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小编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包材企业的老板们反馈这样一个问题:“很多广告策划公司的设计师其实是不懂工艺的。他们能够在观念上制作出很惊艳符合美感的包装外观设计,但是很多设计在结构上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很多较大的品牌方都和专业的设计公司保持着合作,对于工厂,他们往往会直接给到具体的要求或者设计图案,很少有完全放手让工厂创新的。
另一方面,包材加工厂作为工业的一部分,对于工艺、模具和销售的投入相对较大,对于设计和文化的投入力度远远不足,重销售轻设计的思想在包材工厂中普遍存在。绍兴伊姿包装总经理朱洪桥告诉记者:“我们只有销售是大学毕业的,其他的工人大多都是小学初中毕业的。更不用说是专业对口学校或者技校的,学习能力当然也会相对差一点。”
小编在走访多家企业时发现,一般工厂基本上很少有专门的设计部,很多设计往往是老板“出力”,或者是在展会上互相“学习”。而打样部的主要任务就是落实或者优化结构。禾加包装总经理冯国锋告诉小编:“包装行业中价格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而且流水线作业对于人员素质的要求比较低,这也造成了很多企业领导者都不愿意在人工这一块投入过大。”
所谓“模具”,百度词条的释义为: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 吹塑、 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有“工业之母”的称呼。据记者了解,化妆品包材厂的开模,是创新的关键,也是痛点。
在伊姿包装的工厂内部,有几百套模具,但是真正频繁投入生产的,只有那么几十套。其他的基本上都是堆放在仓库,平时是不怎么用的。伊姿包装总经理朱洪桥感叹道:“我们这前几年也有一些专利,是我们的一些创新,但是销量不如人意。而一套模具下来,复杂的要几十万,我们却连本都没有收回来,这也让我们信心受挫。”
小编和朱洪桥算了这样一笔账,一般开一个较为规则普通的模具需要2万到15万不等,这其中还有生产过程中的维护费、人工费用等,如果想要收回这个成本的话,一般最少需要四五十万的销售额,有的甚至需要上百万销售额,大概需要生产四五十万个用这套模具做出来的瓶子。在客户体量小、市场反馈不足的情况下,基本上很少能够达到这样的订单量,而闲置的模具就这样亏掉了。
同样让包材商老板和他们客户顾虑的问题还有创新之后的市场接受度。很多情况下,流行往往是被大牌引导的,他们使用较大的资金投入进行引导和品牌规划,将包材赋予的含义和故事传达给消费者,这也使得公模更加有市场保证。而私模的设计不仅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市场也并不能获得保证,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创新”往往面临压力。
艾达包装总经理杨斑对此颇有些感慨,她说:“很多时候,包材商的生意是和客户绑定在一起的,客户在市场上销售情景不乐观,包材商当然也不好过。”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在被广泛传播的过程中,“专利”对于众多企业和个体都不再是一件遥远的事情。在化妆品上游领域,“专利”不仅仅是各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是他们在接受客户、媒体和消费者检阅的一张张“王牌”。但是在包材领域,对于“专利”的保护还有所欠缺。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中国化妆品包材领域模仿还是比较严重的。这些年大家去参展都不会带自己的新品了,新品只会对来工厂参观的客户开放。而且专利保护的力度也不够,很多包材产品修改一点,就又可以去重新申请一个专利。所以其实专利这一块的水还是很深的。”哪怕是专利保护了,一旦面向市场,还是会被拿回去研究和抄袭。众多包材商和小品牌都会认为维权成本高,且工作量大,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包材上的创新热情。
中国有几千家包材企业涉足化妆品企业,国外如韩国、日本、台湾等历史较长的包材龙头企业也会挤占一部分中国市场。所以很多包材企业的客户往往是贸易商或者是小品牌商。
而很多小的品牌在没有强大资本支持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模仿或者是在印刷上做文章,在包材的选择上,则大多会选择公模。私模的开发一方面需要时间,一般是3个月左右,而且成本较高,一般包材厂很难独立承担。而小的品牌商很少愿意冒这一块的风险,也因此创新的客户群相对比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