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荣格工业-圣德科

海绵城市建设展望

来源:荣格 发布时间:2018-07-13 540
工业金属加工泵与过滤 展会报道
城市水环境问题,主要就是内涝和黑臭的问题;城市水环境治理,主要就是解决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其中,内涝就是水多的问题,黑臭就是水少、水脏的问题。

城市水环境问题,主要就是内涝和黑臭的问题;城市水环境治理,主要就是解决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其中,内涝就是水多的问题,黑臭就是水少、水脏的问题。近年来,从国务院到住建部、水利部以及环保部,陆续出台了多个关于城市水环境治理的文件,其中“海绵城市、综合管廊、排水防涝、黑臭水体、雨污治理”则是重中之重,“五水共治”是系统工程,从宏观的政策到中观的规划到微观的工程,从规划到设计到建设到管理,必须自上而下并一以贯之,既需要建设项目的落实,更需要理念源头的转变。要想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就必须“从狭义海绵城市走向广义海绵城市”,以海绵城市为抓手,统筹考虑“海绵城市、综合管廊、排水防涝、黑臭水体、雨污治理”,构建由微、小、中、大四个层次的海绵(排水)系统组成的广义海绵城市体系(即广义排水防涝体系)。

广义海绵城市体系包含微海绵、小海绵、中海绵和大海绵四个不同层次的城市雨洪管理。其中:微海绵即微排水,解决就地渗透、减少径流的问题,用以控制70%以上的源头径流(海绵指标);小海绵即小排水,也就是传统市政排水管网系统,解决雨水收集、转输的问题,用以应对2~5年一遇的短历时降雨(排水标准);中海绵即中排水,以城市内部水系为主,解决雨水滞蓄、行泄的问题,用以应对30~50年一遇的长历时降雨(防涝标准);大海绵即大排水,以城市外围水系为主,解决雨洪分流、出路问题,用以应对50年一遇的山洪和100~200年一遇的江洪(防洪标准)。只有系统科学地构建广义海绵城市体系(广义排水防涝体系)中,让微、小、中、大四个层次的海绵(排水)系统各安其位、各司其职,达到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及自然循环,从而相应实现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与水资源。

我认为水体治理应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全过程逐步引导。特别是对污染源的控制、整个下水道健康、相关水体生态功能的修复,应秉持绿色生态理念,以解决城市城市内涝与水体黑臭问题。海绵城市的目的是要最终恢复城市水体自身机能,即构造良好的建筑规划、生态形式。所以,一定要从顶层设计开始,从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到运营,贯彻海绵城市的理念。

福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林功波

其次,现在的投资模式、建设模式比较多样化,特别是PPP模式,但是否考虑了后续的长期良好运作?因为设计方和施工方只是短暂参与前期工作,未来还有十几年运营时间,如果运营方没有统一把关整个过程,设计可能沦为纸上谈兵,施工过程也没有贯彻设计要求,后续长期运营管理也没有予以考虑,最终就达不到建设目的。

当然,一切的工程措施都只是过程手段,都只是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才是终极目标,才是道。植被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源头综合控制任重道远,流域源头的植被涵养和水土保持至关重要,森林覆盖率的增加,可一定程度地削减汛季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同时可增加枯季径流量,甚至从源头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以及促进水圈的良性循环。相对于大自然而言,城市就是地球上的异化组织,人类唯有心怀敬畏、顺天而为,才能与地球与大自然和平共处、和谐共生;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我们更要道法自然、顺势而为,才有可能良性循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是近年国家建设中提出来的一个新任务,是我们在改革开放和新型经济建设中一个重要阶段,体现着我国经济发展从速度型转向质量型、生态型的转变。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遂庆

在城市高速发展阶段,有很多低端企业和重污染企业在城市活动中扮演着经济发展的角色,同时造成了水环境的恶化。

非常高兴能看到最近海绵城市建设和经营取得了一些初步成绩。从新闻报道来看,近两年内涝灾害的次数有所减少。盲目性的城市发展逐步向理性化、精细化的城市管理转型,这可能有利于城市内涝的防治,当然很多工程措施,包括很多城市低洼地区排水设施的补充、河道拓展,以及城市排水管道的改造等也都起了作用。

以城市河道治理为例。以前我在上海接待外宾,他们不知道苏州河在哪里。我说你们闭上眼睛就能找到,指的是苏州河的气味特别重。但这几年如果闭上眼睛就找不到了。虽然河道质量还不够高,但黑臭问题得到了初步控制,在其它方面也有进步。

水资源方面,我们中国推出了河长制的创新型河道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大河小河包括长江都设有河长,在水体黑臭和水体改造、控制方面将发挥很大的作用。

海绵城市本身就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渠道,要把多数的雨水在城市中得到利用,成为城市水资源的一个重要保障。同时,南水北调是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措施。现在各地都在建设节水型城市,我们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除了政策、管理,也离不开企业发挥的作用,比如投入新的节水、节能设备等。

我认为,今后还面临三方面的挑战:

一,可持续的问题。中国已经到了从速度型转向了质量型的高级发展阶段,我们要注意如何维护、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的长效性。

二,技术发展问题。如何运用高端科技来维护、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智慧城市建设、互联网技术,将来也会给我们提供更高端的科学技术支撑。就像格兰富的泵闸所具有的节约土地、能源等优点,说明技术的进步会给我们带来很好的解决手段。

三,海绵城市建设还需要经济上的长效支持。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应不断寻求创新的模式和解决方案,助力中国海绵城市的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所有人的光荣职责,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我本人在水领域工作超过了50年,希望今后能够跟大家共同努力,把海绵城市建设好。

与国际上其它许多地方相比,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气候特征有很大差距。欧洲很多国家建成一个海绵城市后,方案有很强的可复制性。而中国每一个地区的海绵城市方案都必须定制化,这应该是我们面临的非常大的挑战。同时,在每一个城市的规划过程中,确实要避免把它当成重大的工程化的项目。

另外,应如何保持海绵城市在PPP这种商业模式下的可持续性?目前中国PPP的付费模式大部分由政府补贴来实现的。所以我们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思考,充分发挥企业和民间资本的优势,来把我们的海绵城市可持续地商业化运行下去。

国际水务智库GWI北京总经理朱明

此外,也可以借鉴国际上更多更灵活的融资模式。如像华盛顿水局的环境绿色债,日本的绿色建筑评级等。

智慧水务是不久前巴黎全球水峰会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现在的国际水务巨头如威力雅、苏伊士都将之当作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性议题进行了研讨,并对技术进行投资。我也特别自豪地看到华为欧洲互联网负责人进行了分享,现在华为在国际智慧水务、大数据、互联网的建设中处于非常领先的地位,得到了很多欧洲公司的认可,这也让我看到了非常大的希望。

如果说过去二、三十年中,中国水务发展是跟随发达国家的步伐,现在的海绵城市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如果我们把传统水务与智慧水务相结合,中国会有非常强的竞争力。

我们确实不能把海绵城市建设当作一阵风、一个工程,需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格兰富在全国推进海绵城市解决方案过程中也发现,不同城市面临的问题迥异。沿海城市面临的更多可能是城市内涝和水污染,如福州可能是黑臭水体,广东更多是内涝,而北方则可能是水资源短缺。所以在沿海城市,我们可能更多地会通过一体化泵闸、一体化泵站来解决内涝问题。在北方,则更多侧重于中水回用,通过污水处理方案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也即,要因地制宜地提出适合当地具体情况的方案。

通过实践,我认为企业可以从几个方面帮助缓解海绵城市建设和压力:

首先,格兰富始终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去年联合国大会上,格兰富集团总裁Mads Nipper先生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第6项(清洁饮用水)和第13项(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承诺。为此,我们需要创新性地开发出更多新型技术方案,实现低投资、低能耗、低运行维护管理费用。比如在福州,我们开发出了一体化泵闸系统,将泵系统和闸系统合二为一,显著减少了土建、安装和设备维护费用。

格兰富中国水务部门销售总监张杰

早在2010年,格兰富就把一体化泵站设备引入中国,在此基础上,前几年又研发出新型一体化泵站技术,将流量从1立方米/秒提升到3立方米/秒。原来需要用3台泵,现在只需要用1台,大幅减少了一次性投资成本。

作为企业肯定要盈利,但买方和卖方的关系并不一定是零和博弈。相反,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提出全新的业务模式,如类似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企业凭借能显著节省维护费用的新型节能技术与相关部门签订长期协议。当地相关部门在不需要增加任何投资的情况下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和企业共享节省带来的果实。企业除了获得盈利的保障外,还可以帮助当地相关部门实现节能减排的一些指标,最终实现双赢。

格兰富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已有好几年,在学术上也有很多讨论。未来海绵城市的一些理念更多会基于数字化技术,包括互联网、云计算、智能控制,并和智慧城市、智慧水务相结合,实现智慧城市的目标。

不同企业可能各有专长。比如格兰富长于硬件,有些企业则专注于软件,还有一些企业擅擅长数据收集、分析,提供数字化技术等。在建设智慧化城市的过程中,各个企业应发挥自身的优势,把所有这些硬件、软件、数字化技术整合在一起。因此,未来企业之间会有很多合作机会。

我们也希望有更多企业能把海绵城市当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参与、贡献。并投入更多资金、研发力量,为长期实现海绵城市理念而奋斗,而不仅仅将它当作工程快速发展。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