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过去十多年,中国塑料机械行业快速崛起,数千家中国塑机企业用热血和自强不息书写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这中间有哪些值得塑料人铭记的时刻?未来中国塑料机械行业还会再攀新高吗?正值荣格工业传媒进入中国市场25周年之际,我们专访了一位中国塑机行业十多年来巨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简称“塑机协会”)常务副会长粟东平女士,听听她如何评价中国塑机行业的发展。
粟东平记得非常清楚,她是在2009年3月底来到塑机协会的。“当时我担任的是秘书长职位,彼时,国内企业很多都没去过德国K展,我们和国外塑料相关协会的联系也很少。五年后,我们和国际上的塑料组织已经能像朋友一样对话交流。再到最近两三年,每一次我们参加德国K展、Chinaplas展,这些国际组织都会主动来与我们交流沟通。可以说,我在塑机协会的13年中,亲身感受到我们和国际行业组织之间由仰视到平视,再到慢慢他们羡慕中国塑机快速发展的过程。”
变化的背后,是中国塑机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的不断加大,以及塑机上下游行业带来的机遇。
中国塑机日新月异的这些年
熟悉塑机行业的人可能都看过来自欧洲橡胶机械协会的一组数据:2021年全球橡胶和塑料机械市场同比增长13%至386亿欧元。其中,中国在2021年的出口增长了惊人的28.2%,达到57亿欧元,超过德国出口额的52亿欧元,成为全球第一塑机出口大国。
不仅如此,2021年中国塑机更以951亿元人民币的产值,稳稳占据了全球塑机市场的1/3,基本覆盖了所有应用需求。可以这么说,中国塑机已经完成了“草根”逆袭,成长为国际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曾几何时,中国塑机行业并未得到国家层面足够的重视,只是作为一种普通的专业机械存在。众多塑机企业完全靠自己拼打,行业内并未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
“我来到塑机协会工作之后,在时任协会会长的张静章先生的领导下,和其他重要行业领导及专家一起做了一件事儿:我们向国务院写了一份《振兴中国塑料机械工业》的报告,希望将中国塑机的重要性提升到国家战略层。”粟东平告诉我们,“首先我们认为中国塑料机械应该是工业母机,虽然当时它本身的产值只有大概280个亿,但它直接撬动了上游上万亿产值的合成树脂产业和下游3万亿的塑料制品产业。”
当时,国家正好在大力开展节能工作。“注塑机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我们发现,当由液压驱动变成伺服电机驱动后,当时小型注塑机可节省40%左右的电能,大型注塑机甚至可以节能达80%左右。我们算了一笔账,如果2010年在全国全面推广伺服电机驱动的1000吨以上的大型注塑机,甚至可以节约三峡水电站当年一年的发电量。”
该报告得到国家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工信部不久后专门召开了“振兴中国塑料机械工业研讨会”,并将塑机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前几乎从未享受过国家政策红利、基本由民营企业组成的中国塑机行业,在时代的机遇面前顺利地走上了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之路。“伊之密、博创、金明精机等企业是典型代表,他们要么上市了,即便没有上市的企业,也都通过这个际遇实现了快速发展,在塑机行业占据了领先优势。”一年要走访几十家重点塑机企业,对塑机行业倾注了满腔热情的粟东平谈到这段历史,亦难掩激动之情。
就这样,中国塑机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汽车、医疗、包装等下游市场,国产塑机大面积替代进口机器,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由13年前的48%提升到现在80%左右。同时,中国塑机的销售收入逐年增长,到2021年已达951亿人民币(全球塑机同期的销售额为386亿欧元,折合人民币大概是2,800亿),占全球塑机产值的1/3,在出口方面中国塑机同样表现强劲,目前已跃升至世界第一。
据粟东平透露,2022年中国塑机出口额持续高速增长,前三季度贸易顺差就已经达到创纪录的25亿美元。中国塑机已经开启新的征程。
从跟跑、并跑到领跑
从数据上看,中国塑机已经成为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力量。但我们要评价一个行业发展到了什么阶段,还要问自己一些更深入的问题,比如中国塑机取得了哪些技术进步?做出了哪些创新的产品?品牌力有没有建立起来?
对此,粟东平给出了一个她心目中的答案:60%~70%的中国塑机在生产二流产品,20%的中国塑机生产一流产品,还有10%的中国塑机在引领行业发展。
二流产品,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塑机产品,可能不需要太高的精度就可以完成生产。对于这些应用,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实用而非品牌。多个功能集中在一台机器上当然好,但价格也会贵出好几倍,同样的功能如果被分解成三四个工位,价位只有原来的1/3甚至1/4,大众产品的加工商还是会选择后者。曾有日本用户公开说:“能在中国买到塑机就绝不买日本产的!”
谈到一流产品,多年不断走访企业的粟东平如数家珍,比如七八年前由金纬开发的生产管径接近两米的海底管道挤出机,机器直接拉到海边生产,随后管道就可以在海底联结组装,得到了大批欧洲客户的青睐,其他的如贝尔机械的挤出机、同大的中空吹塑机等,都取得了不俗的口碑。
粟东平认为,中国塑机不能满足于“跟跑”“并跑”的角色,还要在未来实现“领跑”。要实现这一点,新能源汽车带来的发展机遇非常值得关注。“新能源车的结构和燃油车不一样,它的整个车身都要发生结构性的变化,这个时候所有和轻量化配套有关的产品,都能更容易介入。”粟东平介绍道,“典型的例子是特斯拉成功地将Model 3中的70多个零件整合成了Model Y中的2个零件,大大减少了将所有零件组装在一起的成本支出,而且未来特斯拉还计划在其整个电动车产品线中更广泛地使用其新的超大型铸造技术。”
最近几年,中国塑机获得了多个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比如大连橡胶塑料机械有限公司(简称“大连橡塑”)开发的35万吨造粒机就非常值得书写。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大吨位挤压造粒机组完全依赖进口,严重受制于德、日。2017年8月,经过大连橡塑联合其他几家单位组成联合攻关团队,进行20~35万吨/年聚丙烯挤压造粒机组的国产化攻关,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模拟仿真和结构上实现了创新突破,最终完全掌握了大型挤压造粒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等全套核心技术,摆脱了中国石化大型造粒设备受制于人的窘境。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北京化工大学何亚东教授和南京创博挤出设备有限公司(简称“南京创博”)合作开发的PET发泡技术,为风电叶片、轻卡车厢板等结构的轻量化提供了新的可能。再如,泰瑞联合北京化工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发的“大型复杂光学级零件注塑成型工艺与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实现了三大技术层面的突破以及创新点,在高端精密光学级零件成型领域解决了国外“卡脖子”问题,完全可以替代进口,还出口到包括德国、美国、日本等在内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塑机企业的“出海记”
2022年年末,包括浙江、江苏在内的多地组织辖区企业“出海”抢时间、抢订单、抢机遇,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强劲活力与内生动力。
当我们盘点中国塑机企业过去10多年做的最好的两件事:一是加大力度搞研发,另一个就是积极出海,寻找更广阔的出路。
中国注塑机龙头企业海天塑机,在这两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领路人。他们很早就开始引进国际人才,海天国际战略总监荷尔玛•弗朗茨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曾经担任过欧洲塑料机械协会的会长,不但视野开阔,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正是有了一个又一个优秀人才的加入,海天塑机的每一步都踩在宏观形势的鼓点上,在国内、国外均结出“累累硕果”。目前,海天国际在9个国家设有海外直属子公司,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60多个销售和服务伙伴。
海天塑机的成功被双马、伊之密、震雄等兄弟企业看在眼中。他们开始在遵守国际规则的基础上大量引进欧洲、日本塑机企业的退休技术精英,很快在技术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产品格局,在利用全球资源方面也更加得心应手。
以伊之密为例,过去几年,伊之密与欧洲的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广泛的接触,并与他们在高分子材料成型和压铸等领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如今,伊之密已在德国建立了研发中心,聚焦3D打印、高分子材料特殊工艺应用等应用工艺的研发。
诸如此类的塑机企业还有不少,篇幅所限,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粟东平同时也呼吁,目前国际上对中国塑机的评价总体比较高,我们中国塑机企业一定要勇于走出去,在关注传统的塑料消费大国的同时还要重点关注两大市场——印度和非盟市场。
“今年印度人口会超过中国,且截至今年3月的2022-2023财年,印度的GDP增速预计将达7%左右,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他们未来的市场空间有多大;13亿人口的非盟也开始搞经济了,南非、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卢旺达、坦桑尼亚等国家制造业增长率接近10%,未来非盟内部的本土制造业有望迎来大踏步发展。对中国塑机企业来说,这两个市场应该重视起来!”粟东平说道。
行业发展背后的有力支撑——协会的力量
中国塑机企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塑机协会的力量。无论是将塑机的重要性提升到国家层面,还是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亦或搭建企业和国际专家交流的桥梁,出面应印度发起的反倾销,帮中国展商向德国K展申请更好的展位……由于有协会为塑机企业发声,为行业发声,中国塑机行业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此外,中国塑机协会每年都会评选优势企业。例如2022中国塑机行业优势企业共有45家企业上榜,其2021年度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增长态势。其中,工业总产值和工业销售产值分别为473亿元和454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17.96%和14.01%;主营业务收入为438.5亿元,同比增长23.31%;利润总额为72.6亿元,同比增长5.99%;出口额为105.7亿元,同比增长40.56%。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较2020年略有下降,但利润率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由于协会的会长单位、监事长单位、副会长单位等基本都都由塑机企业担任,因此塑机协会真正做到了企业协会一家亲。“我们在中国的所有会员都是我们的家,大家心中都对塑机行业怀着一份热爱,希望它能持续稳健发展,继续瞄准国际市场,引领中国塑机走到更前面。”
未来五年,中国塑机将引领全球市场发展
中国塑机的以后,还会创造出更大的辉煌吗?粟东平对此持肯定态度:“未来五年,中国塑机将引领全球市场发展。”
中国塑机企业99%是民营企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都很强。过去三年,一些塑机企业的日子不好过,也有企业对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产生了一些悲观意识。粟东平认为,最难的时间已经过去了!而且她透露,中国塑机很快会被列为工业母机,纳入装备制造业重点支持领域。而工业母机的特点就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只要深入挖掘市场一定会有用户。
在她看来,塑机企业未来最不能错过的两个大行业就是新能源汽车和大健康产业。新能源汽车自不必多说,来自麦肯锡的一份报告提到,中国乘用车市场电动化渗透率在过去几年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提升,从2020年一季度的不足5%,一路上扬至近30%;且渗透率的暴发并不局限于一二线城市,在三四线城市也是如此。这必然会催生出大量的需求,塑机作为上游的重要一环,在“以塑代钢”的道路上还有很多潜力可挖。典型例证之一就是去年不少塑机企业都接到了来自BYD、特斯拉等主机厂的巨额订单。
在过去三年的抗疫进程中,塑料产品在保护人们的安全健康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个人防护用品、家庭常备医疗器械、保健用品等产品也随之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伴随我国人口结构中老年人比例的增多,“银发经济”日益红火,而“银发经济”其中一个主要的分支就是大健康产业。可以预见,大健康产业必将成为中国塑机企业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
粟东平对荣格工业传媒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荣格塑料工业’是我经常看的微信公众号,荣格人做事认真,未来希望荣格能持续关注塑料机械市场,多报道塑机行业的新技术,同时帮助中国塑机做更多宣传,让中国塑机更好地走向世界!最后,祝荣格25周年快乐,未来取得更好的发展!”
文/ 班红芳
来源:荣格-《国际塑料商情》
原创声明:
本站所有原创内容未经允许,禁止任何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等机构转载、摘抄,否则荣格工业传媒保留追责权利。任何此前未经允许,已经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平台,请立即删除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