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芯片市场遇冷? 从车规级MCU市场“窥” 芯片行业全貌

来源:智能制造纵横 发布时间:2022-09-29 574
工业金属加工智能制造其他运动控制传感器工业机器人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传动工业互联智能仓储物流仪器仪表智能加工设备电子芯片电子芯片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IP类软件) 特别报道
AI芯片的设计挑战将逐渐增多,对芯片的性能功耗提出更高要求,芯片制造的相关企业不得不为面对更复杂的设计、更长的开发周期乃至更高的流片成本。

自2020年起,一场芯片缺货危机席卷全球。然而,从2021年后段开始,芯片供需紧张的态势开始出现松动迹象。究其原因,持续下行的经济环境导致以智能手机、平板、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消费电子市场需求骤冷,终端厂商对于囤货的需求被打破。


近日,多家研究机构数据表明,全球芯片市场增速正在放缓,正在进入一个从热向冷的周期性转变。据外媒报道,三星电子预计芯片销售大幅下滑的局面将持续到明年。


配图1.jpg


那么,芯片市场是开始遇冷了吗?中国的芯片企业有哪些机会?“跨界”造芯难在哪里?本期特别报道,我们将以车规级MCU芯片为切入点,希望以芯片行业的一个“横截面”为读者带来更多新的思考。

车规级MCU芯片为何依旧火热?


MCU,又称单片机,是把CPU的频率与规格做适当缩减,并将内存、计数器、USB、A/D转换、UART、PLC、DMA等周边接口,甚至LCD驱动电路整合在单一芯片上,形成的芯片级计算机,主要为不同的应用做不同组合控制。据IC Insights报告显示,2021年MCU市场销售额达到了创纪录的202亿美元,同比增长27%。在MCU供应商营收榜单中,恩智浦、Microchip、瑞萨电子、意法半导体和英飞凌位列前五。


综合来看,目前全球MCU市场已出现结构性失衡,消费电子市场的需求有所下降,但部分高端MCU依然处于短缺状态,以汽车和工控为代表的高端应用场景需求在2022年还将持续提升,尤其是车用MCU产品景气度依旧较高。


芯片一般按温度适应能力及可靠性要求,大致分为四类:商业级(0℃-70℃)、工业级(-40℃-85℃)、车规级(-40℃-120℃)、军工级(-55℃-150℃)。对车规级MCU来说,部分产品仍处于短缺情况,甚至有IDM厂商为此专门增加车规级芯片制造或封装产线。


在汽车电子领域,MCU应用范围较广,从车身动力总成,到车身控制、信息娱乐、辅助驾驶,从发动机控制单元,到雨刷、车窗、电动座椅、空调等控制单元,每一个功能实现的背后都需要复杂的芯片组支撑,MCU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QQ截图20220929150547.jpg


据DIGITIMES预计,到2023年下半年,汽车MCU的供应仍将保持紧张。据IC Insights发布的报告指出,预计未来五年,汽车MCU销售额将达到7.7%的年复合增长率。那么,车规级MCU芯片为何依旧火热?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性增长,车规级MCU市场的增速迅猛;另一方面,车规级芯片的制造壁垒比较高,极高的标准,导致厂商研发投入大、周期长。而出于安全性及可靠性考虑,客户认证标准要求远高于消费级和工业级MCU,这需要相关的芯片制造企业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扎实的技术支撑。

 国产芯片制造商的出路在哪?


根据Omdia数据,2021年中国MCU市场规模达72亿美元,同比增长26%;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2亿美元。虽然拥有庞大的市场,但国内MCU企业的市场份额并不大,市场主要被以恩智浦、Microchip、瑞萨、ST和英飞凌为主的几家海外头部企业所占据,高端汽车MCU海外企业市占率甚至超过95%。


国内MCU最大市场集中在消费、小家电等领域,且产品型号大多集中在8位MCU和32位低于100MHz的中低端消费领域,汽车电子及工控市场的MCU占比显著低于全球水平。此外,对国内MCU产业来说,虽然市场空间巨大,但自给率低。


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国内企业也在积极布局MCU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现国内已有近百余家MCU厂商,此外还有一些企业在积极推出MCU事业部,例如今年会推出MCU产品的模拟芯片厂商思瑞浦、计划扩充MCU产品线的纳芯微以及即将推出车规MCU产品的韦尔股份等。


全球芯片格局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的签署,将半导体产业链的竞争推向高潮,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都在加速建立自己的半导体壁垒。目前全球的工业芯片市场主要还是被欧美日的大企业所把持着,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虽是工业大国,但在基础芯片环节却远远落后。尽管拥有一批数量不少的工业芯片企业,但总体比较分散,且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国产芯片要进入到全球芯片行业的竞争中去,需要全行业形成合力,任重而道远。


跨界“造芯”就能避免被“卡脖子”?


摩尔定律是指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每隔约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半导体行业遵循着摩尔定律向着先进制程发展。


而近年来,随着制程工艺接近物理尺寸极限,且持续追求先进制程的成本节节攀升,摩尔定律面临着极大挑战,单纯靠提升芯片制程工艺已经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半导体行业将进入“后摩尔时代”。


随着后摩尔时代到来,AI芯片的设计挑战将逐渐增多,对芯片的性能功耗提出更高要求,芯片制造的相关企业不得不为面对更复杂的设计、更长的开发周期乃至更高的流片成本。这使得跨界入局的企业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并且很难在短期内取得成功。


正如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杨磊说的那样,“半导体需要产业经验,扎得深才能看得清。”半导体市场的阶段性、行业性的遇冷,或许可以让闷头扎进“造芯”领域的企业家们能够更冷静地思考,去规划、去布局,去积极和上下游的企业协同,或许能找到“造芯”之外的不被“卡脖子”的底气。


来源:荣格-《智能制造纵横》

原创声明:
本站所有原创内容未经允许,禁止任何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等机构转载、摘抄,否则荣格工业传媒保留追责权利。任何此前未经允许,已经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平台,请立即删除相关文章。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