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凡是见过Stellba公司销售、客户服务和业务发展主管Fouad Cheaitani和巨浪集团增材制造技术主管Axel Boi探讨数字技术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像是观看了一场高水平的乒乓球赛:他们两人动作飞快,乒乓球闪电般来回穿梭,每一击都精准到位。两人都是业内的高手,并对合作开发的成果倍感自豪。自2020年AM Cube上市以来,这个行业的客户就有了更多的选择可能性,从而也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领域……
在AM Cube激光熔融沉积系统上制造的样品工件。
深化和扩展能力
作为金属材料表面涂层技术领域的专家,Stellba公司有着丰富的热喷涂、粉末堆焊焊接和等离子粉末堆焊技术知识。早在2014年时Stellba公司的技术人员就开始尝试使用激光技术,并投资购买了第一台激光焊接设备。Cheaitani说:购买激光焊接设备的目的是优化Stellba公司的生产工艺技术并将“XXL零件和组件”的制作也纳入到激光焊接工艺过程之中。这里优化的重点是那些传统的、能够带来良好结果但达不到“瑞士品质”的工艺流程。
通过逐步积累专业技术知识、与业内专家和科研机构建立联系等工作的开展也使巨浪集团注意到了增材制造技术。
当Stellba公司于2019年秋季开始寻找能够将企业生产能力从单纯的涂层技术领域扩展到小批量生产结构件的合作伙伴时,Cheaitani联系了Boi。两人相见恨晚,许多意见不谋而合,很快就在圣诞节前签订了合同。对Cheaitani来讲有两件事是最最重要的:“我们想要的不是必须在使用现场进行调整和匹配的成品系统。另外,我们只是一家小公司,我们不想参加大型OEM生产厂的‘大合唱’。”
Boi立即准备好用AM Cube激光熔融沉积系统将Stellba公司现有的加工能力提高到“最理想”的新水平:最大的灵活性。Stellba公司是一家服务提供商,客户每天提出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用四轴或者五轴加工中心进行加工;线材或者粉末材料;利用喷枪或者喷嘴涂覆不同的涂层材料;零件预热到300℃;为避免氧化和产生气孔在惰性气体氩气保护下进行焊接等等。
每个项目都会带来新的挑战。AM Cube激光熔融沉积系统都能轻松的战胜这些挑战。“我们不想要一个‘机械’的设备,我们想要的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系统。作为一家合同生产厂,我们需要有更多的选择来迎接不同的合同订单。”销售经理Cheaitani总结性的说道。
永远是快节奏
为了能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满足客户提出的不同要求,瑞士多蒂市的技术人员与德国图林根市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密切而有建设性的合作。来自Stellba公司的应用技术工程师、材料技术专家和软件开发人员和巨浪集团的增材制造部门的技术人员定期的交流意见,把新设想、新主意都汇总到一起形成新的解决方案并检验新方案的可行性。考虑到巨浪集团的规模,对它是否能够跟上技改速度的忧虑很快就消失了。
按照Boi的说法,增材制造部门的运作方式“就像一家初创企业一样。因此充满了活力,有着很高的运营灵活性。在与Stellba公司的合作中我们也得到了其他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和帮助。”
对Cheaitani来讲,他关注的重点是材料。对他来讲不仅“软件方面”要符合要求,而且所采用的技术也必须是合适的,所有的材料也必须能够得到最佳的3D打印效果。他说:“将来,我们不仅仅只想用线材和粉末材料来生产零部件,而且还想在此基础上开发适合于增材制造的新材料,例如添加新的成分,以便达成所需的机械性能。”
线材还是粉末?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根据掌握的经验来回答,另一方面要看实验结果。“改进”的3D打印原材料要比开发全新的增材制造材料并让新材料能够通过层层审批更快地实现既定目标。
增材制造的未来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掌握高度复杂的技术并尽可能地减少操作失误是实践的重中之重。Cheaitani说:AM Cube激光熔融沉积系统的主要优势就是“自动执行新合同。无论原来使用的是线材或者粉末材料,是3D打印还是涂覆涂层,是在零件的内部还是外部,其他生产厂家需要数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这里只需一分钟就能够安全、可靠地完成,绝不需要人工干预。”
多样性是目标
涂覆涂层、3D打印、零部件修复——正如Stellba公司所展示的那样,一切皆有可能。自从AM Cube激光熔融沉积系统运行以来,它就为瑞士知名大学的各种不同研究项目做出了贡献,完成了大量的订单合同,从铁路机车制动器半壳的焊接到零件内部的铝青铜材料涂镀再到涡轮叶片的制造。Stellba公司还用AM Cube激光熔融沉积系统完成了涡轮叶片的维修任务,并集中精力进行像碳化钨或者镍基材料等新材料的认证鉴定。
现在,AM Cube激光熔融沉积系统的测试阶段已经结束,其出色的性能满足了多样化的工业生产要求, 巨浪集团还推出了全新的VisioLine AM和DataLine AM智能视觉处理系统以实时采集和记录制造数据。
最后,我们还有一个问题:增材制造技术会取代现有的切削加工技术吗?对这一问题Cheaitani与 Boi却并未达成一致。但他们两人都认为:未来零部件设计制造时有着更多的选择可能性——无论是在减轻零件重量,还是在节约能源方面都有更多的选项。
本文译自德国Wekstatt und Betrieb杂志
来源:荣格-《国际金属加工商情》
原创声明:
本站所有原创内容未经允许,禁止任何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等机构转载、摘抄,否则荣格工业传媒保留追责权利。任何此前未经允许,已经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平台,请立即删除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