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如何防止工业互联网成为“一地鸡毛”?这三大“瓶颈”问题亟待突破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1-04-12 618
工业金属加工智能制造其他运动控制传感器工业机器人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传动工业互联智能仓储物流仪器仪表智能加工设备
收藏
数字化不仅仅是一把手工程,更是企业全员工程,仅仅将数字化推进难归结于企业决策者未能有深谋远见显然是不合适的。

在5G产业时代数据中心(TD)举办的“5G+工业互联网应用端全国行”线下某场沙龙上,专业人士对工业互联网如何真正落地应用做了一番深入的研讨,其观点颇值得思考和重视:

“软件服务商认知的工业互联网和制造业每天要面对和解决的实际问题有时候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因为维度不一样,往往企业搞了几年数字化之后,结果却是一地鸡毛。”

虽寥寥数语,但所说之事实,一点也不为过,很多时候,所谓的高大上的技术,在工厂却没有用武之地,即便有,也会因为需求的错配而达不到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效果,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让人唏嘘!

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是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抓手,可以说是一个必由之路,已经成为共识,各入局企业也在围绕着不同的创新点布局,每一家企业都在强调独特性,平台企业也不断宣称连接了多少家客户,服务了多少行业,看起来甚是热闹。

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整体的落地情况实在算不上好,在5G产业时代(TD)的调研中,关于工业互联网带来的价值点,多数企业其实并不明确,事实上,对其失望者不乏有之,甚至有人直言“当前工业互联网还是一个伪命题”,观望者也大都因为看不到其实际应用的效果。

方向很明确,在疫情等“黑天鹅”频发之后,数字化转型的确定性就更为凸显,然而,工业互联网多歧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入“坑”。为什么这么说呢?

1、概念还没有扎根到工业

在5G产业时代(TD)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现象:

一家营收超过百亿的传统企业,自动化已经走在前列,但谈及工业互联网,其相关负责人却坦言并未过多了解;一家营收2亿元的机械设备厂商,却声称已经在信息化上做了很多事情,甚至自主研发了MES系统,还准备卖给同行;一些原本研究工业互联网的从业者,在碰过壁、吃过亏之后,转而唱衰或者变得悲观。

细细探究下去,这些现象背后,都指向一个原因:工业互联网概念并没有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在工业企业中落地,还是悬浮在半空中。

于是,自以为懂得的,也许并不是很懂;有落地基础的,却并不懂如何开始;曾经踩过坑的,开始变得“讳疾忌医”。

“好像工业互联网这个概念,是对着政府喊的,在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概念还没有数字化、信息化来得实在。”有业内人士直言自己的感受。

的确,这些年,针对工业企业的制造升级和变革,概念太多了,工业4.0、智能制造、数字化、产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工业互联网,再到最近火热的碳中和等,别说是工业人,即便是一些所谓的专家,要完全消化这些概念,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事实上,虽然谈了很多年,工业互联网概念真正导入到工业企业仍然是一个难点。

比起可以看得见的自动化改造,看不见的工业互联网很难让人相信,也很难让人理解。于是,谁都不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乏有以下这样的声音:

“要有具体的落地案例,并且可以看到实质性的成效,我们才会上。”

“因为我们没有试错的成本。”

在概念很难扎根工业背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对于工业互联网,每一家企业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既定的模式和路径可以选择。而工业互联网涵盖的范围太过广泛,以至于业内一直有一种说法,称工业互联网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个产业。

此前,5G产业时代在《拨开“5G+工业互联网”的迷雾》中曾谈到,在见过越来越多的企业高管之后,越来越迷茫,是我们的第一感受:做信息化的软件是工业互联网,做平台也是工业互联网,那么,卖个网关也是工业互联网吗?

不同背景、不同细分赛道、不同定位的企业对于工业互联网的认知明显是不同的,在这个已经泛化的概念背后,是工业互联网探索初期的混沌,接下来,工业互联网或将经历一个概念重构的阶段。

比如,狭义的工业互联网更多做的是生产、落地和制造,在产业互联网里大家关注的是供需的匹配、流转,所以经常听到的是所谓赋能、升级、改造这些话语。

而有关专家则认为,工业互联网=工业物联网+产业互联网,即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并构成的针对工业的综合性技术。

像阿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则更倾向于全产业链打通和生态构建。阿里云全球技术服务部行业资深总监李娜认为,广义的工业互联网实现了智能的基础设施设备到技术能力到商业化平台全链路的打通;腾讯工业云总经理则表示,工业互联网是传统企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连接器。

2、投入下去了,利润没上去

众所周知,中国制造业基本靠代工起家,在“微笑曲线”中处于最底端,活最脏最累,利润却很薄,这些年,原材料、人力成本等上涨,让制造业的这一困境更为凸显。

上升到国际形势方面,工厂外流和逆全球化趋势更加剧了求变的紧迫感,面临着双向挤压,中国制造业该何去何从?智能制造成为唯一的出路,工业互联网则成为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撑。

然而,刚需与痛点并存的制造业,生意并不好做,正是因为利润低,大部分企业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数字化改造,一个上千元的网关都觉得贵,更别说动辄百万、千万的信息化系统。

据悉,美的在数字化转型的投入已经近200亿元,这个投入还只是让美的进入了数字化2.0时代而已。

利润极低也让工业企业普遍对投入产出非常敏感,一年回本可以试试,两年以上基本上就推不动了。

“投入和产出严重不成正比”这让很多工业互联网项目还停留在样板工程、面子工程的阶段,做了很多的看板,但真正用数字化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却很少,虽然国家确实建立了一些工业互联网的试点示范项目,但落地后的项目,更多是展示作用。

此外,维护和试错成本太高,也让很多上了系统的企业连声叫苦,很多公司买了各种各样的系统,招了一帮人,可能今年用这个,明年觉得不合适又换一个,从A品牌换到B品牌再换到C品牌,最后得出这个软件不好用。“上了系统之后,不但花费了时间、精力和金钱,利润也没上去。”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通信专家邬贺铨近日也表示,往往很多企业买了一些软件、买了一些东西,后来发现没什么效果,因此就打退堂鼓了,这实际上不可能发挥工业互联网的效率。“工业互联网需要企业认真地去投入,而且这种投入不仅是金钱,还需要有智力,需要整个工厂的流程再造。”

3、数字化不能仅限于一把手工程

此前,业内一直流传着一个观点:数字化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不推进,那么数字化就很难推进。

5G产业时代最初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往往信息化部门的人想要推动,但决策者却囿于各种风险考虑,未能拍板,这在日常中,也是常见的问题。

但越深入了解,就越发现,数字化不仅仅是一把手工程,更是企业全员工程,仅仅将数字化推进难归结于企业决策者未能有深谋远见显然是不合适的。

在3月17日世界经济论坛灯塔网络现场会议中,美的集团总裁方洪波就提到,数字化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也不是某一个人的事,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企业每一个业务单元,每一个人都要参与,这样美的未来才能真正意义上完全靠数据来驱动。

为此,除了需要推动每一个员工的参与之外,还需要推动员工拥有数字化的思维,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将员工的工作方式实现数字化,美的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去进行员工数字化的教育、培训、转型等,包括价值理念。

既然是全体员工参与的行为,其中牵扯的问题就更为复杂,实际上,在工业互联网的推进过程中,人的问题确实很棘手。

在最开始拓展客户的时候,客户特别是中间商客户,很害怕被互联网革命。“他总觉得你们是不是O2O的玩法,是不是滴滴打车的玩法,你们的出现会带来某一个群体的消失,所以我不能让蘑菇物联这样的工业互联网公司做大,我要给你们使绊子。”,在工业互联网这一行,我们不要总想革谁的命,而是要想团结了谁。

除了害怕被替代,还有一个原因是,有些企业存在一些灰色利益链,不上系统时,可以进行“黑箱操作”,因为数字化就意味着透明化,在某种程度上是触犯了部分人的利益,所以即便上了系统,他们也会各种找茬,不管用得好不好都会说不好。

尽管有些业内人士仍然不看好工业互联网,其在落地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一些痛点和难点。除了上述提到的,还有如很多行业标准化程度很低,数字化转型费时费力,短期内还不一定有成效;企业上信息系统之后,如何打破信息孤岛以及数据如何产生价值等。

对于数字化改造,一些企业通常的做法是,去一些比较知名的公司挖一些人来负责数字化和智能制造,但因为他们所提到的一些规划,短期内很难在企业中落地,信息化部门在一些企业往往成为鸡肋的存在,信息化工程师最后甚至沦落为“网管”。

但5G产业时代数据中心(TD)认为,尽管工业互联网落地的商业模式尚不明晰,当前也确实是一地鸡毛,但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拥抱工业互联网是必然趋势,一旦找到突破口,其价值点肯定会越来越多,与此配套的产品、服务也会越来越专业和完善。


收藏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