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近年,中国啤酒行业蓬勃发展,实现了骄人的业绩。但是相比国际先进国家,在行业集团化、工厂大型化、设备高效化、精酿发展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中国有巨大的人口基数和消费潜力,如果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把握第四次技术革命机遇,在产量大国的基础上,定能稳步建成啤酒业强国。
一、形势
1.2019年规模以上企业(根据中国的划分,业务收入达到2000万元人民币为规模企业)的产量约4600万吨,销售收入约1800亿人民币,利润约130亿。
2.然而,40年前,装备制造能力几乎空白,从业企业屈指可数。从测绘、仿制轴套、垫条等最简单零件起步,装配组件,进而组装简单的设备,发展到现在的几乎全产业链的自主研发、制造。高速灌装、在线检测,这两块技术短板,这几年也明显补上。诞生并崛起了一批优秀企业,有的达到几百人规模和数亿元的销售收入,最大的几家已经上市,并达到10亿元的销售收入。
克朗斯、KHS、西得乐、萨克米等全球重点企业基本上都在中国或独立或合资设立了设备生产工厂,从事修配服务,组件组装,到一些种类的整机生产,不断加大加重业务量。
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阀门、传感器、电器组件等基础件,质量不如国外品牌。创新能力、综合实力,与克朗斯、KHS等全球最顶尖企业还有较大差距。
3.装备制造能力突飞猛进的同时,产业集群趋势明显。安徽绩溪的链条、链板,河北景县、山东德州的塑料配件,杭州的过滤设备和滤材,温州的泵、阀、管、管件,浙江象山、山东济南的糖化、发酵和精酿设备,南京、广州、张家港的灌装设备及配件,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地区已经形成明显的产业集群,有十几家、几十家相关企业聚集,协同效应明显。
4.1995年,中国国际酒、饮料制造技术及设备展览会(CBB)在北京应运而生,展商120家,面积6千平方米。中国有了专业的啤酒设备和技术展会和大型国际交流平台,此后技术进步明显提速。展会每两年一届,展览面积以每届近1万平方米的速度增长,展商数量、观众数量等指标也同步增长。与全球第一大展会慕尼黑drinktec的差距,越来越小。
5.协会院所。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啤酒专业委员会,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山东齐鲁工业大学中德啤酒技术中心、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啤酒学院、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院、北京轻工设计院、各啤酒集团的技术中心等,对调查、统计、论坛、研讨、培训、鉴定、评奖、交流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6.《酒·饮料技术装备》、《啤酒科技》、《中国啤酒》、《今日啤酒》、《啤酒酿造》等杂志,多年来以深度的分析、前沿的技术获得业界赞誉,为推动业界进步和技术交流做出了贡献。
7.近年,新疆、内蒙古等地的大麦、酒花等原料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但规模化和效率方面,还需要向美国学习。
8.欧美日等西方国家,市场早已饱和,所以大量精力注意于降耗节能,因环保要求高,也非常重视减排。中国一些高起点新建的大型工厂,能达到国际较先进水平,但是对于大多数工厂来说,还有一定差距。
9.目前生产的纯生、黑啤、白啤、无醇、小麦、IPA、烟熏、冰啤等品类,技术基本上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各企业自己也研发了人参、苦瓜、玫瑰、荔枝等风味,但是产量很小。创新能力需要提高。
10.青岛、燕京、大连、哈尔滨、西安、广州、上海、沈阳等啤酒节,助推了经济发展,丰富了群众生活。但是比起德国慕尼黑、美国丹佛、英国伦敦三大国际性啤酒节,从规模到影响力,差距还较大。
11.欧洲是现代啤酒的发源地,啤酒文化底蕴深厚。美国因早期英国、德国等欧洲移民较多,啤酒文化得到了较好的继承。这方面是中国的欠缺,现在大型集团已经达成共识,需要建设有自身特色的啤酒文化体系。
12.青啤、珠啤、哈啤等企业充分借鉴荷兰喜力啤酒博物馆的经验,利用老厂兴建啤酒博物馆,融知识、趣味、品尝、购物等为一体。
13.行业集团化、工厂大型化、设备高效化3个指标决定了人均产量、人均利润、吨酒成本、节能减排等其他多项指标。
中国行业集团化进程从1995年青啤、燕京、华润兼并小型企业开始。目前,华润、青啤、燕京、百威中国、嘉士伯中国,五大集团合计产量3200万吨,占比中国产量的70%。加上珠江啤酒、金星集团、蓝带啤酒、生力啤酒、艾尔酒业等,前十大集团产量3600万吨,占比约80%。各大集团的优势区域市场已经明晰。集团化大体完成,已经进入后期。
各大集团主力厂一般糖化设备为60至100吨,发酵为300至600吨,较为合适。但是包装差距明显,大量3.6万易拉罐线,还有大量3.6万,甚至2.4万瓶/时玻璃瓶线使用,明显落后。
14.达不到2000万元的主营业务收入的精酿啤酒企业目前大约有1000多家。合计产量约为50多万吨,大致占比行业总产量的1%。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借鉴
行业集团化、工厂大型化、设备高效化、精酿繁荣化,这四项是全球业界的共同趋势,也是啤酒强国的4个主要指标。了解先进国家的行业演化过程,有助于准确预测中国业界走势。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虽然总产量已被中国超越。但这四个方面均做到了极致,是全球各国学习的榜样。
20世纪后半叶,大致是美国啤酒业完成集团化并实现工厂大型化的五十年。1946年,二战后第二年。AB、米勒、康胜、柏斯特蓝带等前几大公司达到了二十多万吨产量,在当时全美各地八百家啤酒厂中,展开并购。拉开了集体化的序幕。大量小型企业被淘汰或被并购。有价值的小厂被收购殆尽后,各集团在改扩建的同时,开始在全美范围内选址建新厂,优化行业布局。有些实力较强的子公司还建立了孙公司,整个局面是互相交错。大型集团都努力地形成自己的优势区,以提高效益。
随着集团化深入,最后几次集团之间的大规模兼并完成。1999年,第四大集团柏斯特蓝带将密尔沃基总厂在内的几个工厂,一并出售给AB,退出行业。AB、米勒、康胜三大集团垄断了全美97%的产量。高度集团化实现,工厂格局基本定型。
2008年,AB公司被英博以520亿美元现金并购,成为百威英博的美国部分。不久,米勒、康胜联手,将北美业务合并为米勒康胜以应对。从此,美国进入百威英博、米勒康胜两大巨头垄断的时代。
21世纪初,大型工厂减少至20座,这一格局也已经达到极致,今后也不会再有大的变化。除洛杉矶地区有2座工厂外,真正做到了250公里半径之内只有1家。这20个工厂共计年产1800万吨,平均90万吨,平均员工500人。规模最大的是米勒康胜集团的丹佛工厂,年产220万吨,员工1200名。
大型啤酒工厂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高资产、高效率、低用工。设备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用工数量、人均利润、各项消耗、占地面积等。美国大型工厂各有千秋,但是对设备的配置,大同小异,都是大型、高速、高自动化的。不算销售,人均产量一般可以达到2千吨,最高可达3千吨,以70万吨的米勒洛杉矶厂为例,员工460人。糖化锅为130吨,发酵罐为500至1000吨。包装是3条瓶装、1条桶装、3条罐装线。其中有1条12万罐/时330毫升KHS易拉罐线。青啤二厂同等规模,为800人,还有一定差距。这已经是中国较好水平,有些需要两三千人。人均利润也有很大差距。
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出于增加就业、丰富市场等考虑,放宽了行业门槛,小型、微型啤酒厂,尤其是啤酒吧大量创立。美国人敢于创新,他们尝试了各种材料、工艺,创新出了大量新口味。其中一些规模不断扩大,有几家已经达到了5万吨甚至10万吨级别,并大量出口,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一些甚至到德国、比利时、英国等传统啤酒强国开设分厂。在这些榜样的带动下,这十多来年,美国精酿发展尤为迅猛。目前零售额近300亿美元。精酿产量达到200多万吨,占比美国啤酒总产量的15%,这些年把大型工厂的产量,平均每家挤掉了10多万吨。
美国业界高度集团化的进程已经结束,但是其全球放大版,正在全球上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计其数的业界并购在全球各地发生。整个啤酒行业的全球发展史,就像是无数的小溪,穿过各种地形不断改道、蒸发、交汇。最终汇成几条宽广的大河,缓缓地汇入经济全球化的浩瀚海洋。
三、结构调整
这些年,中国几乎是将美国进程重演了一遍。1996年前后,前几大企业达到二三十万吨产量,形成了全国性品牌。在当时800多家小厂中,华润并购了大连渤海啤酒厂、青啤并购扬州啤酒厂、燕京并购华斯啤酒厂,加上美国AB并购武汉中德啤酒厂、比利时英特布鲁并购南京金陵啤酒厂。这五次并购标志着中国啤酒行业的并购大幕拉开,集团化进程开启。此时,已经整整比美国晚了半个世纪。
随着哈尔滨哈啤、深圳金威、四川蓝剑、甘肃黄河、江苏大富豪、新疆乌苏等企业集团先后被并购。集团化的同时,大量中小企业被淘汰。大批工厂改建、扩建。一大批工厂从城区搬迁至郊区工业园,规模都超过20万吨。
华润雪花集团成立于1994年。总部在北京。目前,营业额近300亿元。90多个工厂完成产量1200万吨,占比中国啤酒市场26%。
青岛啤酒1903年由英国和德国人创办。目前营业额260多亿元,净利润近13亿。70多个工厂完成700万吨。山东、陕西、江苏、上海等地为优势区域。
燕京总部位于北京。目前40多个工厂完成500万吨,销售收入近200亿元,利税总额40亿元。与有着一百多年,甚至二三百年历史的国际巨头并肩,成为全球名列前茅的巨型企业集团。北京、广西、内蒙等地为优势区域。
百威英博(中国)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市。目前,集团旗下40多个工厂,完成产量400多万吨。黑龙江、湖北、福建、浙江等地为优势区域。
嘉士伯(中国)公司总部位于广州,20多个工厂,完成200多万吨。近年并购了重庆啤酒集团、黄河啤酒集团和乌苏啤酒集团等。云南、重庆、新疆、甘肃等地为优势区域。
珠江啤酒集团总部位于广州,1985年创建时,有5万吨产能。目前产量120万吨,营业收入约36亿元,利润约1.6亿元。广东为优势区域。
金星啤酒集团总部位于河南郑州,16个工厂完成产量80万吨。河南为优势区域。
原有的小、散、乱的行业格局,在大型集团的统一管理下,逐步集中于人口集中、水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大型工厂。统筹安排生产计划、工艺、采购、定价定价、市场划分、品牌形象、人才培养、资金等,最终降低运行成本,利益消费者。
四、展望
目前中国人均年消费量33升,只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20年后,中国人口将达到并至少稳定在15亿。相应地,产量将至少能稳定在6000万吨,约是美国的3倍。在可以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都将是啤酒产量第一大国。
20年后,精酿按最乐观估计,能占比总产量15%,约为1000万吨。按每十五万人一家的估算,将有1万家,遍布中国。平均每家1000吨,少数大的可达几万吨,小的只有几百吨,甚至一两百吨。
中国几大集团的主流风味,都是德式的。目前几大国际性集团中百威英博起源于比利时,喜力起源于荷兰,嘉士伯起源于丹麦。德国没有发展出大型集团,在国际巨头的冲击下,小厂大量倒闭。而且贝克、比特博格等规模较大的前几十家,均被国际性啤酒集团并购。所以中国应加快推进集团化。
20年后,中国业界集团化进程结束,届时5000万吨产量由三个大集团完成。下一步,经营不利、位置不利的中小型生产厂,将大批关闭。主力工厂的规模将明显扩大。一定范围之内,只有一家规模工厂能够胜出。竞争最残酷的阶段即将到来。中国发展不平衡,95%的人口居住在中东部。至多20个巨型工厂就完全可以覆盖这一半国土。
20年后,在目前大型集团的主力工厂基础上,这20个巨型工厂将全部形成,平均产量达到250万吨。行业主体格局定型。届时,全球200万吨以上的巨型工厂,除了北美、欧洲各有三两处之外,其它20座将全部出现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附近甚至会出现300多万吨的超巨型工厂。
设备配置要有前瞻性。根据多年的经验,糖化设备应选择100吨的。过大将增加过滤等控制难度。发酵设备选用600吨左右,过大不利于温控。易拉罐便于携带,是发展趋势,应优先考虑12万的高速线。玻璃瓶线应考虑6万的,也可考虑2条甚至3条并联。应大量使用激光导引无人运输车,以及自动立体库。屋顶多敷太阳能光伏板。
20年后,中国业界高度集团化的进程结束,规模宏大的巨型工厂和撼人心魄的超强制造能力形成,精酿酒厂百花齐放。
作者:丁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