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近期,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行业竞争态势显著升温。
在第八届进博会上,主机厂商擂台赛激烈,订单规模屡创新高,数十亿元级别的合作频现,且海外客户比例大幅提升;生产端,全球首条飞行汽车量产线已启动试产,实现每30分钟下线一台整机;技术端,氢能源、增程式等新型动力路线相继亮相实验室,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速。

基于对低空经济发展趋势的持续观察和行业发展阶段的深入分析,我们对当前中国低空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做出自己的客观判断,希望能成为对各方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一、行业已从“技术验证”迈入“商业化竞争”新阶段
早期eVTOL行业以技术方案验证与原型机试制为主,当前则进入全方位竞争阶段,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
1. 订单质量与确定性成为关键指标:企业不仅关注订单数量,如时的科技450架、沃兰特95架,更强调高价值确认订单及与大型租赁公司、跨国企业的战略合作。例如沃兰特获得数千万元订金,表明市场信任度提升,资金开始实质性注入。
2. 产能建设上升为核心能力:小鹏汇天全球首条量产线试产,标志着行业进入规模化制造阶段。汽车产业的高效生产与成本控制经验被引入航空制造,为后续大规模交付和市场普及奠定基础。
3. 适航取证步入关键期:时的科技、沃兰特、峰飞航空等企业明确了2026–2027年的取证计划,部分已进入符合性验证阶段,显示产品技术成熟度显著提高,商业化运营的监管门槛即将突破。
结论:eVTOL已脱离概念阶段,进入以技术、资金、生产、取证和订单获取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竞争阶段,行业步入商业化落地的快车道。
二、中国市场正成为全球eVTOL产业的引领者
中国eVTOL产业呈现集体崛起的强劲势头,具备参与并引领全球竞争的潜力:
1. 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增强:行业积极整合中航工业体系资源,联合本土电池企业(如孚能科技)、复合材料企业(如恒神股份)等,构建安全可靠的供应链体系,降低对外部技术的依赖。
2. 商业模式与应用场景多元化拓展:除了技术竞争,中国企业积极推动模式创新。与金融租赁公司合作解决采购资金问题;应用场景广泛覆盖城市通勤、岛际运输、文旅观光、应急救援、特种作业(如峰飞航空的海上风电运维)等领域,探索路径丰富。
3. 政策与资本双重驱动:低空经济被写入国家顶层规划,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战略合作,银行提供大额授信,资本市场密集投入,共同构建了有利的发展环境。
结论:依托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力的政策支持与活跃的资本,中国eVTOL产业已从“跟跑”转向“并跑”甚至部分“领跑”,具备全球竞争的综合优势。
三、技术路线与市场定位呈现“多元化裂变”格局
当前,eVTOL企业正结合自身优势与目标市场,展开差异化竞争:
1. 构型多样化发展:倾转旋翼(时的科技、小鹏汇天)与多旋翼/复合翼(亿航智能、峰飞航空)等多种技术路线并行,企业在速度、航程与系统复杂度之间寻求最优解。
2. 动力技术路线拓宽:除主流电池动力外,氢能源(御风未来)与增程式等技术开始布局,旨在解决续航与能源补充的核心瓶颈。
3. 驾驶方式双轨并行:无人驾驶(亿航智能)聚焦固定路线货运与景区观光等场景,有人驾驶(沃兰特)则面向高要求的商用客运,路径选择清晰。
4. 市场细分与专业化分工:企业深耕不同领域,如峰飞航空专注货运与特种作业,亿航智能主攻城市空中交通与文旅,沃兰特瞄准高端商用客运,有利于在各自赛道构建竞争壁垒。
结论:eVTOL市场容量巨大,能够容纳多样化的技术路线与商业模式。短期内不会出现单一赢家通吃局面,而将形成多领域领先者并存的格局。
四、全球化战略提速,“中国造,全球用”成为共识
中国eVTOL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国际化步伐显著加快:
1. 海外订单占比显著提升:来自阿联酋、德国、迪拜、泰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订单数量及金额快速上升,显示中国产品已获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
2. 供应链与国际合作加强:积极引入赛峰等国际顶尖供应商,提升产品性能与可靠性,为进入国际市场铺平道路。
3. 瞄准全球差异化场景:企业针对中东地区的物流与能源运输、东南亚岛际交通、欧洲城市空中交通等不同需求,开展定制化布局。
结论:中国eVTOL企业具备天然的全球化视野,以国内市场为根基,将全球市场视为核心目标,正逐步实现“中国制造,全球应用”的战略愿景。
综合判断:
总体来看,中国eVTOL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集体蜕变”。在政策、资本与市场的三重驱动下,行业已脱离实验室概念阶段,通过高强度竞争,快速推进产品化、商业化与全球化进程。主机厂从技术、融资、产能、订单到商业模式全面构建核心竞争力,共同推动产业链成熟与市场爆发。这场高强度的“开卷竞赛”,将深刻影响未来全球城市空中交通的格局,而中国企业正凭借系统化优势,在其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