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荣格工业-圣德科

储能行业分析:从“配角”到“主角”,储能前景广阔

来源:未来智库 发布时间:2025-11-24 57
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光伏光伏生产设备储能技术及材料储能电池及PACK风电控制系统 产业动态
在“双碳”目标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驱动下,中国新型储能装机截至2025年9月已超100GW,其中锂电池占比近60%,大储占新增装机92%。

一、概念:存储电能的设备,电力系统的“蓄水池”
储能:能量转化与存储的技术,在电能利用中扮演重要角色

储能即能量转化与存储的技术,在电能利用中扮演重要角色。储能是指通过介质或设备把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再释 放的技术。实际应用中,储能通常特指电力储能,是将不易储存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化学能等形式储存,以供需要时 使用的技术。电的传输速度与光速相同,发、输、变、配、用电往往在同一瞬间完成,要求电力生产和负荷相匹配;但 电力生产和负荷具有波动性和随机性,难以实时匹配,导致电能质量不稳定、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储能系统是电力系统 中的“蓄水池”,可以动态吸收能量并适时释放,改变电能生产、输送和使用同步完成的模式,使得实时平衡的“刚性” 电力系统变得更加“柔性”。储能有助于提高输出电能的稳定性、平滑用电负荷,从而有效提高供电质量和用电效率。

 

 

储能是推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技术

储能是推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技术。风能和太阳能存在间歇性和波动性等固有特性,其出力特性与用电负荷 无法完全匹配,且调度存在困难。因此,风电、光伏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并网,存在影响电能质量、干扰电网 稳定性、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储能设备可以起到平抑新能源波动、跟踪计划出力、参与系统调峰调频、提高消纳水平 等作用,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

 

发改委《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储能能够显著提高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水平,支 撑分布式电力及微网,是推动主体能源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更替的关键技术。

 

储能可应用于电力系统各个环节

电力系统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环节构成,储能可 用于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电源、电网侧(大储):安装于电源侧、电网侧的储能系统装机 规模较大,通常称为大储。大储可以实现调峰、调频、备用容量、 平滑出力、缓解电网阻塞等功能,从而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提 高新能源电能质量和消纳水平。 用户侧(户储工商储):包括居民、工商业等用电方,配置储能 (可结合分布式光伏配置)可节约用电成本、保障用电稳定。

 

二、逻辑:需求空间广阔,政策+市场驱动
现状:“双碳”目标推动下,我国风光装机占比快速增长

国内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占比持续提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 意见》提出: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 消费比重;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双碳”目标号召下,我国风光装机持续提升。2025年9月底,我国 光伏和风电装机总规模分别达到11.3/5.8亿千瓦,在发电装机容量中占比分别达到30%和16%。风光装机占电源装机的比 重达到46%,较2016年的14%呈现大幅提升。

 

现状:风光发电量占比低于装机占比,仍有进一步渗透空间

新能源发电量占比有限,装机仍有渗透空间。从发电量占比来看,2024 年国内风光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为18%,远低于装机量占比的42%。 风光发电占比低于装机量占比,主要与风电和光伏出力特性有关:光伏 仅在白天发电,午间时段高发;风电的出力率则和风力大小有关,风光 发电出力随气候和季节变动。《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 左右,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考虑到新能源“大装 机、小电量”的特性,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仍有广阔的渗透空间。

 

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下,新能源装机及占比有望持续增长

能源安全要求下,发展可再生能源迫在眉睫。“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面临的资源禀赋现实。根据兰木达电力现货相关 分析,我国煤炭/原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对应的可开采年数分别为40/40/30年;原油和天然气等资源较为依赖进口。从能 源安全的角度出发,国内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需求较为迫切。

 

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双碳”战略的内在要求。《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 础,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要坚持安全降碳,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构建清洁 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021年,我国向联合国提交了到2030年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其中包括:到2030年,非化石 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光装机总量12亿千瓦以上。2025年9月,我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发布,文件提出到 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以上,风光装机总量力争达到36亿千瓦。我国风光装机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新型电力系统,为高比例新能源装机保驾护航

高比例新能源装机对电力系统构成挑战,电力系统存在转型需求。根据《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为实现“双碳” 目标,在水电等传统非化石能源受站址资源约束增速放缓、核电建设逐步向新一代先进核电技术过渡的情况下,新能源 应当逐步成为绿色电力供应的主力军。与此同时,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对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和支撑能力提出挑战 ,新能 源消纳形势依然严峻。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以安全高效为基本前提,以高比例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为 主线任务,同时具备柔性灵活、智慧融合等特征。根据《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新型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 重要组成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十五五”规划建议继续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 实现碳达峰”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仍是长期大计。

 

我国新型储能装机量庞大,但量级与电力系统相比仍较小

我国新型储能装机量庞大,但量级与电力系统相比仍较小。截至 2025年9月底,我国累计建成投运新型储能装机已达到1亿千瓦 (100GW)以上。这一数据与“十三五”末相比增长超30倍,装机 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已跃居世界第一。但与电力系统 整体规模相比,储能渗透率并不高,我们计算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与 发电总装机/新能源总装机之比分别仅为2.7%和5.9%。电量方面, 2024年,国内电化学储能电站充放电总量约62TWh,占新能源发电 量比例3.4%,占发电总量的比例仅0.6%。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 基础,我们认为国内储能装机渗透比例仍有增长空间;同时,考虑 到2035年风光装机总量36亿千瓦的装机目标(2024年底的2.6倍), 我们认为国内储能装机量级仍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政策顶层设计引领,国内储能快速发展

政策顶层设计引领下,“十四五”期间国内储能产业快速发展。 “十四五”开年以来,在3060“双碳”目标引领下,我 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确立了储能产业的阶段性目标,奠定了技术方案、应用领域和参与主体“多元化”的发 展基调,并通过市场机制的规划,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136号文开启新篇,独立储能有望呈现高景气。2025年2月,136号文明确提出,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 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强制配储” 退出历史舞台。强配政策曾是国内大储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但也带来了 调用率不足、低价“内卷”等情形。136 号文出台后,储能成为独立的市场投资主体,与新能源建设解耦,逐步具备独 立的获利方式。年内,内蒙古、甘肃等多省出台容量电价政策,助力独立储能实现经济性,储能逐渐步入市场化新阶 段。

 

三、储能技术路线及装机现状
技术路线:储能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根据储能原理划分,常见的储能技术可分为物理储能和化学储能两大类。物理储能包括机械储能、热储能和电磁储能, 其原理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热能形式储存,或将电能以电磁能形式直接储存。化学储能包括电化学储能和氢储能, 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用电时通过电化学反应释放电能的技术。储能不同应用场景对响应速度、充放寿命、储能时 长、选址灵活性等具有不同需求,因此技术路线也百花齐放,选择较为多样。

 

技术路线:锂电池储能取代抽水蓄能,成为我国电力储能主要路线

锂电池储能取代抽水蓄能,成为我国大储主要路线。新型储能通常指除抽水蓄能之外的储能技术,现阶段以锂电池储能 为主。抽水蓄能单体容量庞大,曾是电力储能累计装机的主要类型。抽水蓄能的选址依赖特定地理资源,且建设周期 长,增速相对有限;新型储能中的锂电池储能建设周期短、选址灵活、调节能力强,与新能源开发消纳的匹配性好,且 产业链成熟,成为国内新型储能装机的主力类型。根据CNESA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首次超 过抽水蓄能,功率占比达到57%(其中97%是锂电池储能);截至2025H1,国内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占比已达到60%。今 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与“十三五”末相比,储能技术路线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抽水蓄能占比首次低于40%,以 锂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实现跨越式增长,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也从单一路线向多元路线化加速发展。

 

全球市场:2024年全球新型储能新增装机74GW,中、美、欧为主要市场

2024年全球新型储能新增装机74GW,中、欧、美为装机主 力。根据CNESA 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2024 年全球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74.1GW,同比增长62.5%。 2024年,中国/美国/欧洲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分别占全球市场 的59%/16%/15%,三大主要市场占全球储能装机90%,引领 全球储能市场发展。我国2024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43.7GW, 占据2024年全球新增装机的59%,居全球首位。

 

中国市场:2024年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44GW,装机以大储为主

2024年,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43.7GW/109.8GWh。根据CNESA数据,2024年,国内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 43.7GW/109.8GWh,同比增长103%/136%,新增装机规模首超百吉瓦时。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 机规模23.0GW/56.1GWh,功率规模和能量规模均同比+68%。

 

国内装机形式以大储为主。2024年我国新增装机的新型储能项目中,大储占据装机增量的92%。其中,独立储能和新能 源配储是两大主要类型,容量占比分别为54%和38%。

关注微信公众号 - 荣格可再生资源
聚焦可再生能源产业,如太阳能光伏、风能等领域的全产业链。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