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美国车企真正想规避的是对“中国制造”单点依赖的风险,如果中国供应链企业海外建厂,撕去“Made in China”的标签,或许就是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近期,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特斯拉向供应商发出全面指令,要求为美国工厂供货时避免使用“中国制造”的零件。据悉,特斯拉美国工厂计划在两年内更换所有中国零部件。

此前,通用汽车也已掀起一场涉及数千家供应商的供应链革命,核心指令是逐步清除供应链中所有来自中国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部分供应商被要求在2027年前彻底切断与中国的采购联系。
特斯拉成为继通用汽车之后,又一家采取此类行动的美国汽车制造商,这一系列举动标志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已深度渗透至汽车工业的供应链结构。
美国汽车制造商做出“去中国化”供应链决策,背后有着复杂的驱动因素。特朗普总统的不一致关税,加上对稀土材料获取和半导体供应的周期性担忧,促使大型汽车制造商重新考虑对中国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的依赖。
根据中汽协整理海关数据,2025年1-9月,汽车零部件累计出口金额达到718.3亿美元,同比增长4.5%。2024年,尽管中美存在贸易摩擦,但美国仍进口了171.5亿美元中国汽车零部件,占中国零部件出口总额的15.6%,其中特斯拉占中国对美零部件出口的11%份额。
进入2025年,中美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美国对中国电动车、电池及稀土材料加征高额关税,中国商务部也对部分稀土出口实施管控,这进一步加剧了供应链安全焦虑,促使美国车企加速“去中国化”进程。
据悉,美国是特斯拉最大市场,所有在美国国内销售的汽车都在美国工厂生产;中国是第二大市场,上海工厂主要使用当地采购零部件生产汽车,产品在中国国内销售并出口至亚洲和欧洲(不运往美国)。
从成本与效率角度看,上海超级工厂搭配中国本地供应链,曾助力特斯拉将整车成本降至全球极具竞争力的水平。电池、底盘、热管理、内外饰、线束等各个环节,都有成熟稳定的中国供应商体系支撑。然而,这些也顶不住IRA法案和关税压力。
尽管特斯拉上海工厂将继续运营,但要求从美国制造的特斯拉汽车中排除中国零部件,需要为不同市场维护独立的供应链。这种细分增加了复杂性,并可能减少了来自全球统一采购的规模经济。
不过,中国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难以轻易被替代。中国是目前唯一拥有汽车全产业链的国家,从锂矿等原材料,到电芯、电驱等核心部件,再到生产设备、自动化、检测体系等,都处于一个完整且强大的工业生态之中。在电池材料生产、用于电机的稀土材料以及现代车辆所需的众多电子零部件方面,中国占据主导地位。
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车企真正想规避的是对“中国制造”单点依赖的风险,如果中国供应链企业海外建厂,撕去“Made in China”的标签,或许就是一个不一样的故事。特斯拉鼓励供应商将生产从中国迁至墨西哥和东南亚等地区是一个注脚。
特斯拉“去中国化”供应链的举措,是地缘政治与贸易局势交织下的复杂产物。这一过程充满挑战,不仅考验着特斯拉的供应链重构能力,也反映出全球汽车供应链在地缘政治影响下的脆弱性与重塑的艰难。未来,全球汽车供应链将如何在地缘政治的浪潮中寻找新的平衡,实现稳定与发展,值得持续关注与深入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