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滴滴这边推出上门宠物服务;盒马前CEO侯毅那边却宣布12月中旬关闭所有宠物鲜食品牌“派特鲜生”门店。当跨界企业把原本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搬进宠物行业时,结果往往并不如预期——有的快速扩张又迅速折戟,有的却趁势完成破圈。宠物经济的机会与陷阱,远比想象中更复杂。

跨界潮涌:谁在宠物赛道下注
近三年,宠物经济迎来前所未有的“跨界潮”:从生鲜零售巨头到快消品牌,从出行平台到互联网企业,几乎每一个拥有渠道、供应链或流量的企业,都试图在“它经济”中找到新的增长密码。共性是明显的——试图将原有行业中成熟、成功、甚至被验证过的经营管理模式,直接带入宠物行业。
然而,这些模式在原赛道中过去屡屡奏效,到了宠物赛道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结果。
派特鲜生:盒马模式的宠物复制
盒马前CEO侯毅创立的“派特鲜生”,几乎是盒马鲜生模式的宠物版:重资产门店拉流量、冷链体系做壁垒、鲜食宠物粮作为差异化卖点。

在“盒马时代”,冷链与生鲜供应链、门店体验、高客单与高复购率支撑了业务模型。基于此,派特鲜生前期也迅速扩张到约 18 家门店。半年前,派特鲜生还宣布完成2500万美元(约1.78亿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成为近年宠物行业天使轮融资金额最大的项目。
然而,这条复制路线遇到了现实挑战——半年就烧掉了 1.78 亿元人民币,最终不得不宣布全部线下门店关闭。而据相关人员透露,派特鲜生将会推出线上新品牌“宠天天”,渠道为小程序 +电商平台。
名创优品:零售模式落地宠物用品
与重资产模式不同,名创优品凭借高性价比、规模化供应链与密集门店,在宠物用品(如木薯猫砂)领域持续增长。
名创优品打造的 “猫砂爆品”(如木薯猫砂)依托的是它在原有零售体系中已经成熟的能力:通过规模化 ODM/自有供应链实现单价优势,极致的成本控制能力;猫砂、消耗品与原本的家居小物高度相似,可以延续高频消费逻辑;门店密度与冲动消费机制,用户可以顺路购买、一次性补货。
根据 CBNData 的观察,名创优品在宠物用品类目增长迅速,且呈现出持续扩充的趋势。
滴滴:平台化轻资产探索
滴滴的跨界则不同。从2024年8月滴滴专车携宠出行服务在专车提供服务的49个城市上线,到近期滴滴在北京、上海、天津等25个城市推出宠物服务,提供上门喂猫遛狗、洗护美容等服务。滴滴没有直接做产品,而是直接进入宠物服务业,其核心逻辑是:自己不提供服务,而是提供连接;通过平台撮合供需;将人力密集服务标准化、标签化、流程化。

“轻资产服务平台化”的,与运营重门店的模式完全相反,也因此避开了宠物零售的高成本压力。但整体运营模式是否持久也有待时间检验。
跨界者的博弈:风险与机会并存
跨界者并不是“外行人做内行事”,它们往往带着强大的组织能力、供应链能力、品牌能力进入赛道,因此天然拥有优势。然而一旦进入宠物行业,它们的经营模式又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
真正关键的不是能力本身,而是能力是否与宠物市场“需求结构”相适配。
首先,跨界企业带来的成功可能性是真实存在的。盒马 / 派特鲜生的优势在于冷链与自营供应链。如果鲜食宠物粮真能成为主流,它会拥有先发优势;名创优品的优势在于成本控制能力和产品标准化能力,特别适合宠物消耗品;滴滴的优势则在于平台化调度的能力,能把高人工成本的服务做得更标准、更可扩张。
因此,这些跨界者之所以敢入局,是因为他们手中确实握着“牌”,甚至握着别人没有的“强牌”。
然而,当他们将原有模型直接迁移到宠物行业时,问题开始出现:
重资产模式的局限
很重要的一点便是,重资产模式在宠物行业很难跑通——坪效低、复购慢、供应链消耗高。宠物鲜食不像生鲜食品有高频刚需,教育成本高、损耗快、复购慢。派特鲜生的关店显示,直接搬用生鲜模式到宠物行业是一条难度极高的路线。

此外,宠物主的消费心智长期被“干粮”主导,要让他们转向“鲜食”,教育成本远高于传统食品或快消品。品牌需要的不只是门店,更是产品信任、长期试吃、持续体验。但这是一条极其烧钱的路径。
因此,用“盒马模型”做“宠物鲜食”,是一个错配。派特鲜生的反常规速度关店,也说明了模型不匹配的根本问题。当然,据相关报道,“派特鲜生”门店关闭后,仍会保留线上业务
轻资产模式的挑战
滴滴等平台轻资产模式虽然主打服务从而避免高成本门店压力,虽然做的是轻资产上门服务,但人员参差、服务标准化困难、用户隐私敏感度高、订单密度低都会影响盈利能力。平台化模型虽轻,但不一定能轻松跑通。
零售跨界的边界
名创优品目前在宠物消耗品的销售上取得一定成果,但如果它试图跨入功能型粮、医疗级用品、保健品,其“性价比逻辑”或许并不能带来消费者信任。因此,如果涉及“健康”“功能”“专业”的部分,跨界零售模型或许面临迅速失效。
宠物行业的底层逻辑本质上是“情感驱动的专业型消费”。它不是典型的高周转快消品,也不是完全的体验经济,而是一种“高决策、低规模、非高频”的特殊消费结构。跨界者若不了解这一点,原有逻辑就容易失效。
风险大、盈利难,但仍不断入局?
尽管宠物赛道的挑战如此之多,跨界者依然不断涌入。或许这不单单因为“风口效应”误导,而是因为宠物经济具备多重吸引力。
中研普华《2025-2030年中国宠物经济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宠物经济市场规模达8114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1.5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12%。报告还指出,宠物食品、医疗、服务三大赛道全面爆发,90后、00后成为养宠主力军,推动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情感化方向演进。
消费理念从“养一只宠物”转变为“提供类似家庭成员般的生活品质”,这带来巨大增量。
同时,细分市场众多,新玩家的切入点极其丰富包括宠物鲜食、功能粮、智能设备、宠物服务(遛狗、寄养、美容)、宠物保险、宠物友好空间,这些领域呈现出差异化需求,给了“跨界者”更大想象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宠物行业其实尚未进入高度专业化阶段,大量由夫妻店、小型门店主导的供给结构,也意味着机会仍然存在。
此外,资本愿意下注,或许也是看中了宠物行业具备“长期增长属性”:成本结构更易控制(相对新消费部分品类);用户粘性高;复购潜力强。而国际成熟市场也证明了宠物行业的高天花板。
重资产如派特鲜生会水土不服;轻资产如名创优品却能迅速生长;出行平台也能在服务端找到空间。
联系到细分领域如宠物洗护服务具有高频需求(每周洗澡、季节护理)、可持续消费(洗护用品、工具、SPA服务)和情感绑定属性(主人希望给宠物最优体验)等特性,因此成为轻资产平台与零售品牌结合的理想切入点。滴滴上门宠物洗护服务或也可通过标准化流程提高频次和复购,同时形成品牌信任。
未来的竞争不会减少,反而会更激烈。真正的赢家一定不是“谁先进去”,而是“谁看懂行业真正的产品逻辑与用户情感”。
跨界者能否跑通,不在于资本,而在于是否看清这条赛道的真实底层规律。
综合整理自国际金融报、快科技、中国网等相关新闻资讯
来源:荣格宠物洗护
编辑:Candy T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