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2025年澳洲光储市场迎来爆发期,中国企业在此上演亮眼答卷:1-10月斩获近50GWh订单,麦田能源4GWh双轨合作、中信博悉尼总部落地等标杆案例,彰显从产品输出到生态共建的战略升级。
Part 1
近期澳洲市场的重要动态
2025年11月,澳大利亚新能源领域迎来两件标志性事件:中信博澳大利亚总部在悉尼正式成立,董事长蔡浩在开幕典礼上宣布将 "以悉尼为支点,走进澳洲、融进澳洲、扎根澳洲"。
几乎在同期举办的澳大利亚All-Energy 2025展会上,中国光伏与储能企业收获满满。
光伏方面,隆基与Raystech签署了新一轮战略合作备忘录(MOU),双方明确约定在2026-2028年间实现2GW的销售目标;爱旭与多家澳洲主流分销商强强联手,达成了1GW “满屏”ABC组件的供应合作;晶科能源与GoSolar集团签署1GW Tiger Neo 3.0组件供应协议;
……
储能方面,晶科能源与晶科储能(Jinko ESS)共同携手Greentech,将先进的Tiger Neo 3.0组件产品与SunGiga储能系统相结合,提供领先的一体化光储系统;晶科储能与Aggreko签署250MWh储能项目合作意向书。
阳光电源与Raystech Group签署了提供800MW逆变器与1GWh储能系统的战略合作协议,亿纬锂能也与EVO Power达成2.2GWh储能电池系统供应协议。麦田能源与澳大利亚顶尖可再生能源分销商OSW、Solar Juice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总合作规模高达4GWh,创下同期跨境合作的亮眼成绩;
……
这些密集动态清晰地表明,中国光储企业在澳大利亚的战略布局正从产品输出迈入深度本地化的全新阶段。
Part 2
澳洲光储市场:政策红利与结构性机遇共振
澳大利亚凭借独特的能源禀赋与制度设计,已成为全球光储产业的 "黄金市场",其吸引力不仅源于规模潜力,更在于政策、市场与技术需求的多重共振。
政策层面形成了全方位支持体系。联邦政府推出的23亿澳元 "更便宜的户储电池计划"堪称市场引爆点,直接推动澳大利亚户储市场进入爆发期。同时,各州政府也纷纷出台配套补贴,形成联邦与地方协同的政策矩阵。
澳大利亚是全球屋顶光伏渗透率最高的国家,超过三分之一的独栋住宅已安装光伏系统,但户用光伏配储率仅约6.5%,巨大的存量改造空间为企业提供了广阔赛道。
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大型电池储能市场之一,2025年初单季度就有超过24亿澳元投入大型储能系统建设,三个月新增1.5GW储能容量和5GWh能量输出,维多利亚大电池、南澳大利亚Hornsdale Power Reserve等标杆项目持续落地。
这种市场化驱动的需求,推动澳大利亚光储市场从单纯追求低价产品,转向对高效场景解决方案的需求升级,为具备技术优势的中国企业创造了溢价空间。
Part 3
战略纵深:从产品输出到生态共建的三阶演进
近年来,中国光储企业在澳大利亚的布局轨迹,清晰呈现出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深耕"的战略升级,本土化不再是营销口号,而是贯穿研发、生产、渠道、服务的全链条行动。
产品端:技术适配与场景定制成为核心竞争力。在光伏领域,晶科能源、天合光能巩固大型地面电站组件供应的主导地位,东方日升则以异质结(HJT)技术主攻高端市场,实现从价格竞争向技术引领的转型。储能领域更是展现出精准的场景化创新:麦田能源推向澳洲市场的 KH 系列逆变器转换效率突破99.2%,EQ系列高压电池循环寿命超6000次,配合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可提升光伏消纳率18%,完美适配澳洲高日照、多峰电需求的能源环境。
渠道端:本土联盟与网络深耕构建竞争壁垒。头部企业纷纷抛弃单纯的分销模式,转向与本土龙头企业的深度绑定:麦田能源与覆盖澳洲80%以上安装商群体的OSW合作聚焦电网侧储能,与户用市场资深玩家Solar Juice联手拓展分布式场景,形成全域覆盖的渠道网络;东方日升与OSW达成GW级合作,借助其本地资源快速打开市场;华为数字能源通过 "FusionSolar 伙伴计划"构建智能化渠道体系,深耕户用市场。
运营端:本地扎根与生态融入实现战略升级。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搭建完整的本地运营体系,从团队组建、库存管理到售后服务形成闭环。澳大利亚客户最关注的三大核心问题——质保承诺、本地团队、现货库存,正成为中国企业的布局重点。宁德时代在与本土集成商达成长期供应协议的基础上,积极评估本地化服务布局;天合储能通过子公司与Pacific Green签署5GWh电网级储能系统合作备忘录,将参与项目开发与交付全流程;企业普遍将质保期限提升至十年以上,通过长期服务承诺打破"孤儿电站"隐忧,展现扎根决心。
Part 4
阳光电源:从“渠道销售”到“生态共建”的典范
阳光电源在澳洲的历程,是中国企业本地化进阶的教科书。初期(2010年代):产品切入。凭借高性价比的逆变器产品,通过本地分销商打开市场,但品牌影响力和服务深度有限。
中期(2020年代初):建立团队。在悉尼设立分公司,组建本地销售、技术支持和市场团队,缩短了客户响应时间,提升了品牌信任度。
现阶段(近两年):生态共建。与Raystech的1GWh战略合作是这一阶段的标志。这种合作已远超简单的买卖关系。
技术共研:双方针对澳大利亚高温、干旱的特殊环境,共同开发了具备更强冷却能力和防护等级的逆变器与储能系统。市场共拓:阳光电源提供产品和方案,Raystech利用其深厚的本地关系获取项目,共同投标大型电站。服务共享:建立联合技术支持和培训中心,为澳洲的安装商和客户提供无缝衔接的服务体验。
这一转变的深层逻辑在于:阳光电源通过绑定本地头部伙伴,不仅锁定了未来数年的订单,更深度融入了澳大利亚的能源项目开发链条,从“外来者”变成了“自己人”,构建了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
Part 5
机遇与挑战:高门槛市场的突围之道
澳大利亚光储市场的高潜力背后,是技术、政策、竞争构成的多重门槛,中国企业的本土化之路既是能力淬炼,也是战略取舍。
技术与合规门槛构成第一道防线。澳洲市场对产品认证、电网适配、消防安装等环节有着严苛要求,产品需通过CEC认证、符合AS/NZS4777标准等一系列准入规则,项目开发前还需完成申请、模型验证等复杂流程。
从户储到工商业储能、大型储能的升级,更意味着从"产品"到"工程"的能力跨越,大型项目需综合考量造价、年化收益、回报周期、EPC等多重因素,5兆瓦以上项目的落地周期甚至长达三年,对企业的工程能力和解决方案能力提出极高要求。
市场竞争呈现"高端化、集中化" 特征。这种竞争格局推动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客户更关注技术可靠性、长期质保和本地化服务,为具备综合实力的中国企业创造了差异化空间。
地缘与供应链风险仍需警惕。虽然澳大利亚目前对中国光储产品暂无严苛贸易壁垒,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波动可能引发供应链波动,给企业带来潜在风险。此外,澳大利亚电力市场波动剧烈,对储能系统的调度响应能力要求极高,如何适应本地市场特性、优化能量管理策略,成为中国企业需要持续破解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