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荣格工业-圣德科

工业智能体制造 × 具身智能:驱动智能制造迈向“有形AI”新纪元

来源:荣格 发布时间:2025-11-07 84
智能制造传感器运动控制工业机器人软件及平台工业互联智能加工设备智能检测设备智能仓储物流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产业动态人工智能
——AI赋能运营与人形机器人双重革命下的未来工厂图景

工业智能体制造(Industrial Agents Manufacturing)是PLC问世以来,智能生产系统领域最具突破性的技术演进。而今天,这一演进正与另一场更引人注目的技术浪潮——具身智能(Embodied AI)与人形机器人——加速融合,共同开启“有形AI”驱动的制造新纪元。

 

industrial-agents-manufacturing-driving-value-smart-production-systems-ai-powered-operations

 

2025年,中国制造业不仅在产线上部署高柔性焊装系统、实现90%以上设备开动率,更在工厂车间、物流中心甚至零售终端,迎来一批能行走、会操作、可对话的人形智能体。它们不再是科幻概念,而是正在执行精密装配、包裹分拣、商品售卖乃至健康陪护的“新型工业智能体”。

 

一、从“无形算法”到“有形执行”:工业智能体的形态进化

传统工业AI智能体多以软件形式存在于MES、PLC或边缘计算节点中,虽能感知、决策、优化,却缺乏物理执行能力。而人形机器人正成为工业智能体的“终极载体”——它将AI的“大脑”与机器的“身体”合二为一,实现从“虚拟决策”到“物理行动”的闭环。

 

这一趋势在中国尤为迅猛。据21世纪经济报道,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总额突破140亿元,其中中国企业占比高达60%(84亿元),远超2024年全年水平。国产机器人订单已超30亿元,对应近2万台人形机器人本体交付。

 

具身智能的三大技术支柱

  1. 物理世界大模型(World Models):理解空间、物体、动作的因果关系
  2. 多模态VLA架构(视觉-语言-动作):实现“看懂-理解-执行”一体化
  3. 高自由度灵巧本体:支撑复杂环境下的物理交互

 

二、中国具身智能的产业化突破:从炫技到落地

✅ 小鹏IRON:汽车基因孕育的“类脑机器人”

小鹏最新一代人形机器人 IRON 因步态过于逼真引发“是否真人”争议,创始人何小鹏不得不发布“一镜到底脱皮视频”自证。其核心技术在于:

 

  • 搭载3颗自研图灵AI芯片,总算力达2250 TOPS,构成类脑中枢
  • 全身60个关节、200个自由度,双手具备15自由度,可灵活操控物体
  • 背靠小鹏汽车的自动驾驶感知与控制技术,实现高度拟人化运动控制

 

这不仅是机器人,更是“行走的汽车智能体”——将A6重卡平台上的柔性制造理念,延伸至人形本体。

 

✅ 宇树H2:商业化平衡的艺术

宇树科技发布的 Unitree H2 身高180cm,宽肩窄腰,内置电池与控制板,却仍能流畅走秀、跳舞、打功夫。其31个自由度在保证动作表现力的同时,兼顾系统可靠性,代表了通用型人形机器人的工程化取舍。

 

✅ 银河通用Galbot:零售场景的“端到端智能体”

在北京中关村,银河通用的 Galbot 已在无人小卖部上岗。其自研的 GraspVLA 是全球首个端到端具身抓取大模型,能在货架紧密、SKU繁杂的真实环境中,无需重新建图或调参,直接识别并稳定抓取商品。这打破了传统“视觉+路径规划”分离架构,标志着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商业闭环。

 

✅ 智元精灵G2:工业场景的“多面手”

智元机器人推出的 精灵G2 已批量进入汽车零部件工厂:

  • 在安全带锁芯产线,与人工协同完成压紧、搬运
  • 通过真机强化学习,1小时内学会内存条插接等精密柔性操作
  • 在物流分拣中,自主抓取异形包裹,并通过移动底盘实现物料接力
  • 兼具讲解能力,在博物馆智能锁定提问者并互动

 

它不再是“专用机械臂”,而是具备跨场景迁移能力的工业智能体。

 

三、大厂竞逐:构建“算法-本体-生态”三位一体的具身智能版图

中国科技巨头正从不同维度切入这一赛道,形成多层次竞争格局:

 

车企亦不甘落后:长安与海尔共建“人车家”生态,上汽联合逐际动力设具身实验室,比亚迪与港科大共研工厂-家庭双场景大模型。

 

四、工业智能体制造 × 人形机器人:未来工厂的双重引擎

回看工业智能体制造的核心价值——自主决策、预测优化、动态资源管理——而人形机器人正为其提供物理执行层的终极答案

 

 

在汽车焊装车间,柯马的柔性系统支持66款车型共线生产;而在同一工厂的质检区,智元G2或小鹏IRON正代替人工完成高重复性视觉检测或精密装配。二者并非替代关系,而是协同进化:固定产线处理规模化任务,人形智能体应对柔性、非结构化场景。

 

五、量化效益与未来展望:从效率跃迁到范式革命

已部署AI智能体制造的企业普遍在8–12个月内实现投资回报。而加入人形机器人后,价值维度进一步扩展:

  • 人力替代弹性:在招工难、高危、高重复场景实现“人机协同最优解”
  • 产线柔性跃升:换线时间从小时级压缩至分钟级,甚至实现“零换线”
  • 知识沉淀加速:机器人通过真实操作积累“物理世界经验”,反哺大模型进化

 

英伟达CEO黄仁勋预测:“人形机器人将在五年内普及。”这一判断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从“自动化”到“智能化”,再到“具身化”的必然路径。

 

结语:迈向“机器与人共工”的新制造文明

工业智能体制造与具身智能的交汇,不仅是技术叠加,更是一场制造哲学的重构

  • 机器不再只是工具,而是具备感知、思考与行动能力的“协作者”
  • 工厂不再只是生产单元,而是由无数智能体构成的“学习型生态系统”
  • 制造竞争力不再仅取决于成本与效率,更取决于系统的学习速度与适应能力

 

那些率先将AI智能体“装进身体”、让算法走出服务器、让机器人走进产线的企业,将在这场双重革命中,率先抵达智能制造的下一个奇点。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均匀分布。而中国,正成为这场分布中最活跃的前沿阵地。

关注微信公众号 - 荣格智能制造
聚焦智能制造领域前沿资讯。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