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工业智能体制造(Industrial Agents Manufacturing)是PLC问世以来,智能生产系统领域最具突破性的技术演进。而今天,这一演进正与另一场更引人注目的技术浪潮——具身智能(Embodied AI)与人形机器人——加速融合,共同开启“有形AI”驱动的制造新纪元。

2025年,中国制造业不仅在产线上部署高柔性焊装系统、实现90%以上设备开动率,更在工厂车间、物流中心甚至零售终端,迎来一批能行走、会操作、可对话的人形智能体。它们不再是科幻概念,而是正在执行精密装配、包裹分拣、商品售卖乃至健康陪护的“新型工业智能体”。
一、从“无形算法”到“有形执行”:工业智能体的形态进化
传统工业AI智能体多以软件形式存在于MES、PLC或边缘计算节点中,虽能感知、决策、优化,却缺乏物理执行能力。而人形机器人正成为工业智能体的“终极载体”——它将AI的“大脑”与机器的“身体”合二为一,实现从“虚拟决策”到“物理行动”的闭环。
这一趋势在中国尤为迅猛。据21世纪经济报道,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总额突破140亿元,其中中国企业占比高达60%(84亿元),远超2024年全年水平。国产机器人订单已超30亿元,对应近2万台人形机器人本体交付。
具身智能的三大技术支柱
二、中国具身智能的产业化突破:从炫技到落地
✅ 小鹏IRON:汽车基因孕育的“类脑机器人”
小鹏最新一代人形机器人 IRON 因步态过于逼真引发“是否真人”争议,创始人何小鹏不得不发布“一镜到底脱皮视频”自证。其核心技术在于:
这不仅是机器人,更是“行走的汽车智能体”——将A6重卡平台上的柔性制造理念,延伸至人形本体。
✅ 宇树H2:商业化平衡的艺术
宇树科技发布的 Unitree H2 身高180cm,宽肩窄腰,内置电池与控制板,却仍能流畅走秀、跳舞、打功夫。其31个自由度在保证动作表现力的同时,兼顾系统可靠性,代表了通用型人形机器人的工程化取舍。
✅ 银河通用Galbot:零售场景的“端到端智能体”
在北京中关村,银河通用的 Galbot 已在无人小卖部上岗。其自研的 GraspVLA 是全球首个端到端具身抓取大模型,能在货架紧密、SKU繁杂的真实环境中,无需重新建图或调参,直接识别并稳定抓取商品。这打破了传统“视觉+路径规划”分离架构,标志着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商业闭环。
✅ 智元精灵G2:工业场景的“多面手”
智元机器人推出的 精灵G2 已批量进入汽车零部件工厂:
它不再是“专用机械臂”,而是具备跨场景迁移能力的工业智能体。
三、大厂竞逐:构建“算法-本体-生态”三位一体的具身智能版图
中国科技巨头正从不同维度切入这一赛道,形成多层次竞争格局:

车企亦不甘落后:长安与海尔共建“人车家”生态,上汽联合逐际动力设具身实验室,比亚迪与港科大共研工厂-家庭双场景大模型。
四、工业智能体制造 × 人形机器人:未来工厂的双重引擎
回看工业智能体制造的核心价值——自主决策、预测优化、动态资源管理——而人形机器人正为其提供物理执行层的终极答案。

在汽车焊装车间,柯马的柔性系统支持66款车型共线生产;而在同一工厂的质检区,智元G2或小鹏IRON正代替人工完成高重复性视觉检测或精密装配。二者并非替代关系,而是协同进化:固定产线处理规模化任务,人形智能体应对柔性、非结构化场景。
五、量化效益与未来展望:从效率跃迁到范式革命
已部署AI智能体制造的企业普遍在8–12个月内实现投资回报。而加入人形机器人后,价值维度进一步扩展:
英伟达CEO黄仁勋预测:“人形机器人将在五年内普及。”这一判断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从“自动化”到“智能化”,再到“具身化”的必然路径。
结语:迈向“机器与人共工”的新制造文明
工业智能体制造与具身智能的交汇,不仅是技术叠加,更是一场制造哲学的重构:
那些率先将AI智能体“装进身体”、让算法走出服务器、让机器人走进产线的企业,将在这场双重革命中,率先抵达智能制造的下一个奇点。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均匀分布。而中国,正成为这场分布中最活跃的前沿阵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