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荣格工业-圣德科

锻造强国利器:“十五五”蓝图下的工业母机突围战

来源:荣格 发布时间:2025-11-06 81
金属加工金属成型机床金属切削机床特种加工(激光加工、电火花加工、等离子弧加工、电化学加工等设备)刀具及夹具软件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及附件 特别报道产业动态企业动态

10月28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这份纲领性文件为未来五年的国家发展锚定了方向。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章节中,《建议》明确提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采取超常规举措,全链条推动工业母机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新型举国体制”、“超常规举措”、“全链条推动”——这三个关键词汇,层层递进,勾勒出国家攻坚核心技术的决心与路径。而“工业母机”作为被点名的重点领域,其战略地位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高端数控机床”作为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点方向被提及。从“十四五”的“高端数控机床”产业点状突破,到“十五五”的“工业母机”全生态链攻坚;从“推动创新发展”到“取得决定性突破”,政策表述的升级,标志着中国工业母机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以自主可控和系统能力构建为核心的战略攻坚期。

 

工业母机,即制造机器和装备的机器,常被称作“工作母机”或“机床”,它是整个工业体系的基石与摇篮,被誉为“制造业的心脏”和“现代工业生命线”。小到一枚螺丝,大到飞机发动机叶片,其生产制造都离不开工业母机。因此,工业母机的技术水平、质量和保有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标志。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工业母机产业在政策东风与市场浪潮双重驱动下,规模急速扩张、结构初步优化,但同时深层矛盾也日益凸显的五年。

 

政策体系:顶层设计与落地执行的双重奏

中央层面为工业母机产业构建了清晰而有力的顶层设计。将其明确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链安全的核心环节,一系列力度空前的政策相继出台。例如,《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 明确了主攻方向和重点产品;酝酿中的国家级工业母机产业投资基金旨在解决行业长期资本投入不足的痛点;而对工业母机企业实施的税收减免政策,则直接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

 

然而,政策的阳光在照向地方时,呈现出“七彩光谱”。各地在政策承接、资金配套和项目落地上差异显著。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能够快速出台配套细则,形成资金、人才、项目的集聚效应。而部分中西部地区,则可能面临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人才匮乏的挑战,政策红利释放相对缓慢。这种区域性差异,既是挑战,也为“十五五”期间的区域协同与差异化发展留下了空间。

 

产业规模:全球第一背后的“虚”与“实”

从宏观数据看,中国工业母机产业已然是一座“高峰”。产业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根据智研咨询数据,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6313.6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7128.96亿元,整个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5万亿元。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的数据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点:2024年,中国机床产值约占全球34%,2004-2024年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约11%。

 

贸易结构的历史性逆转,是“十四五”期间最亮眼的成就之一。2019年,中国机床工具出口额首次超越进口额,实现了贸易顺差的“由负转正”。此后,顺差持续扩大。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机床工具商品出口额为217.2亿美元,进口额为101.6亿美元,贸易顺差达到115.6亿美元,同比增长18.4%。更值得关注的是,包括金属切削机床在内的所有九大品类均已实现贸易顺差。这标志着“中国制造”的机床,已从中低端起步,稳步赢得了全球市场的初步认可。

 

技术突破:从“望其项背”到“并驾齐驱”

经过“十四五”的努力,我国工业母机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已进入世界第二梯队的前列。在部分关键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

 

数控系统:作为机床的“大脑”,其自主化取得关键进展。科德数控研发的GNC60总线开放式高档数控系统,被证实为国内唯一自主掌握全部源代码的系统,打破了国外技术的长期垄断;

 

五轴联动技术:这是高端数控机床“皇冠上的明珠”。目前,五轴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已超过90%,核心功能部件自主配套率达到85%;

 

产业集群化发展:辽鲁(重型装备)、江浙(精密机床)、粤鄂(专用机床与功能部件)等地,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利润困境:“大而不强”的尖锐刺痛

然而,亮眼的数据背后,是行业整体“体壮利薄”的尴尬。2024年,机床工具行业实现利润总额265亿元,同比大幅下降76.6%,行业利润率仅为2.6%。除机床功能部件及附件外,其他分行业利润普遍下滑,磨料磨具行业甚至出现亏损。

 

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

低端内卷:传统用户领域需求疲软,中低端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

 

高端失守:尽管在五轴机床等领域国产化率数字亮眼,但市场信任度和品牌溢价仍需时间积累。在要求极高的航空航天、精密模具等领域,客户出于稳定性和可靠性考虑,仍倾向于采购德国、日本等国的进口设备。五轴加工中心、车铣复合机床、柔性生产线等真正代表高精度、智能化的高端工业母机,市场仍被外资品牌主导,大部分利润也因此流向外企。

 

“十五五”展望:驶向深蓝,构建生态

“十五五”期间,中国工业母机产业将告别野蛮生长,进入一个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由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由产业集聚向生态构建转变的“深水区”和“攻坚期”。

 

稳健增长:结构升级驱动价值回归

市场规模的扩张将继续,但内核已然改变。增长将不再依赖于量的堆砌,而是源于结构性的升级与价值的回归。

 

驱动力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劲牵引。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装备等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工业母机提出了更高、更专、更精的要求。例如,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车身需要超大型压铸机,航空发动机叶片需要超精密的五轴铣削复合加工中心。这些高端化、定制化、专用化的需求,将成为市场增长的主引擎;

 

驱动力二:大规模的设备更新换代。中国制造业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存量设备已进入新一轮更新周期。在“双碳”目标和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这一轮更新不再是简单的“以旧换新”,而是 “以高换低”、“以智换拙” ,这将为高效、节能、智能的国产高端机床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

 

进口替代:从“整机攻坚”到“生态决胜”

“十五五”的进口替代,将是一场更加艰难、也更加深刻的战役。主战场将从看得见的“整机”,转向隐藏在产业链上游的“核心”领域。

 

核心功能部件:高精度轴承、高速电主轴、滚珠丝杠、直线导轨等,其性能和可靠性直接决定整机的水平;

 

高端数控系统与工业软件:不仅是控制系统本身,还包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E(工程仿真)等工业软件,这是智能制造的数据源头和决策中枢;

 

关键材料与工艺:高性能刀具材料、机床铸锻件材料及其热处理工艺等。

 

为此,国家政策预计将更加精准有力。“一条龙”应用计划将鼓励下游龙头用户与上游机床、部件企业协同攻关,在真实的应用场景中迭代升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则通过风险共担,降低用户使用国产高端装备的顾虑。目标是构建一个从核心部件到整机,再到终端应用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生态。

 

技术创新:智能化与精密化的双轮融合

面对挑战,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十五五”期间,技术演进将呈现 “智能化”与“精密化”双轮驱动、深度融合的鲜明特征。

 

精密化是根基:追求更高的精度、更好的稳定性、更长的使用寿命是工业母机永恒的课题。从微米级到纳米级,从几何精度到动态精度,对“极致精度”的追求永不停止。

 

智能化是未来:人工智能(AI)将深度赋能工业母机的全生命周期。

 

智能编程:如上海交大智邦在2024年工博会发布的 “思源智控”智能体机床μAI,实现了全球首个“零人工经验”的加工路径自主生成,将复杂零部件工艺规划效率提升40%-60%;

 

智能工艺优化:华中数控发布的 “华中10型”智能数控系统,集成AI芯片与大模型,能在加工过程中实时感知振动、温度等变化,自主优化切削参数,提升加工效率与质量;

 

智能预测性维护: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前预测机床潜在故障,变被动维修为主动维护,极大提升设备综合利用率。

 

区域协同:从“物理集聚”到“化学融合”

产业的地理布局将发生深刻演变,从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简单“扎堆”,转向以创新链、价值链紧密连接的 “产业生态系统”。

 

长三角集群:以上海为研发和创新策源地,以江苏、浙江的强大制造能力为支撑,产业链条最为完整。上海近期成立的“工业母机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联盟”,联合了上海交通大学、航天科技等30余家单位,旨在共建五轴机床检测平台与工业AI研究院,是区域协同创新的典范;

 

珠三角集群:依托蓬勃的电子信息、汽车产业,在高速钻攻中心、PCB专用机床、精密模具加工设备领域优势突出,市场反应敏捷,民营企业活跃;

 

环渤海与东北集群:依托深厚的工业底蕴和国有大型企业,在重型数控机床、齿轮加工机床、军工专用机床等领域保持战略竞争力,承担着解决“国之重器”制造难题的重任。

 

“十五五”期间,在长三角、珠三角“双核”的引领下,其他区域将更侧重于差异化、专业化发展,最终形成全国一盘棋、优势互补、高效协同的新格局。

 

结语:在时代的浪潮中锻造核心力量

“十五五”的序幕已然拉开。对于中国工业母机产业而言,这既是挑战最为严峻的“攻坚期”,也是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黄金期”。在“新型举国体制”的护航和“超常规举措”的赋能下,这场关乎国家制造业根基的突围战,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的单点突破,更是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生态的构建以及长期主义的产业耐心。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跃迁之路,必将由一场彻底的工业母机攻坚战的胜利来铺就。这条路充满艰辛,但方向明确,前途光明。中国工业母机产业,正蓄势待发,准备驶向那片属于高端制造的“深蓝”。

关注微信公众号 - 荣格金属加工
聚集金属加工领域第一手资讯,涵盖激光加工、模具制造、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医疗设备、3C消费电子、能源、工业机器人等诸多领域。对话决策层,通过短视频报道的形式剖析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汇总全球产业走势及数据报告,摘选全球前沿技术应用案例......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