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随着全球电子商务持续扩张,消费者对更快、更可靠配送的期望不断提升,仓库与履约中心已成为现代供应链的核心枢纽。在这一快速演变的环境中,人工智能(AI)与自动化技术正在从根本上重塑仓储运营模式——从智能库存管理到自主移动机器人,AI已不再是未来概念,而是正在切实提升物流基础设施的效率、韧性与可扩展性。
然而,一个更具颠覆性的变量正在浮现:AI与人形机器人的结合。尽管当前AI+机器人在仓储领域的整体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但人形机器人凭借其类人形态、高灵活性与强泛化能力,正被视为下一代智能仓储的关键载体。2025年被广泛视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全球销量有望突破万台,而内部物流与仓储场景,正是其最有可能率先规模化落地的领域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AI驱动的自动化如何变革仓储运营,并重点分析人形机器人这一新兴力量如何与传统智能仓储体系融合共生,同时结合中国物流行业的独特实践,展望未来十年的发展路径。
AI在仓储自动化中的崛起
AI驱动的仓储自动化能够对履约全流程进行端到端优化——从货位分配、订单拣选到打包与出库。借助机器学习算法,AI系统可分析海量运营数据,显著提升库存准确率、简化作业流程、降低人力成本并减少操作失误。
采用智能仓储技术的企业,能够有效降低成本、优化库存管理,并满足消费者对快速、精准配送日益增长的需求。正因如此,AI在仓储领域的应用正加速普及。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仓储AI市场规模已达138亿美元,预计到2033年将攀升至884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26.1%。
据Gartner报告,截至2023年,全球超过50%的大型企业已将AI驱动的仓储自动化纳入其供应链体系。这一转型主要由两大因素推动:一是电商订单履约速度要求不断提高,二是运营效率成为满足当代消费者需求的关键。
这一趋势在中国尤为显著。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由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引领),中国催生了前所未有的智能物流创新。菜鸟网络、顺丰速运等企业已大规模部署AI与机器人技术,树立了履约速度与效率的新标杆。
人形机器人:智能仓储的新变量,仍处探索初期
AI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为仓储领域带来了全新机遇,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AI+机器人在仓储的应用整体仍处于初级阶段,而人形机器人更是其中的“前沿试验田”。
人形机器人作为AI技术的重要载体,通过高级AI算法显著拓展了其机动性、灵巧性、环境感知力与任务智能性,能够完成多种复杂操作并灵活切换任务模式。例如,在非结构化环境中抓取异形包裹、攀爬楼梯搬运货物、或在狭窄通道中自主避障——这些是传统AGV/AMR难以胜任的场景。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据行业预测,全球销量有望达到上万台,而仓储物流正是其最具落地潜力的赛道之一。国外企业如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特斯拉(Tesla Optimus)、Figure AI等已取得显著进展。其中,亚马逊已在部分仓库试点使用Figure开发的Digit人形机器人,执行从货架到工作站的自动化搬运任务,初步验证了其在提升人机协作效率方面的价值。
在中国,优必选(UBTech)、宇树科技(Unitree)等企业也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积极布局,部分产品已进入工厂实训与场景测试阶段。然而,整体而言,人形机器人在仓储物流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与试点阶段。与成熟的AMR或机械臂相比,其在作业精度、运行稳定性及单位成本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短期内难以大规模替代现有自动化设备。
融合共生:AI+人形机器人与传统智能仓储协同发展
未来十年,AI+人形机器人不会“取代”传统仓储自动化,而是与其深度融合、互补共生,共同推动智能仓储向更高阶形态演进。
人形机器人将与AGV/AMR、自动化立体库(AS/RS)、高速分拣线、输送系统等传统设备协同作业,形成多层次、多角色的智能作业网络。例如:AMR负责大范围、标准化的货品运输;人形机器人则处理末端柔性任务——如从混放托盘中精准拣选异形商品、在设备故障时进行应急干预、或在危险区域(如冷库、高粉尘环境)执行巡检与搬运。
这一融合趋势正吸引多元玩家入局:
资深玩家如优必选,依托多年机器人研发积累,聚焦工业级人形机器人落地;
初创企业如智元机器人(Agibot),以“通用具身智能”为方向,探索高泛化能力的仓储应用;
跨界巨头如小鹏汽车,凭借自动驾驶与感知技术优势,快速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人形机器人将凭借其柔性与智慧,逐步承担人类“不愿干、干不好、干不了”的任务——如高强度重复搬运、夜间值守、高危环境作业等。同时,其对环境的理解与交互能力,也将倒逼传统自动化设备向更智能、更自适应的方向升级,推动整个仓储系统从“自动化”迈向“自主化”。

其他关键AI应用:夯实智能仓储基础
在人形机器人走向成熟之前,AI已在多个仓储环节实现规模化价值:
1. AI赋能的智能库存管理
通过融合实时销售、季节趋势与外部信号,AI实现高精度需求预测,支撑京东物流“智能供应链”在全国数百个履约中心动态调拨库存,保障当日达履约能力。
2. AMR与自主机器人普及
极智嘉(Geek+)、海柔创新(Hai Robotics)等中国厂商已为沃尔玛、耐克等部署数千台AMR,在“双11”期间实现百万级订单无人化处理。
3. 预测性维护保障连续运营
通过IoT传感器与AI分析,提前预警设备故障,避免停机——在中国7×24小时运转的物流枢纽中,这一能力已成为标配。
4. 人机协同提升作业效能
AI+AR眼镜引导拣货、语音助手辅助盘点等应用,正将一线员工从机械劳动中解放,转向更高价值的决策与异常处理角色。
战略启示:理性布局,协同演进
面对AI与人形机器人带来的新机遇,企业需采取分阶段策略:
夯实数据与系统基础:确保WMS、IoT、AI平台互联互通,为人形机器人等高级应用提供可靠数据底座;
试点高价值柔性场景:在传统自动化难以覆盖的环节(如异形品处理、应急响应)引入人形机器人进行小规模验证;
构建混合智能 workforce:将人形机器人视为“智能协作者”,与AMR、人类员工共同组成弹性作业单元;
关注成本与ROI平衡:当前人形机器人单价仍高,应聚焦其在降低综合运营成本(如减少工伤、提升空间利用率)上的长期价值。
未来展望:中国引领智能仓储新范式
在全球范围内,AI驱动的仓储自动化已从“竞争优势”转变为“战略必需”。而在中国,这一转型因三大因素加速:
超大规模电商需求倒逼技术迭代;
“数字中国”“新基建”政策提供强力支持;
本土科技生态(华为、大疆、商汤、优必选等)提供全栈式AI与机器人解决方案。
未来十年,智能仓储将不再是“机器替代人”的单向叙事,而是人、传统自动化设备与人形机器人在AI统一调度下协同进化的系统工程。人形机器人虽处起步阶段,但其带来的柔性、泛化与智能交互能力,将为仓储行业打开全新想象空间。
结语
智能仓储正从“效率优先”迈向“韧性智能”的新范式。履约中心的未来,将由三重力量协同驱动:AI+AMR提供效率基座,人形机器人注入柔性能力,人类员工专注决策与创新。
尽管人形机器人尚处早期,但其高适应性与中国复杂多元的物流场景高度契合。未来三年,竞争关键将从单点技术转向系统生态——谁能率先实现数据贯通、设备协同与业务弹性,谁就能在日均10亿包裹的时代占据先机。
依托最丰富的应用场景、最完整的产业链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国有望走出一条“技术引领+场景驱动”的智能仓储发展路径,为全球供应链智能化贡献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