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在“双碳”目标与全球资源约束的双重压力下,“轻量化”一词已从汽车行业的专属命题,演变为塑料全产业链的共性技术突破方向。当类似新能源汽车的续航焦虑与机器人灵活性这样的需求日益凸显,塑料轻量化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破传统边界,重新定义产品性能并重塑整个产业链的生态格局。如今的轻量化早已超越单纯“减重降本”的初级阶段,已成为驱动材料创新、工艺革新和设计革命的核心引擎,以一场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创造价值。

 
轻量化赋能新赛道
新兴产业的崛起为塑料轻量化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其中,新能源汽车、⼈形机器⼈和低空经济三大新赛道的需求尤为迫切,它们共同构成了驱动塑料⾏业向高端化、功能化发展的核⼼引擎。

图 1:新能源汽车© 互联网
◆ 新能源汽车——从内饰到结构件的全面瘦身
新能源汽车(图1)的轻量化需求源于其核⼼痛点——续航里程。在电池能量密度短期内难以实现革命性突破的背景下,通过轻量化降低整车能耗成为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案之一。改性塑料,特别是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电池包壳体、车身覆盖件、内外饰件等方面的应用日益⼴泛。例如,延锋国际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联合金发科技,开发了长玻纤增强聚丙烯(LGF-PP)电池包上盖,通过将玻璃纤维长度从传统3mm延长至12mm,材料刚性提升30%,厚度从3.5mm减至2.8mm,单件减重18%(约0.8kg/车),且阻燃性能满足UL94 V-0标准。该方案已应用于比亚迪海豹车型,单车塑料部件总减重达12kg,助力续航提升约5km。科思创(Covestro)与国内电池制造商合作,推出基于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电池包壳体解决方案。相比传统的金属壳体,该方案可减重高达30%-50%,并具备优异的阻燃性、抗冲击性和耐电解液腐蚀性能。这对于提升新能源车的续航里程至关重要。

图2:Optimus Gen2⼈形机器⼈ © 特斯拉
◆ 人形机器人——材料替代的性能飞跃
⼈形机器⼈的轻量化则是其能否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决定性因素。机器⼈的重量直接影响其运动速度、续航时间、负载能⼒和安全性。因此,“以塑代钢”成为机器⼈设计的核⼼思路。
PEEK(聚醚醚酮)材料因其卓越的机械性能、自润滑性和轻量化特性,被视为机器⼈轻量化的理想选择。特斯拉的Optimus Gen2⼈形机器⼈(图2)通过采用PEEK材料,成功实现了10公斤的减重,并提升了30%的行走速度。PEEK被⼴泛应用于机器⼈的关节齿轮、轴承、骨架等关键部位,其密度约为铝合金的一半,但⽐强度(强度与密度之⽐)远超普通金属,能够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大幅减轻自重。
◆ 低空经济——无人机的轻装上阵
低空经济,特别是以eVTOL(电动垂直起降⻜⾏器)和大型无⼈机为代表的领域,对材料的轻量化、⾼强度、耐候性和功能集成性提出了极致要求。飞行器的结构件、桨叶、机身外壳等部件泛采⽤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性能⼯程塑料。例如,南京聚隆、会通股份等企业也已切⼊亿航智能、⼩鹏汇天等头部企业的供应链,提供⾼性能改性PPS、轻量化PC材料及碳纤维复合材料。据预测,到2035年,中国载⼈eVTOL年需求量将达到4.13万台,单机材料用量超过400公斤,将带动超过10万吨的改性塑料需求。
 
性能、成本与工艺的“不可能三角”
尽管塑料轻量化在各行各业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价值,但其推广和应用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企业在追求“减重”目标的过程中,往往会陷⼊一个由性能、成本和工艺构成的“不可能三角”困境。
首先,性能瓶颈是最大障碍。轻量化往往意味着减少材料用量,这可能导致部件的强度、刚性、抗冲击性以及⻓期负载下的抗蠕变性能下降。特别是在汽车、航空航天等安全攸关的领域,任何性能的妥协都是不可接受的。例如, 一个为了减重而设计得过薄的塑料支架,可能在长期使用后发生蠕变变形,导致功能失效,甚至引发安全事故。此外,塑料材料的耐温性、耐候性、阻燃性等也必须满足特定应用场景的严苛要求,这些性能指标与轻量化设计之间常常存在矛盾。

图3:PEEK 材料© 互联网
其次,成本压力是制约轻量化技术普及的另一大因素。⾼性能的轻量化材料,如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特种⼯程塑料(如PEEK、PPS)等,其原材料成本远⾼于传统的⾦属或普通塑料。以PEEK为例(图3), 其树脂价格⾼达约50万元/吨, 是同等重量钢材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在⼈形机器⼈的成本构成中 ,若大规模采用PEEK,其材料成本占⽐可能高达30%。
除了材料本身,⾼性能塑料往往对加工工艺和设备提出了更⾼的要求,包括需要更⾼的注塑压力、更精密的模具以及更复杂的质量控制流程,其设备投⼊和工艺控制成本也相对较高。例如,用于选择性激光烧结(SLS) ⼯艺的PA12粉末, 其成本是普通注塑级PA的6倍, 这极大地限制了复杂结构件的普及应用。对于大规模⽣产的消费品(如汽车、家电)而言,单个部件成本的微⼩上升,累积起来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这使得企业在选择轻量化⽅案时不得不进⾏审慎的成本效益分析。

图4:增材制造技术© 互联网
最后,工艺复杂性是实现轻量化设计的巨大挑战。新材料的应⽤往往伴随着全新的制造工艺,例如,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LFT)的注塑成型,需要精确控制纤维在熔体中的取向和分布,以确保最终制品的力学性能。而热塑性复合材料的焊接、粘接等连接技术,也⽐传统金属的焊接更为复杂,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技术⼈员。此外,一些先进的轻量化设计,如拓扑优化生成的复杂晶格结构,传统制造工艺难以实现,必须依赖3D打印等增材制造技术(图4),而这些技术目前在大规模生产中的效率和成本仍是瓶颈。这些工艺上的挑战,不仅增加了技术难度,也对企业的生产管理和⼈员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单一替代到系统级轻量化
轻量化绝⾮简单的材料替换或壁厚减薄,而是一个涉及材料科学 、工程设计 、制造工艺和供应链管理的复杂系统工程 。要成功破解轻量化过程中的“不可能三角”,唯一的出路在于推动“材料-结构-工艺”三大环节的深度协同与系统性创新。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 ,都可能导致项目失败, 甚至引发安全隐患。因此, 深刻理解并系统性地解决这些挑战, 是确保轻量化战略成功的关键。
1.  材料创新:高性能与可持续并进
高性能工程塑料与特种合金: LCP(液晶聚合物)、PEEK(聚醚醚酮)、PPA(聚邻苯二甲酰胺)等材料在保持高强度、耐高温特性的同时,不断实现更高的流动性和更薄的壁厚成型能力,直接助力电子元器件、微型发动机的轻量化。

图5:PPLFT© 互联网
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LFT): 相比短纤维,LFT(图5)提供更卓越的刚性和抗冲击性,使部件在更薄更轻的条件下满足严苛的力学要求,广泛应用于汽车结构件。
生物基与可回收材料轻量化: 轻量化开始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例如,使用生物基聚丙烯或含有回收成分的工程塑料,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降低碳足迹。去年,日本东丽(Toray)公司推出全球首款碳纤维增强聚乳酸(CF/PLA)复合板材,通过将碳纤维(占比20%)与生物基聚乳酸结合,密度仅为传统玻纤增强塑料的60%,但拉伸强度提升至120MPa(接近铝合金水平),已在无人机机翼结构件中试用。

图6:拓扑优化设计© 互联网
2. 结构设计:拓扑优化与仿生结构设计
在材料性能达到极限后,结构优化成为实现进一步减重的关键。拓扑优化(图6)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它通过算法在给定的设计空间、载荷和约束条件下,寻找材料的最佳分布⽅案,从而在保证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去除冗余材料,实现“按需分布”的极致减重。
仿生结构设计则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模仿骨骼、蜂窝等轻质⾼强的生物结构,设计出既坚固⼜轻巧的部件。
这些先进的设计理念,与高性能塑料的可成型性相结合,能够创造出传统加工⽅式无法实现的复杂轻量化结构。
3. 成型工艺:精密注塑与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
先进的制造工艺是实现材料与设计创新的保障。精密注塑技术,如微发泡注塑, 可以在塑料内部形成微⼩的泡孔结构,从而在不影响外观和基本性能的前提下,实现5%-10%的减重。嵌件注塑能够将金属嵌件与塑料—体化成型(图7),制造出兼具金属强度和塑料轻量化的复杂功能部件,广泛应用于机器⼈关节、汽车功能件等领域。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则为快速原型验证和复杂结构制造提供了无与伦⽐的自由度。通过3D打印,可以制造出传统工艺无法实现的拓扑优化结构和仿生结构,实现极致轻量化。

结语
塑料轻量化已从一项技术战术,提升为一项影响产品竞争力、能源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它不再仅仅是工程师的课题,更是企业决策者、产品经理和环保专家需要共同关注的系统工程。在这场关于“克重”的终极角逐中,胜利将属于那些能够整合材料科学、设计智慧和可持续愿景的创新者。
来源:荣格-《国际塑料商情》
原创声明:
本站所有原创内容未经允许,禁止任何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等机构转载、摘抄,否则荣格工业传媒保留追责权利。任何此前未经允许,已经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平台,请立即删除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