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荣格工业-圣德科

QNX筑牢安全护城河,领跑中国汽车电子创新浪潮

来源:荣格 发布时间:2025-10-30 70
汽车制造自动驾驶&车联网 产业动态
当汽车电子架构从分布式向集中式加速演进,软件定义汽车(SDV)已成为重塑行业格局的核心力量。作为这一变革的关键推动者,QNX凭借45年技术沉淀与对中国市场近二十年的深度耕耘,正以功能安全与网络信息安全为优势,携手本土生态伙伴推动汽车产业智能化升级。

当汽车电子架构从分布式向集中式加速演进,软件定义汽车(SDV)已成为重塑行业格局的核心力量。作为这一变革的关键推动者,QNX凭借45年技术沉淀与对中国市场近二十年的深度耕耘,正以功能安全与网络信息安全为优势,携手本土生态伙伴推动汽车产业智能化升级。

 

2025年,QNX重磅发布《驱动未来:SDV开发者报告》,系统解析全球汽车软件发展趋势,更以中国市场的独特实践为蓝本,勾勒出基础软件赋能产业变革的清晰路径。“这十年,我们见证了中国汽车电子行业的深刻变革,QNX有幸深度参与其中。”黑莓QNX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董渊文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QNX始终紧跟汽车电子演进趋势,不断拓展应用领域。”

 

黑莓QNX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董渊文


《驱动未来:SDV开发者报告》:全球压力下的中国韧性

 

2025年7月至8月,QNX耗时一个半月完成覆盖三大洲8个汽车工业重点国家(中国、日本、印度、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的调研,发布《驱动未来:SDV开发者报告》,为全球软件定义汽车发展提供了权威参考。报告核心结论显示,全球汽车软件开发者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2024年全球出台500余项车载技术新规,合规挑战集中体现在网络安全(如《网络韧性法案》《UNECE WP.29》,占比47%)、软件更新与OTA强制要求(40%)、功能安全(ISO 26262)及数据隐私(GDPR)等七大领域,58%的团队因软件召回调整开发方式,38%称调整幅度“重大”。

 

“这些挑战恰好是QNX的技术优势领域。”董渊文在解读报告时指出。而与全球市场的普遍承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开发者展现出全球领先的适应能力与韧性。报告数据显示,51%的中国开发者表示监管未延缓开发进度,67%称软件召回未带来显著影响,仅14%报告开发进度延迟,为全球最低水平。“中国市场的独特性在于,它拥有驱动速度、规模与韧性的完整产业生态。”董渊文解读道,“这一点在QNX全球总裁Mattias Eriksson 2023年访华时得到充分印证,他总结的三大发现至今仍能精准描述中国市场的领先性。”

 

这三大发现,正是中国汽车电子产业领跑全球的核心密码:其一,开发周期大幅缩短,新一代座舱系统开发周期已从传统的2-3年压缩至7个月,部分领先项目甚至更短;其二,迭代速度显著提升,OTA更新频率与平台迭代速度远超国际同行;其三,新技术的量产时间明显加快,甚至大幅领先国际市场,例如高通的座舱芯片以及英伟达的辅助驾驶平台均在中国实现全球首发,不胜枚举。这种“中国速度”的背后是完整的汽车产业集群、快速迭代文化以及务实的安全与合规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同时揭示了中国开发者面临的现实挑战:34%受制于稀缺硬件依赖,32%存在跨平台可扩展性不足问题,31%受困于冗长开发周期,仅28%认为自身开发环境生产力“优秀”。在交付周期与消费者期望脱节的原因中,低效开发流程(46%)、硬件限制(43%)、监管延迟(42%)位列前三。这些挑战有望在QNX的助力下去步步攻破。


双重安全壁垒与全场景技术赋能

 

面对软件定义汽车从“域集中式”向“整车集中式”演进的趋势,QNX以全行业领先的技术实力构建起差异化竞争力,成为车企破局的关键伙伴。截至2024年底,QNX全球汽车电子累计出货量达2.55亿台,核心应用聚焦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系统、整车域控制器三大高端场景;业务板块清晰覆盖两大领域:汽车电子及汽车电子以外的通用嵌入式市场,在中国市场,汽车业务(一芯多屏座舱领域)占比超过80%,其余20%涉及医疗设备、商用车辆、航空航天等应用领域。“如果采用手机级芯片开发座舱系统,通常不会选择QNX,但涉及功能安全的关键场景,我们的优势无可替代。”董渊文强调。

 

在功能认证层面,QNX已构建起“全行业权威认证矩阵”:针对汽车行业,通过ISO 26262功能安全最高等级ASIL D认证,故障概率低至10⁻⁸,;同时,其技术能力还覆盖工业控制(IEC 61508 SIL 3认证)、医疗设备(IEC 62304认证)、轨道交通(EN 50128认证)等领域,为中车株洲、国内头部医疗影像企业等提供核心支持。

 

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QNX于2024年通过了ISO/SAE 21434标准认证。董渊文深入阐述了其技术底蕴:“QNX是黑莓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黑莓的核心优势之一正是信息安全。2010年QNX被黑莓收购后,黑莓将其信息安全基因深度融入QNX,包括开发流程、内核功能等各个层面都融入了信息安全模块。我们从六个维度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保密性、完整性、可验证性、可用性、不可篡改性以及最小权限原则。”

 

核心技术产品QNX Hypervisor虚拟化平台,更是多场景应用的“底层支柱”。以智能座舱为例,虽呈现多屏显示,但底层仅需一个控制器和芯片驱动,上层由QNX Hypervisor支撑多系统运行,其中仪表系统需达到ASIL B安全等级,空调控制等功能模块均需满足功能安全要求。“零跑新车型全球首发搭载的两个高通车规级第五代芯片的舱驾融合控制器就是典型案例。”董渊文举例道,“其座舱智驾融合控制器采用高通骁龙8797芯片,双芯片实现1280 TOPS算力,通过QNX SDP 8.0及Hypervisor 8.0平台,实现座舱VLM(视觉语言模型)与智驾VLA(视觉语言行动模型)的深度融合。”

 

此外,QNX始终紧跟行业技术演进,完成对新兴技术的快速适配。在智能座舱中间件领域,针对中国市场流行的游戏引擎渲染技术(如Unity中国、Epic Games虚幻引擎),QNX已完成适配,吉利、极氪、路虎等品牌车型采用该方案实现出色视觉效果;在跨域融合领域,采用QNX操作系统与虚拟化方案的某车企新车型即将在11月量产,将进一步推动舱驾融合技术落地,多个基于高通8797芯片和QNX SDP 8.0的舱驾一体项目完成定点,标志着QNX从单一场景支撑向全系统赋能升级。


生态协同与合规护航

 

深耕中国市场十六年来,QNX已构建起覆盖“芯片-中间件-方案商-OEM-Tier 1”的全链条合作体系,以本地化策略适配市场需求,更以合规优势助力中国产业链“走出去”。

 

“在本地化合作模式上,我们与国产芯片企业的合作尤为深入。”董渊文介绍,自2019年起,QNX先后与芯驰、瑞芯微、紫光展锐等座舱芯片厂商建立合作,随后与地平线、黑芝麻等智驾芯片企业展开合作。“芯驰X9芯片搭配QNX操作系统与虚拟化技术,形成的整体方案可对标高通、英特尔方案。我们与黑芝麻A1000车规级高性能辅助驾驶芯片的合作方案,已在领克08项目中实现量产,累计出货量超过3万台。”

 

“我们更像是一家知识产权(IP)公司。”董渊文解释道,QNX通过“开发授权+技术支持+版权费用”实现生态共赢:将标准化组件预先开发完成,与高通等芯片企业集成后,由华阳等方案商制作成成品交付客户,客户仅需聚焦应用程序开发;对于万人规模的大型技术服务商,通过授权许可让其承接中间件集成、测试等工作,QNX则专注核心技术研发。这种模式既适配中国车企快速开发需求,又通过本地化服务提升响应效率——当项目进入冲刺阶段时,QNX中国团队同步配合,以“灵活补位”保障进度。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链加速全球化布局,QNX凭借其全球认证资质与功能安全信誉,成为车企出口项目的“合规通行证”。“对我们而言,这不是‘出海’,而是‘出口转内销’。”董渊文笑言,作为加拿大企业,QNX随中国供应商进入国际市场,本质是回归全球舞台。当前,中国多家一级供应商已拿下宝马、现代、保时捷、捷豹路虎等全球项目,QNX通过与这些供应商绑定,获得一定数量的项目定点。

 

“国际车企对功能安全的要求极为严格,很多项目会明确指定使用QNX方案。”董渊文表示,QNX的ASIL D认证、ISO/SAE 21434认证可直接满足欧盟等地区合规要求,极大降低中国企业出海认证成本,以极氪出口欧洲市场为例,其辅助驾驶高算力平台采用QNX。针对中国车企直接进入欧美市场面临挑战,而采取海外建厂的模式,董渊文认为这种模式具有合理性,但也面临复杂局面,“不同区域市场的准入标准和合规要求在动态调整,这需要我们保持敏捷性,不过海外市场的销量确实在持续增长。”

 

展望未来,QNX在中国市场的增长逻辑清晰,一方面随产业链“出口转内销”,另一方面是智能驾驶领域对功能安全的需求持续提升,已储备4000万台以上覆盖未来5-6年出货量的项目,随着项目量产,业绩将显著增长。“中国市场竞争激烈,但我们有信心保持平稳增长。”董渊文表示,“随着汽车电子架构向中央计算平台持续演进,随着舱驾融合、跨域融合从概念走向量产,QNX将继续以其可信赖的基础软件平台,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在创新速度与产品安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大话语权。”

关注微信公众号 - 荣格汽车制造
为整车和零部件制造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工程师、技术人员、采购人员提供相关资讯、技术和产品信息。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