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进入2024年以来,越来越多中资企业在欧洲市场投标、并购或扩张时,遇到了新的“隐性门槛”——必须披露来自中国的政府支持、资金结构与技术来源。一些企业甚至在未主动申报的前提下,突然收到欧委会的问询信,项目因此搁置或撤回。所有迹象都在指向一个事实:反补贴调查正在从个案执法,演变为一整套制度化监管机制,而风电行业,正在成为继电动车之后的下一个风暴中心。
正如欧方研究机构所ECFR指出,中国企业在太阳能领域的统治性地位已令欧洲彻底失守,而在风电关键部件和原材料上的供应链优势也正在复制同一轨迹。若不及时设立制度性防线,欧盟可能在推进本土脱碳目标的同时,陷入对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结构性依赖”。

在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之后,风电整机与部件、光伏系统集成、轨交装备、医疗器械等领域也成为潜在的“下一个靶向对象”。这些赛道往往兼具公共采购、高技术、高依赖性与战略敏感性等特征,容易被《外国补贴条例》、IPI等新工具所锁定。
一、外国补贴条例
《外国补贴条例》(Foreign Subsidies Regulation,简称FSR)自2023年7月全面实施以来,迅速发展出“三板斧”工具体系:
2024–2025年内,欧委会已通过《外国补贴条例》公共采购工具介入两起中资参与的公共项目招标——保加利亚轨道交通采购与罗马尼亚光伏园区项目。两案最终均以中企撤回投标软着陆结尾,表面平和,实则释放出明确的震慑信号:欧盟不仅能查、敢查,而且查得快、查得准。
2024年4月欧委会首次运用《外国补贴条例》的依职权调查权力,针对中资风电供应商在西班牙、法国、希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的风电场项目启动线索审查,聚焦中资风机供应商是否因获得境外补贴而在投标中形成不公平优势。
这次审查的触发并非因中企申报义务,而是欧委会依职权主动发起,因此也代表《外国补贴条例》从防御性反应机制转向战略性攻势工具,风电行业也由此成为继电动车后第二个被系统审视的中国绿色出口板块。
欧盟执行副主席、竞争事务委员玛格丽特·维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在公开场合表示,欧盟不能在风电领域重演太阳能产业“产能外移、主导权流失”的路径,这使风电项目具备了更浓的战略色彩。
正是在这样的制度工具与政治表态的双重驱动下,风电行业成为继电动车后首个‘被点名’的绿色出口板块,下文即将聚焦几家代表性企业的实地运营情况与挑战。
二、谁在前线?头部中国风电公司运营现状
1)金风科技
金风科技正加速挺进欧盟核心市场。继2024年拿下德国首个项目订单后,金风近期又成功与意大利Alerion Clean Power合作,为位于福贾的风电场供应GW155-4.2型风机,总装机容量约30MW。这些落地项目尽管体量不大,但标志着金风正从东南欧外围市场逐步向德国、意大利等风电主力国推进。

同时,金风还在“欧洲门口”加快布局:2025年初,该公司在土耳其签署多个合作协议,意在突破Nordex等本地厂商主导的市场格局,将土耳其打造为辐射中东欧的“战略支点”。在产品和服务上,金风也不断强化自身竞争力:2025年公司在欧洲智慧能源峰会上发布GoldConv与GoldStack系列新型储能系统,并获得多项欧标认证,显示金凤产品已开始适配欧盟电网并具备较强集成能力。
不过,金风亦已被欧委会点名纳入风电《外国补贴条例》调查关注范围,公司在德、意项目未来是否会遭遇制度阻力,将取决于金凤的融资结构、供应链披露与在地化比例能否满足欧盟非价格指标的新要求。
2)明阳智能
明阳智能近年来大举进军欧洲市场,在短时间内快速打开知名度。明阳2025年宣布将在苏格兰阿德尔瑟港投资15亿英镑建设海上/浮式风电制造基地,是中资风电厂商中最大规模的在地化制造计划之一。工厂意在服务包括英国Green Volt等浮式项目,并有望成为明阳打入欧洲深水风电市场的关键跳板。
然而,明阳的扩张计划同时遭遇英美安全机构的强烈关注。2024年,公司与德国Luxcara签署的北海Waterkant海上风电项目供应协议因“国家安全疑虑”引发政治风波,最终在2025年主动撤回,项目转由西门子歌美飒承接。明阳欧洲团队随后调整策略,任命前BASF高管Horatio Evers为欧洲区CEO,试图重构本地关系与信任体系。
尽管如此,明阳依旧是当前《外国补贴条例》与欧盟国家安全审查双重观察的高风险对象。在意大利与Renexia签署的Med Wind浮式项目、与Octopus合作的6GW英伦开发协议等,有可能将成为未来审查强度的重要风向标。
3)远景能源
远景能源的欧洲布局不同于传统的风电整机商,远景强调的是“风电+储能”整体解决方案,并通过欧洲本地合作加快落地。2025年,公司与法国Kallista Energy达成合作,为法国北部提供独立BESS项目设备,电芯来源为日产—远景AESC法国工厂,展示出远景在欧构建“自产自供链条”的意图。
与此同时,远景还在欧洲储能市场展开更大规模合作。2025年9月,远景与欧洲清洁能源开发商GoldenPeaks签署1GWh BESS谅解备忘录,后者在波兰已获得2.5GWh的容量市场授权,远景将凭借第八代储能系统成为核心供应商。此外,远景在西班牙还宣布筹建“净零氢能产业园”,有望成为公司欧盟氢能布局的关键节点。
风电方面,远景2025年与土耳其合作方签署4.5GW风电供应协议,是当前中资厂商对欧洲市场“外围渗透”的最大项目之一。借助土耳其这各“欧洲门口”的低敏感地带,远景既可以规避直接与欧委会正面碰撞,又能为未来进入欧盟成员国做好储备。
4)上海电气
与前三者相比,上海电气在欧洲风电领域的曝光度较低,鲜有整机或组件项目披露。然而,它依然出现在欧盟《外国补贴条例》对风电整机商的重点审查名单之中。上汽参与的光伏/储能项目在2024年罗马尼亚招标案中遭遇《外国补贴条例》深入调查,并最终与隆基一同退出,显示即使非整机主导企业,也难以在当前政策环境下低调生存。
在能源项目层面,上海电气当前在英国推进一批光储项目,包括已并网的100MWh储能项目与八个太阳能发电项目组合,总规模超128,000 MWh/年。此外,上汽的钒液流电池也已在西班牙完成首次大批量交付,表明公司产品体系正尝试进入欧洲储能标准体系。
尽管如此,在风电主赛道上,上海电气若未在供应链透明、数据主权与融资结构上加码披露,将很难真正进入欧盟主流项目体系,更多仍是“被纳入风险池”的潜在对象。
…
对于欧洲来说,这不仅仅是市场竞争问题,更是战略安全问题。欧方学者指出,风电场特别是海上项目日益依赖远程监控和运营控制,而制造商保留远程操作权限意味着在特定地缘政治情境下存在系统性风险。例如,在Enercon与俄罗斯卫星网络中断事件后,德国5800台风机一度失联,凸显了行业网络脆弱性的潜在影响。这也解释了为何德国国防系统、英国能源安全机构对中国风电设备的招标持有审慎态度。
因此,无论是主动入局的金风、远景,还是低调行事的上海电气,都难以置身于当前欧盟监管雷达之外。接下来的问题是,企业应如何系统性应对这类调查机制与非价格标准的制度演变?
三、几个应对建议
面对欧盟日益常态化的反补贴调查,我们的风电企业不应再把合规当作招标文件的一项附加选项,而要主动把它视为走入市场的制度型入场券。管理层必须从项目应付心态,转向前置规划、结构防御和叙事升级的系统做法。
首先,将《外国补贴条例》合规视为硬门槛运营。企业在进入欧洲项目的早期阶段,就应准备一整套规范的信息披露材料:包括资金来源的穿透披露、关联交易的商业解释、政府支持和税收安排的标准化会计记录,以及可信的第三方独立评估。这不仅能提高一次性通过《外国补贴条例》初步信息请求(RFI)的概率,更重要的是避免被推进到二阶段深入调查的高曝光区,从而节省时间、资源与声誉成本。
其次,企业的本地化不仅关乎生产,更要共建生态。欧盟多个国家在招标中已经明确将“本地贡献”和“供应链多样性”列入评分项,特别是在塔筒、叶片、永磁体和材料回收等关键环节。这意味着中资企业不能只依赖中国总部供货,而应在英国、土耳其等已有基础的国家落地关键环节,并形成与欧洲本地企业的协同机制。这不仅是为了应标,更是构建非价格优势的核心。
最后,管理层还应主动构建“风—储—电网”系统友好型叙事,突破“价格竞争力”单一标签。企业需要明白,在竞标中,低价已经不是关键的赢标的要素了。远景能源在法国推进本地储能系统(BESS)项目的成功经验显示,强调“风电+储能+电网友好”的整体方案,反而更能赢得决策者的青睐。其实这种系统叙事应成为投标常态:强调调峰调频能力、并网友好性、安全冗余与长期运维可靠性。同时,对于如稀土永磁体这类敏感材料,企业也需尽快构建多元来源、可追溯、可审计的材料路径,以应对欧盟对供应链透明度的新要求。
最后,也是众多中国企业出海欧盟很关心的,就是如何降低成为欧盟被选中调查对象的概率。
企业可从四个关键方向主动降敏。首先是提高在欧增值率,通过强化本地制造、增加当地雇佣、共享核心技术与培训资源,提升企业在欧洲市场的本地存在感,避免被贴上“仅为投标而来”的标签。其次是资金来源透明化,主动披露投资结构、母公司支持路径与具体资金构成,减少欧委会对“非商业融资”或“隐性补贴”的疑虑。第三是签署价格与合规承诺,即在投标过程中明确表达“不依赖补贴、不扰乱市场价格”的态度,有助于树立负责任供应商形象。最后是数据与碳披露提前做足,将碳足迹、能效水平、原材料来源等信息整理至高于最低门槛的标准,甚至作为竞争优势主动展示。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若希望进入欧盟主流项目体系,就必须超越项目得标思维,避免“带壳本地化”模式被视为规避监管的短期策略。欧盟在更新FDI审查条例时,已明确将可再生能源制造投资纳入核心关切,要求FDI必须带来实质性在地价值,尤其是在劳动力、供应链与技术共享维度的体现。
而对于欧盟,这场制度攻势,面儿上是反补贴,实际却是技术主权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