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在全球经济复杂多变、非织造行业面临市场供需不平衡的多重挑战下,大连华阳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却实现了逆势增长。据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曾世军透露,今年上半年公司业绩相比去年同期有所提升,增长率保持在7%-8%左右,这在当前行业整体低迷的大环境下显得尤为难得。
作为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大连华阳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然成为国内聚酯纺粘非织造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公司不仅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与装备,更在双组份纺粘非织造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填补了国内高端产业用纺织品技术领域的空白。
大连华阳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曾世军
技术创新构筑核心竞争力
在近期举办的CINTE展上,大连华阳重点展示了其最新研发的汽车用双组份纺粘法非织造材料生产线。该生产线专门用于生产新能源汽车底护板的应用材料,具有轻质化、吸音降噪、抗冲击性强和可回收等多重优势。
曾世军介绍道:"这是一种新型材料,它不仅实现了轻质化,还具备吸音降噪功能,并且可回收利用。汽车报废后,这种材料还可以回收再利用减少了化石资源消耗、降低了碳排放,,解决了传统材料无法回收的环保难题。"相比以往含有玻璃纤维的产品,这种新材料更加环保,符合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大连华阳的技术创新并非一朝一夕之功。2021年,为拓展公司经营业务范围,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曾世军带领技术团队艰苦攻关,成功完成高强粗旦双组份纺粘非织造布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该项目应用了目前国际前沿的聚酯类纺粘科技,产品性能优良、应用领域广、附加值高,主要应用于高端防水卷材基布、土工增强和土工排水板膜材料、气体液体过滤材料和复合过滤材料、簇绒地毯基布、运动鞋补强材料等领域。
绿色环保引领行业可持续发展
面对全球关注的环保议题,大连华阳在绿色材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曾世军表示:“我们通过改进产品配方,采用分子结构与性能与PET更接近的低熔点改性共聚CO-PET作为第二组份,这样产品使用后就可以回收利用。”
这种环保改进不仅源于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也来自客户的明确需求。“我们的用户希望产品能够回收利用,这实际上也可以减碳,因为材料不再是一次性使用。”曾世军补充道。
然而,绿色材料的应用仍面临现实挑战。“从原料根本上解决可降解问题,现在商业化可行性还不高。比如使用PLA,一方面原料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某些性能指标如强力延伸率会降低,客户很难接受花更高价钱购买性能反而降低的产品,但这将是我们未来进一步开发的课题。”
在绿色制造方面,大连华阳也在设备中融入了环保元素,按照客户要求增加环保处理设备,通过光氧化、碳吸收等方式将排放的VOC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为下游生产企业解决环保问题。
国内外市场并重开拓
谈到市场拓展策略,曾世军表示:“国内和国际两块市场我们都要做。在此之前我们国际市场做的不多,主要是在国内市场。现在国内市场区域保护开始显现,行业内卷加剧,向海外拓展成为必经之路。”
大连华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优势。“部分中国技术装备在非织造材料领域并不落后,与欧美产品技术水平相当,但我们的价格更具优势,性价比更高。”曾世军自信地表示。
对于具体的海外市场布局,曾世军看好东南亚、南美和中东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他们正在发展,对产品的需求是必然的。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正好符合他们的需求,而欧美产品价格较高,这就给了我们机会。”
相比之下,国内市场面临更多挑战。“国内市场想要胜出只能靠创新,通过不断推出新技术、开发更高端的产品、提升产品性能,才能在国内市场立足。”曾世军直言不讳地说,“毕竟现在价格已经降到底线,国内的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他还指出:“有些产品如防水胎基布,在国内可以说没有太多竞争对手,但是整个房地产行业不景气,需求大幅下降。虽然不卷,但市场机会也少,所以必须开拓新的应用领域。”
对于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曾世军看好几个方向:一是汽车底护板用双组份材料,另一个是PP聚丙烯长丝针刺土工布技术和装备,主要面对国内和东南亚市场,应用在土木工程增强材料,包括水利、高速公路等领域。“东南亚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较大,所以市场机会可能更多。美国基建比较成熟,用量没那么多。”曾世军分析道。
小结
展望未来,曾世军表示:“作为行业的从业者,在备受鼓舞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大连华阳将始终秉持技术创新理念,紧跟国家产业政策,瞄准国际前沿技术,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和重构的背景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国聚酯纺粘非织造行业的市场空间必将进一步扩大。曾世军和他的团队正在以创新为引擎,继续织就中国非织造材料的全球版图,在逆势中实现增长,在挑战中把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