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成立 24 年后,自然堂终于按下上市按钮。9 月 29 日,自然堂全球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华泰国际、瑞银集团担任联席保荐人。这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国货化妆品集团,在上市前夕完成了一轮超 7 亿元融资。全球美妆巨头欧莱雅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美町累计投资约 4.43 亿元,持股 6.67%;加华资本旗下 Himalaya International 投资 3 亿元,持股 4.2%。以此计算,自然堂的投后估值为 71.4 亿元。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以 2024 年零售额计,自然堂是中国第三大国货化妆品集团。招股书显示,集团旗下同名品牌自然堂在消费者认可度、购买频率及复购意愿方面,在所有受调研的大众国货化妆品品牌中排名第一。
营收稳健攀升,盈利能力波动明显
财务数据层面,自然堂交出了一份增长稳健但利润波动的成绩单。2022 年至 2024 年,集团营收分别为 42.92 亿元、44.42 亿元、46.01 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为 3.5%。2025 年上半年实现营收 24.48 亿元。
盈利表现则呈现明显波动。2023 年净利润同比激增至 3.02 亿元,较 2022 年的 1.39 亿元增长超过一倍。2024 年净利润回落至 1.9 亿元,降幅达 37.1%。2025 年上半年净利润为 1.91 亿元,净利率 7.8%。
毛利率持续改善是为数不多的亮点。2022 年至 2024 年,毛利率从 66.5% 提升至 69.4%,2025 年上半年进一步升至 70.1%。存货管理效率同样提升,存货周转天数从 2022 年的 146.6 天缩短至 2025 年上半年的 103.1 天。自然堂在招股书中将此归因于"一盘货系统"驱动的周转效率提升。
单一品牌依赖与渠道结构转型
尽管集团旗下拥有自然堂、珀芙研、美素、春夏、己出五个品牌,产品线覆盖护肤、彩妆、个人护理等全品类,但营收高度集中于旗舰品牌自然堂。
2022 年至 2025 年上半年,自然堂品牌分别贡献营收 40.60 亿元、42.61 亿元、43.90 亿元、23.23 亿元,占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依次为 94.6%、95.9%、95.4%、94.9%。这意味着珀芙研、美素、春夏、己出四个品牌的合计营收占比不足 5%。
渠道结构方面,线上直营已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2022 年至 2025 年上半年,线上直营收入占比从 42.4% 升至 54.3%,同期线下经销商收入占比则从 32% 降至 16.9%。2025 年上半年,线上渠道整体收入占比达 68.8%。
线下布局同样在推进。自 2025 年 7 月起,自然堂在深圳开设首家自营旗舰店,并计划年内在上海、武汉、重庆陆续开业三家旗舰店。
营销投入挤压研发空间
自然堂的费用结构呈现出显著的“重营销、轻研发”特征。2022 年至 2024 年,销售及营销费用占营收比例分别为 57.0%、54.2%、59.0%,2025 年上半年为 55%。2024 年,营销费用同比增长 12.9% 至 27.17 亿元,相当于当年净利润的 14.3 倍。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持续走低的研发投入。2022 年至 2024 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分别为 2.8%、2.1%、2.0%,2025 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 1.7%。三年累计研发投入为 3.48 亿元,仅相当于 2024 年营销费用的 12.8%。
招股书显示,集团拥有 154 名研发人员、229 项专利,并建立了皮肤科学、原料科学、产品科学三大科研体系。核心研发成果包括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研发的“极地酵母喜默因”。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喜默因的成本较采购同类外购成分的成本低约 95%。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喜默因已应用于 86 个产品配方中。
家族控股与战略投资者进入
自然堂由创始人郑春颖于 2001 年创立,此前一直保持家族企业的股权结构。截至上市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郑春颖及其家族成员郑春彬、郑春威、郑小丹合计控制公司约 87.82% 的投票权。
此次引入欧莱雅和加华资本作为战略投资者,是公司成立以来首次开放外部融资。加华资本表示,早在 2021 年便启动对自然堂的深度调研,并在战略规划、全面预算管理、组织建设等层面提供前置赋能,协助公司完成数字化转型。
募资用途方面,招股书列出的计划包括:加强销售渠道的 DTC 能力,提升线上线下协同效应;丰富多品牌矩阵,增加品牌曝光;投资研发及产品开发;加强数字化能力;扩大海外市场业务等。
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从 2019 年的 7794 亿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9346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 3.7%,预计 2024 至 2029 年将以 6.6% 的复合年增长率扩张。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4 年国货化妆品品牌市场份额为 49.9%,仍有增长空间。
对自然堂而言,如何在保持营收增长的同时优化费用结构、减少对单一品牌的依赖、提升研发投入以强化技术壁垒,是上市后需要面对的核心课题。资本市场的检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综合参考自相关企业招股书及证券时报网、南方都市报等公开报道等材料
来源:
作者:John X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