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荣格工业-圣德科

这家企业实现六维力传感器自主可控,重构人形机器人关节传感器产业格局

来源:MEMS 发布时间:2025-10-03 61
智能制造传感器
当中国企业的六维力传感器精度突破0.1%FS,实现10kHz实时响应与500%抗过载时,全球机器人行业第一次听到了“中国精度”定义标准的声音。蓝点触控用100%国产化核心部件,让人形机器人关节传感器的国内市占率超过90%,这场从技术依赖到自主可控的跨越,正在重构高端制造的全球游戏规则。

当中国企业的六维力传感器精度突破0.1%FS,实现10kHz实时响应与500%抗过载时,全球机器人行业第一次听到了“中国精度”定义标准的声音。蓝点触控用100%国产化核心部件,让人形机器人关节传感器的国内市占率超过90%,这场从技术依赖到自主可控的跨越,正在重构高端制造的全球游戏规则。

当人形机器人的指尖轻触玻璃杯时,0.1%的力控精度误差,可能让它捏碎杯子,也可能让它稳稳端起——这背后,是被称为“机器人触觉神经”的六维力传感器在无声工作。

蓝点触控的六维力传感器及关节传感器

曾几何时,这项决定机器人“灵巧度”的核心技术,被国外企业以0.1%FS的精度门槛垄断,中国企业想买?不仅要支付数倍于成本的价格,还得接受“技术封锁+定制限制”的双重卡脖子。 

但在2025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一家名叫蓝点触控的中国企业,用一组数据打破了这一局面:其六维力传感器综合精度达0.1%FS,响应频率10kHz以上,抗过载能力500%,核心部件100%国产化。

更震撼的是,蓝点触控在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领域的国内市占率超70%,关节传感器出货量占全国95%,成了智元、小米、优必选等头部企业的“核心供应商”。 

这场从“技术依赖”到“自主可控”的跨越,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胜利,更是中国高端制造在“毫米级精度战场”上的关键突围。

当“中国精度”开始定义全球机器人力控标准,我们终于读懂:真正的产业升级,从来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用原创技术重构游戏规则。

一、被“0.1%”卡住的十年:高端传感器曾是中国机器人的“阿喀琉斯之踵”!

要理解蓝点触控的突破为何意义重大,得先看清六维力传感器的战略地位。

在机器人的“感知系统”里,视觉传感器负责“看见”,力传感器则负责“触摸”——它能同时测量X、Y、Z三个方向的力和力矩,让机器人在装配零件时知道“用多大力”,在抓取物体时明白“捏多紧”,在与人交互时感知“碰撞力度”。没有它,机器人不过是个“四肢发达、触觉失灵”的铁疙瘩。 

但这项技术曾长期被瑞士ATI、德国SCHUNK等国际巨头垄断。

中国企业想用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要么花高价买进口货(单套成本超万元),要么接受“降配版”——精度只能到0.5%FS,抗过载能力不足200%,稍微复杂的场景就“罢工”。

更憋屈的是,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实行“技术封锁”:核心算法不开放,定制化需求不响应,甚至在半导体、医疗等敏感领域直接“断供”。

“2015年我们想给协作机器人配六维力传感器,找国外品牌谈,对方说‘中国市场不需要这么高精度’,只肯提供淘汰款。”一位机器人企业负责人曾回忆。当时国内传感器企业多扎堆中低端市场,精度能到1%FS就算“高端”,在工业抛磨、精密装配等场景根本没法用。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高端力传感器进口依赖度超90%,仅人形机器人领域,每年就要花数十亿元“买精度”。 

这种“卡脖子”不是简单的技术壁垒,更是产业生态的“降维打击”。国外企业凭借先发优势,构建了从材料及敏感元件(应变片)、芯片(信号处理)到算法(解耦模型)的全链条壁垒。

比如应变片,它是力传感器的“核心敏感元件”,厚度仅几十微米,却要在温度变化、振动环境下保持稳定输出——这需要特种合金材料和精密光刻工艺,国内企业曾长期做不出来,只能高价进口。 

更关键的是“算法解耦”。六维力传感器的弹性体受外力时,六个维度的信号会相互干扰(“耦合”),需要通过算法把它们精准分离。

国外企业积累了几十年的数据,建立了复杂的数学模型,而国内企业早期只能用“线性近似”法,精度自然差一大截。“就像解六元一次方程,人家用超级计算机算,我们用手算,结果怎么可能一样?”蓝点触控一位工程师打了个比方。

在这样的背景下,蓝点触控的突围路径颇具启示性:它没有走“模仿-替代”的老路,而是从底层技术重构入手——自己研发应变片材料,自己搭建算法模型,自己设计弹性体结构。“别人做‘拿来主义’,我们做‘从0到1’。”蓝点触控CEO刘吴月的这句话,道破了中国高端制造突围的核心逻辑。

二、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蓝点触控如何用“中国方案”突破三重技术壁垒? 

蓝点触控的产品矩阵,本质上是一部“技术突围史”。它展出的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通用六维力传感器、关节扭矩传感器、拉压力传感器四大系列,恰好对应了中国传感器产业曾面临的三重核心壁垒:材料工艺、算法解耦、场景适配。 

第一关:材料与工艺的“毫米级革命”

弹性体是力传感器的“骨架”,既要刚性强(变形小),又要弹性好(能感知力),还得抗过载(受冲击不坏)。国外企业多用不锈钢或铝合金,蓝点触控却另辟蹊径:研发出一种“钛合金-陶瓷复合结构”,刚性比传统材料提升30%,重量减轻20%,还能在-40℃到120℃的温度下保持稳定。  更关键的是应变片。蓝点触控自主研发的“纳米薄膜应变片”,厚度仅5微米(头发丝的1/10),灵敏度比进口产品高20%,温度漂移小于0.01%FS/℃。“以前进口应变片一片要80美元,我们自己做,成本降到10美元,性能还更好。”

技术负责人透露。这种材料突破,让国产的力传感器“精度地基”终于扎在了中国土地上。

第二关:算法解耦的“数学突围战”

六维力传感器的“耦合问题”,曾让国内企业望而却步。蓝点触控的解法是“软硬协同”:硬件上采用“十字梁-八梁混合结构”,通过结构设计减少信号干扰;软件上开发出“自适应动态解耦算法”,用神经网络模型实时修正误差。“传统算法解耦需要30分钟,我们的算法20毫秒就能完成,精度还更高。”  这种算法优势在通用六维力传感器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工业抛磨场景,机器人需要根据工件表面粗糙度实时调整力度,传统传感器数据延迟超100毫秒,容易“磨过头”或“磨不透”;蓝点触控的传感器响应频率达10kHz(每毫秒10次数据),配合“预测性控制算法”,能提前0.1秒调整力度,抛磨精度提升到±5微米——这相当于在头发丝上“雕刻花纹”。 

第三关:场景适配的“生态级创新”

比技术参数更重要的,是“用得起、用得好”。蓝点触控的杀手锏之一,是“定制化能力”。比如医疗手术机器人,需要微型化的力传感器(直径小于10毫米),还要无菌设计;工业装配场景则需要大量程传感器(可达1000N),抗油污、抗振动。

蓝点触控能在48小时内响应定制需求,30天内交付样品,这是国外企业做不到的。 

关节扭矩传感器的突破尤其典型!人形机器人关节空间狭小,传感器既要小(直径20毫米内),又要准(精度0.1%FS),还要实时反馈力矩。国外企业的方案是“外置传感器”,占空间大;蓝点触控研发出“集成式关节传感器”,把应变片直接贴在关节轴上,体积缩小60%,还能承受300%过载。

“现在国内人形机器人关节,10个有9个用的是我们的传感器。”这种“贴着场景做研发”的模式,正是中国企业的天然优势——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就是最好的“试验场”。 

数据最有说服力:蓝点触控连续三年销售收入翻倍,2025年上半年关节传感器出货量超7万套,这意味着每天有超400台机器人装上“中国触觉”。

从实验室样机到批量生产线,蓝点触控用了不到五年,而国际巨头走完这条路平均要10年。这种“中国速度”的背后,是“应用场景反推技术迭代”的产业逻辑——不是先研发再找市场,而是市场需要什么,就攻克什么。 

三、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重构”:中国传感器产业正在改写全球竞争规则 

蓝点触控的崛起,不是孤例。它代表了一个更宏大的趋势:中国力传感器产业正从“技术跟跑”到“生态领跑”。业内专家的判断一针见血:“现在不是‘国产替代’,而是‘国产定义’——在人形机器人、半导体装备这些新兴领域,中国企业已经和国际厂商站在同一起跑线,甚至在场景创新上跑得更快。”  这种“生态重构”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层:产业链的“逆向整合”

以前,中国传感器企业是“组装厂”:买进口应变片,买进口芯片,攒出传感器。现在,蓝点触控带动了一批本土供应商:浙江的一家企业跟着它研发特种陶瓷,江苏的厂商专门做高精度引线键合,深圳的团队开发信号处理芯片。

“我们有128家本土供应商,核心材料国产化率从2020年的30%提到了现在的100%。”这种“以龙头带链条”的模式,正在复制到整个传感器产业——2024年中国传感器核心零部件本土采购额同比增长45%,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二层:标准体系的“中国话语权”

在工业抛磨领域,蓝点触控联合智元机器人制定了《六维力传感器工业抛磨应用标准》;在医疗手术领域,它参与编写了《手术机器人力传感系统技术要求》。这些标准不再是“翻译国外标准”,而是基于中国场景的原创定义。“以前国际标准说‘精度0.5%FS够用’,我们用实践证明‘0.1%FS才能满足精密需求’,现在国外企业也开始跟着我们的标准走。”这种“用技术定义标准”的能力,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第三层:全球市场的“中国方案输出”

刘吴月说“要让全球机器人力控传感器蓝点造”,不是口号。

蓝点触控的通用六维力传感器已打入德国汽车生产线,关节传感器进入韩国协作机器人企业,拉压力传感器卖到了欧洲科研机构。

“国外客户一开始怀疑‘中国精度’,现在主动找上门要定制。”

这种转变的关键,是“中国场景”的普适性——中国有全球最复杂的工业场景(从3C电子到新能源),最庞大的机器人市场(2024年装机量占全球40%),在这些场景中打磨出的技术,天然具有全球竞争力。 

当中国企业从“技术追随者”变成“规则制定者”,全球传感器产业的权力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瑞士ATI曾占据全球六维力传感器市场60%份额,现在这个数字在下滑;而蓝点触控们正在用“中国精度+中国成本+中国服务”的组合拳,打开新的增长空间。这不是“弯道超车”,而是“换道领跑”——在人形机器人这个新赛道上,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中国企业凭借“场景优势+技术突破”,正抢先一步按下“加速键”。

四、“中国精度”的底气:最大的应用市场,就是最强的创新沃土

采访中,蓝点触控CEO刘吴月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中国不需要‘第二个瑞士ATI’,我们要做‘第一个蓝点触控’。”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中国高端制造的突围,从来不是为了“替代谁”,而是要基于自身优势,走出一条原创的技术路径。 

这种优势,核心是“场景红利”。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2024年工业机器人装机量达180万台,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已超20款,半导体装备、精密医疗等领域的需求更是井喷。这些场景对传感器提出了“极端要求”:工业抛磨需要“力控精度+抗污染”,医疗手术需要“微型化+无菌化”,人形机器人需要“轻量化+高过载”。

正是这些“刁钻”的需求,倒逼蓝点触控们不断突破技术边界。比如人形机器人的“平衡控制”,需要传感器在0.1秒内反馈六维力数据,否则机器人就会“摔倒”。国外传感器响应速度最快8kHz,蓝点触控做到10kHz,就是因为小米、优必选等客户提出“要让机器人能跑能跳”的需求。

“客户逼我们进步,我们逼技术突破,这是个正向循环。” 

更重要的是,中国有“全产业链优势”。从稀土材料到精密加工,从算法软件到芯片制造,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纵深”能支撑传感器从研发到量产的全流程。

蓝点触控的应变片生产线,用的是国产光刻机;信号处理芯片,来自国内IC设计公司;甚至弹性体加工,也是本土机床完成。这种“全链条自主可控”,让它能把成本控制在进口产品的60%,还能快速响应定制需求——这是国外企业难以复制的竞争力。 

当“场景红利”、“产业链优势”、“政策支持”三者叠加,中国传感器产业正在迎来“质变时刻”。

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高端力传感器市场规模预计达350亿元,国产企业市占率有望突破40%;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这个比例可能更高。蓝点触控们的故事证明:当一个国家拥有全球最大的应用市场,又能把市场需求转化为技术创新的动力,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卡脖子”难关。

在2025中国国际工博会的展厅里,蓝点触控的传感器正在演示:一个机械臂轻轻拿起鸡蛋,能感知蛋壳的脆弱;拿起螺丝刀拧螺丝,能知道“拧多紧合适”;与人握手时,力度会自动调整到“友好而不挤压”。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是0.1%的精度控制,是10kHz的实时响应,是500%的安全冗余——是“中国精度”的具象化。 

从“被垄断的0.1%”到“定义标准的0.1%”,蓝点触控的突破告诉我们:真正的产业自信,不在于“进口替代”的数量,而在于“原创技术”的质量;真正的“中国智造”,不是“复制别人的路”,而是用自己的技术,走出一条让世界跟随的路。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精度”开始定义全球标准,我们或许可以期待:未来的某一天,“蓝点造”会像今天的“瑞士表”、“德国车”一样,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

而这一天的到来,不会太远——因为在高端制造的“精度战场”上,中国传感器企业已经从“跟跑者”,变成了“领跑者”。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