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荣格工业-圣德科

告别高温分选!光电解构塑料回收,95% 转化效率掀行业新变革

来源:材料技术观察 发布时间:2025-09-28 58
塑料橡胶塑料回收 循环经济产业动态
华东师范大学张伟研究员团队联合国际学者在《科学》发表全球首创成果:采用离子液体催化剂,在常温常压下实现聚氯乙烯(PVC)与聚烯烃混合废塑料的一体化高效转化,转化率超95%。

华东师范大学张伟研究员团队联合国际专家在《科学》发表的突破性成果,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带来历史性转折。这项全球首创的室温催化转化技术,实现了常温常压下将聚氯乙烯与聚烯烃混合废塑料一步转化为高附加值燃油,转化效率超95%,不仅攻克了含氯塑料回收的世界性难题,更标志着塑料化学回收正式迈入“低温高效”新纪元。


全球塑料累计产量已突破100亿吨,其中80%最终沦为垃圾,我国作为最大生产与消费国,仅聚烯烃与聚氯乙烯两类塑料占比就达六成。传统填埋导致土壤与水体微塑料污染,焚烧则能耗高、碳排放大,尤其PVC焚烧易生成二恶英等有毒物质。在“双碳”目标与塑料污染攻坚的双重压力下,无需分类、低耗高效的化学回收技术成为破局关键。


催化剂革命:破解混合塑料分选魔咒


塑料回收的核心瓶颈在于成分混杂,不同塑料化学性质差异显著,传统回收需耗费大量成本分选,而催化剂技术的突破正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西北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镍基单活性位点催化剂,可跳过聚烯烃分类步骤,优先切割碳-碳键,专门分解垃圾袋、保鲜膜等常用支链聚烯烃,直接转化为液态油和蜡,且接触PVC时仍能保持稳定,甚至在PVC存在时加速反应进程。



更具突破性的是华东师大团队采用的离子液体催化剂,这种已在工业烷基化装置中验证的廉价材料,实现了脱氯、裂解与烷基化三步反应的集成。与传统金属催化剂相比,其优势在于对混合塑料的普适性——无需预先分离聚烯烃与PVC,即可在室温下高效转化,同时将氯元素转化为无毒盐酸,彻底解决了含氯塑料的污染问题。


多功能催化剂的协同效应正成为研究焦点。这类催化剂由金属与酸性组分构成,金属位点活化碳-氢键,酸性位点激活碳-碳键,通过调控两者比例可精准控制产物类型。例如钴、镍基双功能催化剂能生成高饱和烃产品,而铂基催化剂可定向转化为烷基芳烃,这种选择性调控让塑料回收从“粗放降解”转向“精准炼油”,大幅提升产物附加值。


低温技术突破:重构回收能源逻辑


全球变暖背景下,高能耗成为传统塑料回收技术工业化的主要障碍。传统热解需400℃以上高温,氢解反应也需200-300℃氢气氛围,而近年发展的低温催化技术正将能耗降低70%以上,重构回收产业的能源逻辑。


极性介质中的转化技术率先实现突破。离子液体作为常温液态有机盐,能通过氢键作用稳定反应中间体,使聚乙烯等塑料在100℃以下转化为短链烷烃。低共熔溶剂类似物表现更优,可在170℃下将PET高效转化为单体,而传统超临界法则需450℃高温与高压。碳酸钠等廉价金属盐催化剂更将反应温度降至65℃,在提升产物收率的同时大幅降低能耗。


塑料-烷烃复分解技术进一步拓展了低温应用场景。通过脱氢与烯烃复分解催化剂的串联使用,分子量数百万的聚乙烯可在175℃转化为油蜡,若采用特定聚合工艺生产的聚乙烯,更可在70℃下直接与乙烯反应生成丙烯,产率高达80%。这类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利用轻烷烃辅助反应,既降低能耗又提升产物纯度,且不受塑料添加剂影响。


光/电催化技术则将反应条件推向常温常压。光催化通过光生空穴氧化塑料水解产物,同时生成氢气;电催化在电极两端分别实现有机化合物合成与析氢反应,镍改性磷化钴催化剂可从每公斤PET中转化出389.2克甲酸盐与16.9克氢气。两种技术均能在水溶液中进行,为微塑料回收提供了可行路径,更可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结合,实现全流程低碳化。


工艺耦合创新:打通回收全链条效率瓶颈


单一反应难以应对复杂混合塑料,多工艺耦合正成为提升回收效率的核心策略。热解与催化的串联工艺最为成熟,第一阶段热解降低塑料黏度并去除杂质,第二阶段通过催化剂定向转化产物——采用特定分子筛催化剂可高选择性生产芳烃,调整温度则能在气体与油相产物间灵活切换,大幅提升资源利用率。



生物化学与化学催化的结合实现了产物的高纯度定向转化。通过化学氧化与工程菌耦合,可将塑料降解产物转化为单一化学品;酶解与微生物转化串联则能将PET变为生物基聚氨酯。这类技术的优势在于选择性接近100%,解决了化学回收产物混杂的难题,为高价值化学品生产提供了新路径。


光电化学耦合技术融合了光催化的高选择性与电催化的高效率,通过氧化铁阳极与镍基助催化剂的协同,可实现甲酸的高效生成,同时在阴极产氢,法拉第效率可达100%。更具创新性的是其与CO2还原的耦合应用,在太阳能辅助下,可同时将塑料与CO2转化为高价值甲酸盐,实现“双碳”目标下的资源循环。


双碳目标下的未来:从实验室到产业闭环


化学回收的终极价值不仅在于治理污染,更在于构建碳循环体系,将废弃塑料转化为可用碳资源,为双碳目标提供支撑。当前技术发展正聚焦三大方向:新型能量传递方式、智能调控系统与产业融合路径,推动回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


能量传递技术创新正在突破传统热传递局限。微波、等离子体等新型方式可精准加热催化材料,避免整体升温造成的能耗浪费。研究表明,开发对微波高吸收性的催化剂,或结合超声波与光热催化的复合技术,能进一步提升能量利用效率,为低温反应提供更优条件。


AI技术的介入加速了催化剂开发进程。通过机器学习预测催化剂组分与产物的关联,可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华东师大团队已计划利用AI开发更高效催化体系,揭示原子级反应机理。同时,反应微区量热测温技术的发展,正为优化传热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技术从“经验优化”转向“精准设计”。


产业融合是技术落地的关键。现有化学回收技术与炼化工艺高度兼容,依托石化企业现有设施推广可大幅降低工业化成本。华东师大团队正通过与石化企业合作推进中试放大,而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工业应用基础,更让室温转化技术具备了快速落地的条件。未来,塑料回收厂有望成为炼化产业的“碳补给站”,通过回收废塑料补充化工原料,形成闭环产业链。


从西北大学的镍基催化剂到华东师大的室温转化技术,塑料化学回收正经历从“可行”到“高效”再到“经济”的跨越。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塑料污染的环境难题,更重构了“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为双碳时代提供了碳循环的实践路径。随着催化技术的持续优化与产业应用的不断深入,废弃塑料终将从环境负担转变为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的战略资源。

关注微信公众号 - 荣格塑料工业
在这里,发现国内国际塑料新技术、新观点、新资讯!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