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近日,各大光伏上市公司半年报密集披露,呈现出一幅罕见的“冰火两重天”景象。通威股份、隆基绿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TCL中环五大行业巨头上半年合计净亏损高达172.64亿元。
与此同时,爱旭股份、阳光电源、中科云网、正泰电器等企业却实现了业绩大幅增长。这些企业在光伏领域的表现宛如一抹亮色。这种剧烈分化揭示了光伏行业正处于剧烈洗牌的关键转折点。
来源:荣格可再生能源
Part 1
光伏市场的 “冰与火之歌”:需求旺盛下的业绩割裂
从市场数据来看,2025 年上半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同比大幅增长 107%,达到 212.21GW,分布式光伏成为装机增长主力,显示出市场需求依旧旺盛。然而,根据 InfoLinkConsulting 数据,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品均价分别较年初降幅约 10%、20%、15%、2%,行业主要企业均仍处于亏损状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头部企业的业绩表现备受关注。
“冰面”:五大巨头的亏损困局
隆基绿能在上半年实现硅片出货量 52.08GW(对外销售 24.72GW),电池组件出货量 41.85GW,国内组件销量实现同比超 70% 强劲增长,上半年硅片海外销量同比大幅增长 70% 以上,出货量成绩斐然。但其实现营业收入328.13 亿元,同比下滑14.83%,归母净利润亏损 25.69 亿元,虽较上年同期减亏26.61亿元,但仍未摆脱亏损局面。
通威股份上半年实现多晶硅销售16.13 万吨,全球市占率约30%,位居行业第一;电池销量49.89GW,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并实现累计出货量突破300GW;组件销售 24.52GW,其中国内分布式出货继续保持国内第一。即便如此,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5.09亿元,同比下降7.51%,归母净利润亏损49.55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50.29亿元,亏损进一步扩大。通威股份的亏损或许与多晶硅销售价格下滑以及成本控制等因素有关。
晶澳科技上半年业绩亏损虽然也有所扩大,但其在第二季度的亏损已出现环比收窄的迹象。2025年上半年晶澳科技实现营业收入239.05亿元,同比下滑36.01%。报告期内电池组件出货量33.79GW(含自用 119MW),其中组件海外出货量占比约45.93%,电池组件出货量保持行业前列。
天合光能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10.56亿元,同比下滑27.72%,同比由盈转亏。天合光能表示,受光伏组件价格持续下降的影响,公司经营业绩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若2025年下半年行业供需矛盾持续加剧,亦有可能导致公司未来经营业绩持续波动乃至继续下滑的风险。
TCL中环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33.98亿元,同比减少17.3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42.42亿元,同比减少38.48%。公司光伏硅片产品的毛利率为-23.74%,较上年同期进一步下降。
“火焰”:逆势增长企业的突围路径
与以上五家龙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爱旭股份预计上半年净利润6.5亿-7.5亿元,同比增长1284%-1494%;阳光电源净利润29.47亿元,同比增长40.77%;中科云网净利润同比增长236%;正泰电器净利润19.04亿元,同比增长54.82%。此外,今年上半年,逆变器企业盈利颇丰,且呈增长态势。
爱旭股份于8月7日晚间发布2025年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呈现出营收增长与减亏的积极态势。数据显示,其营业收入达到84.46亿元,同比增长63.63%。爱旭股份在报告中指出,业绩向好得益于公司精准细分价值市场与场景,优化产品结构,ABC组件产销两旺。通过深耕欧澳日等高价值市场与场景,海外销售占比显著提升,整体毛利率持续向好。在技术创新领域,公司产品效率行业领先,第二代N型ABC组件量产交付转换效率达24.4%,连续29个月位居全球商业化量产组件效率榜首。
阳光电源上半年储能系统产品收入同比暴增127.78%,达到178.03 亿元,58.30%的收入源自海外业务,由去年同期134.76亿元增长至253.79亿元。阳光电源在储能业务上的发力以及海外市场的拓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公司业绩大幅增长。
正泰电器实现营业收入296.19亿元,同比增长2.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 25.54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32.90%,在光伏业务上的稳健发展促进了盈利提升。
中科云网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实现营收1.71亿元,同比增长155.37%;归母净利润为-1305.60万元,同比亏损减少53.82%。其中,新能源光伏业务实现营收1.03亿元,同比增长1995.25%。
今年上半年,逆变器企业盈利颇丰。除阳光电源外,锦浪科技盈利6.02亿元,同比增长70.96%;禾望电气上半年净利润2.43亿元,同比增长56.79%;德业股份归母净利润15.22亿元,同比增长23.18%。
Part 2
细分赛道的逆势突围与积极信号
光伏行业的这种业绩分化,一方面源于产能过剩导致的价格战。2025年上半年阶段性供需失衡已较为显著,价格触达底部区间,多数主链企业盈利性恶化。
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能力的差异也起到关键作用。阳光电源、爱旭股份等企业通过开拓储能业务、优化产品结构、拓展海外市场等方式,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收割技术红利。爱旭股份ABC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7.2%,较TOPCon技术高出1.5个百分点,产品溢价达0.2元/瓦。其珠海基地满产状态下单瓦净利润维持在0.15元,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公司还通过深耕欧澳日等高价值市场与场景,海外销售占比显著提升。
系统解决方案。阳光电源光储系统集成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13%,毛利率达34.7%。其推出的"光伏+储能+氢能"三位一体方案在沙特NEOM新城项目中中标12GW订单,证明综合能源服务模式的商业价值。同样,公司海外市场的拓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公司业绩大幅增长。
电站开发和运营。正泰电器依靠电站开发和运营业务,实现了业绩逆势增长。公司通过"滚动开发"模式将电站持有周期从8年缩短至3年,资产周转率提升至1.2次/年。其分布式光伏运营板块贡献了62%的净利润,成功规避制造端价格战。
优化结构。中科云网通过收购德国光伏运维平台,将海外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47%,成为少数实现正增长的传统制造企业。
这些企业的共同特征在于:摆脱单一环节依赖、构建技术/模式/生态壁垒,抢占高价值区域。
不过,随着行业的发展,更为积极的信号也在出现。进入7月,多晶硅价格有所回升,带动产业链价格呈现一定上涨趋势。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8月22日下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倡议,坚决抵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开展恶性竞争。电站企业优化招投标规则,降低价格权重,提高技术评标权重;企业根据市场供需实际情况合理排产,加强产销衔接,坚决抵制盲目扩产增产。若这些举措能够有效落实,将有助于改善光伏行业的市场环境,缓解企业的盈利压力。
展望未来,光伏行业仍充满机遇与挑战。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光伏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长期来看市场前景广阔。但短期内,企业需要积极应对产能过剩、价格波动等问题,通过技术创新、市场拓展、成本控制等手段提升自身竞争力。那些能够在困境中积极转型、适应市场变化的企业,有望在行业复苏时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固步自封的企业则可能被市场淘汰。光伏行业的这场 “冰火” 考验,仍在继续。
END
转载 投稿 请联系
pingping@ringiertrade.com
更多可再生能源相关资讯,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