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在全球加速能源转型、积极拥抱清洁能源的时代浪潮下,光伏与风电产业作为绿色能源的中流砥柱,正蓬勃发展。然而,近期欧洲市场频现针对中国光伏与风电企业的限制举措。意大利环境与能源安全部(MASE)在 “Fer X Transitorio” 计划中,明确要求光伏专项招标项目使用 “非中国制造” 组件;德国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商 Luxcara 迫于压力,将风机首选供应商由明阳智能更换为西门子歌美飒。
这些事件犹如警钟,引发各界对中欧清洁能源合作前景及双方产业发展的深度思考。
来源:荣格可再生能源
Part 1
事件回放:
意大利封锁中国光伏组件
2025年8月末,意大利环境与能源安全部(MASE)通过修订“FerX过渡性法令”,新增“预选标准专用标段”(Art.5-bis),在2025年的专场竞价中,从光伏可招最大规模中划出不高于20%的容量,面向装机容量大于1MW的项目开放,并设置“非价格”预选门槛——组件不得在中国组装、电池片与逆变器不得为中国原产,且欧盟执行条例(EU)2025/1178所列的太阳能关键部件中至少还有一项为非中国原产。
近年来,意大利光伏市场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25年7月,累计太阳能装机容量成功突破 40GW,投入运行的太阳能系统数量超过200万套。在这繁荣景象背后,中国光伏产品凭借高性价比与稳定质量,占据了意大利超70%的光伏组件进口份额,深度嵌入其光伏产业链力。
德国更换中国风电整机商
在风电领域,明阳智能原本通过国际招标中标Luxcara项目,计划提供16台18.5MW海上风机——这是中国大功率风机首次进入德国高端市场,当时这一协议,对明阳智能乃至整个中国风机制造商而言,都是进入欧洲海上风电市场的重大突破。然而,在诸多因素影响下,该协议也在上个月底被报最终被取消,将风机首选供应商由明阳智能更换为西门子歌美飒。
德国作为欧洲风电领域的重要国家,在海上风电项目布局上持续发力。德国政府规划到 2030年,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至少达到30GW,到2045年进一步提升至70GW。中国风电企业在德国市场已有诸多“零部件供应”。例如,德国风电涡轮机所需的永磁体约90%来自中国,大金重工等企业已为德国Nordseecluster海上风电集群项目交付45根单桩产品,展现出配套能力的竞争力。
Part 2
影响剖析:双刃剑下的得失权衡
欧洲市场的限制举措,对中欧双方的光伏与风电产业乃至全球能源转型进程而言,都是一把双刃剑,其影响复杂而深远。
对欧洲市场与产业的短期与长期影响
中国光伏和风电产品以其无与伦比的性价比著称。强行“去中国化”意味着欧洲开发商将不得不采购价格高出20%-50%甚至更多的本地或其他替代产品。
排除中国光伏组件后,意大利光伏项目面临 “成本跳涨” 压力。欧洲本土组件价格普遍比中国产品高40%左右,若从美国、东南亚等地进口替代产品,不仅价格无优势,还可能面临供应链不稳定问题。这将直接推高光伏电站的建设成本,最终由政府和电力消费者买单。
德国更换风机供应商的举动,同样带来多重隐患。西门子歌美飒的风机价格比明阳智能高 15%-20%,项目成本预计增加1.2亿欧元,可能导致项目并网时间推迟6-12个月。更关键的是,中国风电企业在大功率风机(15MW 以上)的技术迭代速度快于欧洲企业 ——明阳智能的18.5MW风机已实现商业化应用,西门子歌美飒同级别产品仍处于测试阶段,长期依赖本土供应商可能导致德国海上风电项目 “技术滞后”,影响其在全球风电产业的竞争力。
从供应链角度看,欧洲风电产业对中国零部件的依赖短期内难以替代。若强行推动 “去中国化”,需重新培育本土永磁体、单桩等产业链环节,但欧洲缺乏稀土资源(永磁体核心原料),且本土制造能力不足——预计培育完整供应链需5-8年,期间可能面临零部件短缺风险,进一步制约风电项目推进。
欧方的核心目的并非单纯“封锁”,而是通过创造“保护空间”,以行政手段为尚不具备成本竞争力的本土企业(如西门子歌美飒、Nordex等)提供市场订单,助其渡过难关,最终目标是重塑以欧洲为主导的清洁能源供应链,确保“能源安全”和“产业安全”。
然而,这种保护主义政策是一剂“猛药”,存在巨大风险。一方面,它可能削弱本土企业的创新动力和降本压力,导致其在全球市场中长期竞争力进一步下滑。另一方面,欧洲制造业面临人力成本高、产业链不完整等结构性问题,能否在短期内快速崛起并满足巨大需求,仍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Part 3
未来展望:博弈、合作与共存
未来的中欧清洁能源关系,将不会走向简单的“脱钩”,而是进入一个“博弈-合作-共存”的新阶段。例如,合作形式将发生深刻转变。从“产品输出”到“资本与技术合作”。单纯的组件、风机出口模式阻力增大。未来,更多中国企业将通过股权投资、合资建厂、技术授权等方式与欧洲企业合作,以满足“本地含量”要求,实现共赢。
供应链的相互依存难以切断。即便整机被限制,中国在光伏硅料、硅片、风电铸锻件、永磁体等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领域的主导地位短期内无法被替代。欧洲若强行全面剥离,其自身产业也会受到重创。双方在供应链上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嵌套关系。
欧洲的保护主义政策客观上会加速全球其他地区清洁能源制造业的发展,但中国目前建立的庞大、成熟、高效的产业集群所具备的规模效应和创新能力,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全球能源转型的步伐,最终仍需依赖全球化的高效分工与合作。
END
转载 投稿 请联系
pingping@ringiertrade.com
更多可再生能源相关资讯,请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荣格可再生能源》电子快讯,获取更多即时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