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荣格工业-圣德科

带你从IFSCC 2025看全球化妆品科学的议程走向

来源:happi China 发布时间:2025-09-26 65
个人护理品原料配料加工生产设备包装设备及材料检测及测试技术其他 研讨会报道市场趋势特别报道ESG与可持续化妆品与个人护理品人工智能功效活性物抗衰老/抗老化/健康老化微生态健康头皮头发护理身体护理原料与添加剂功能性配料监管与合规
中国的化妆品科学正在迈向全球舞台中央

2025 年 9 月 15-18 日,作为全球化妆品科学领域最权威的学术平台的第 35 届 IFSCC 国际化妆品科学大会在法国戛纳举行。今年的主题为「THE FUTURE IS SCIENCE」(未来是科学),议程覆盖主旨演讲、台上报告与大规模海报展示,并以多场会前工作坊奠定学术基调。

 

本届大会的 1200 余份全球投稿中,最终筛选出 9 场主旨演讲、68 个专家台上报告和 730 份海报展示,构成了涵盖基础科学到应用转化的完整学术体系。

 

今年的 IFSCC 呈现出两条清晰的发展主线:从微生物组科学到人工智能应用的技术纵深突破,以及跨学科融合对传统化妆品研发模式的系统性重构。会前五场工作坊涵盖认知感官科学、监管趋势、科学出版、光防护和生物启发溶剂等前沿议题,为大会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调。

 

 

《happi China》留意到,本届 IFSCC 设置了认知感官科学、法法规与安全评估、学术出版、光防护与生物启发溶剂五个会前工作坊。议题落在可操作层面,带来三类直接增量。

 

第一类是方法学。光防护从波段与细胞损伤机制出发,延伸到非滤光型光防护成分(PINGs)与个体化防晒策略;情绪神经科学将 EEG、EMG、fMRI 等客观手段引入感官与情绪评价,推动从主观偏好走向可重复的神经指标;学术出版强调原创性与去商业偏见的证据结构,呼应各地法规对功效与安全佐证的要求。

 

第二类是工程与材料。以 NADES 等共熔溶剂为代表的「生物启发溶剂」进入讨论场,目标是在提取效率、热稳定性与相容性之间取得更优平衡;固体脂质颗粒(SLP)等递送技术围绕维 A 醇等不稳定活性展开工艺验证,关注留存率、渗透与刺激性三角。

 

第三类是合规与评价。围绕 ISO 23675:2024「双板」体外 SPF 方法的争论,实质是评价体系的可比性与跨实验室一致性;无动物安全评估的进展,让风险评估(NGRA)在化妆品场景中更具可执行性。

 

大会主旨演讲与分会场把上述方法往纵深推进。例如 Thierry Passeron 将线粒体、NNT 基因与色素沉着联系到可个体化的光防护方案;Paul Matts 以公共卫生视角回到清洁与保湿的基本盘,强调「皮肤作为膜」的屏障逻辑;David Sander 则把情绪组件模型引入美妆的「情绪—感官—行为」链路,提示配方、包装与情绪诱发之间的系统性关系。

 

这些内容共同指向一个判断——化妆品科学的「前沿」正在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工程,证据获取与工程手段彼此耦合,评价语言与临床语言逐步对齐。

 

 

Part 2

生物技术升级

从细胞衰老到神经响应的精准干预

 

细胞衰老机制研究取得不少突破性进展。

 

中科院动物所曲静教授构建的多维度衰老时钟,整合了面部年龄、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 10 个维度的生物标志物。该研究发现,脂肪组织在 35 岁前开始衰老,消化系统衰老发生在 45 至 50 岁之间,为抗衰老产品的精准定位提供了科学依据。

 

神经美容学领域展现巨大潜力。法国 CTIBIOTECH 开发的世界首个连接计算机的生物打印人体皮肤模型,集成功能性感觉神经系统,实现即时化妆品和香料测试。该技术获得 IFSCC 十佳海报奖和法国化妆品学会青年研究奖,代表了替代动物试验的重要进展。

 

微生物组科学从描述性研究转向功能性应用。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Marc-André Selosse 教授指出,皮肤微生物群的功能冗余性正面临现代生活方式的挑战。

 

巴斯夫(BASF)研究团队发现,Corynebacterium 属在皮肤衰老中的分布变化显著,老年皮肤中 C. kroppenstedtii 占比上升;而 C. accolens 具备提升胶原合成的潜力,并促进 fibrillin-1、claudin-1 与 filaggrin 表达。这为抗老护肤提供了新的微生物学靶点。

 

资生堂研究员Eisuke Takai的获奖研究《面部形状动力学:通过重力响应 3D 面部成像技术揭示非遗传因素并开发塑形护肤成分》,这是资生堂第 29 次获得 IFSCC 顶级奖项的研究成果。该技术识别了影响面部形状的两个关键非遗传因素:与衰老相关的松弛和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水肿,并发现炎症细胞因子 VEGFA 在水肿中的核心作用。

 

 

Part 3

人工智能持续驱动的研发范式迭代

 

AI 技术在化妆品研发中的应用从概念验证进入产业化阶段。

 

爱茉莉太平洋展示的生成式 AI 虚拟化妆管线,结合面部特征分析和化妆趋势数据,实现个性化妆容推荐。该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将主观的美学判断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模型。

 

比利时生物技术公司 Kokuma 利用先进 AI 技术开发的肤色调节成分 Tonasulike-D,体现了 AI 在活性成分发现中的应用潜力。

 

珀莱雅凭借《基于深度学习辅助筛选的线粒体功能增强与皮肤抗衰老活性化合物发现》,获得了 IFSCC 2025 十佳基础研究奖,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化妆品企业。该研究与浙江大学合作的深度学习筛选平台,通过高通量图像分析预测和验证天然产物功效,开发出 Cellergy pro 多组分配方,显著提升研发效率,已应用于珀莱雅能量系列 2.0 产品。

 

禾美生物连续第六年参与 IFSCC,第三次入围口头报告,展示了靶向 HMGB1 的环肽 cIY-8 在抑制皮肤炎症性衰老方面的突破性成果。

 

欧莱雅全球色彩科学副总裁 Anke Hadasch 发布的多元文化美妆面部研究,收集超过 10000 个数据点,建立了从极浅色到极深色的六级肤色分类标准。该研究为包容性色彩创造提供了科学基础,推动行业标准化进程。

 

 

 

Part 4

可持续技术的产业化突破

 

海洋生物技术展现出巨大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法国化妆品学会可持续发展挑战赛获奖企业 Deep Blue Biotech,利用地球上最古老的光合生物蓝藻,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透明质酸等高价值分子。该技术每生产一吨透明质酸可避免 7 吨二氧化碳排放,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巴黎索邦大学 Gilles Boeuf 教授在海洋生物多样性主旨演讲中指出,90% 的海洋物种尚未被充分研究,为新成分开发提供了丰富资源。「一体化健康」理念强调人类、动物和生态系统健康的相互依存关系,为可持续美容提供了哲学框架。

 

生物基替代技术取得实质进展。入围企业包括利用细菌纤维素替代微塑料的 Bioweg、从藻类中提取天然染料的 Brilliant Dyes、以及通过发酵技术从食物废料中生产棕榈油替代品的 NoPalm Ingredients。

 

 

 

Part 5

跨界融合,正在推动创新边界拓展

 

IFSCC 2025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主旨演讲者来自化妆品行业之外的多个领域。

 

大会主席、欧莱雅科学传播负责人 Isabelle Castiel 表示,创新往往源于跨领域的知识交叉,而非单纯的渐进式改进。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人类学家 Nina Jablonski 教授从进化角度阐释了人类皮肤多样性的形成机制。随着人类向低紫外线地区迁徙,自然选择导致色素逐渐减少,但这一过程在不同地区通过不同的基因组合实现。她强调,基于肤色的皮肤分类缺乏科学价值,肤色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特征梯度。

 

日内瓦大学情感科学中心 David Sander 教授探讨了情感神经科学在美容领域的应用前景。他构建的多组分情感模型显示,情感的激发受到个体关注点、记忆学习和决策制定的复杂影响。嗅觉刺激实验表明,同一气味在不同情境下产生的愉悦感存在显著差异,这为神经美容学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宇宙空间研究为化妆品测试开辟了新维度。太空环境中物理和生物衰老速度比地球快 20 倍,且具有可逆性。这种加速衰老影响包括皮肤在内的所有器官,为抗衰老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测试环境。软物质(泡沫、粉末、凝胶、乳液)在微重力条件下的行为研究,为配方优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

 

 

Part 6

护肤科学的系统性重构

 

传统护肤品功效验证,也正在经历根本性认知转变。

 

宝洁前研发副总裁 Paul Matts 在主旨演讲中,通过埃塞俄比亚和坦桑尼亚的足部淋巴水肿病例,展示了基础护理产品的重要意义。水、肥皂和凡士林的简单组合,配合定制鞋履作为「第二层皮肤」,成功逆转了这种非传染性疾病。这一案例揭示了化妆品科学超越单纯美容功能的更深层价值。在资源匮乏环境中,基础护肤配方的循证功效证明了化妆品在全球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光

 

防护科学呈现多维度发展趋势。

 

尼斯大学医院皮肤科主任 Thierry Passeron 教授指出,传统防晒剂存在波长局限性和环境影响问题,需要开发非过滤性光防护成分(PINGs)来延长传统防晒霜的功效并填补其不足。

 

外用丝蛋白抑制剂显示出巨大的皮肤保护潜力。体内研究证实,这类成分能够增强 DNA 修复、清除 DNA 损伤,并在紫外线照射后减少 MMP1 激活。基于患者病史、基因标志物、UVA/UVB/可见光/红外线暴露以及饮食、睡眠、运动、微生物组等环境传感器的个性化光防护策略,代表了防晒科学的未来方向。

 

奢侈品集团的科研投入同样展现出水准,LVMH 研究中心在大会上获得 2 项十佳提名,体现了奢侈美容品牌对前沿科学的重视程度。Dr. Ali Assi 凭借基于体内数据的深层皮肤结构与表面特征关联模型获得应用研究类提名;Dr. Anne-Laure Bulteau 针对娇兰帝皇蜂姿面霜的研究,揭示了线粒体相关膜结构(MAMs)作为细胞长寿动态枢纽的重要作用,获得基础研究类提名。此外,LVMH 团队还展示了 LC-OCT 结合人工智能精确可视化皮肤各层结构、共晶溶剂按需开发、全球唇色测量与妆容策略分析等多项创新成果,展现了奢侈品牌在科技美容领域的系统布局。

 

 

Part 7

配方技术的大步创新

 

纳米递送系统在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巴斯夫开发的固体脂质颗粒(SLP)递送技术,解决了视黄醇在护肤品中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和皮肤刺激性问题。真实环境研究显示,SLP 配方在四个月后保持 83%的保留率,显著优于市场基准产品,同时使胶原蛋白 I 水平提升 43%。

 

韩国 Samyang KCI 公司展示的电荷诱导脂质体(CIL)系统,利用油酸、神经酰胺和卵磷脂的协同效应,显著改善神经酰胺向皮肤深层的递送效果,展现出优异的渗透性、屏障保护和配方稳定性。

 

植物来源的细胞外囊泡作为新型活性成分受到关注。法国蒙彼利埃化学研究所的研究显示,这类天然纳米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环境可持续性,为传统活性成分的替代提供了新途径。

 

仿生电穿孔机制的发现为活性成分递送开辟了新路径。火龙果提取成分因其电解质组成与皮肤匹配、能够在维持酸性 pH 的同时积累电解质、具备发电能力等特性,通过类似美塑疗法设备的机制,刺激 P2XR 受体,促进生物活性成分的高效细胞内递送。体内研究证实,该成分能够减少皱纹深度和眼袋体积,同时增强水合、紧致和弹性。

 

SGS 检测创新发布了皮肤表面生物标志物无创评估技术,通过拭子采样结合 ELISA 技术实现“分子级”验证,推动化妆品科学从宏观外观评估向微观分子机制深入。

 

帝斯曼-芬美意(dsm-firmenich)在大会期间展示了两大创新平台,Corneocare 2.0 整体表皮科学平台和面部地图绘制技术。该公司的专有皮肤地图工具通过直观的可视化方式,展现水分、屏障功能、皮脂水平、微生物组平衡和皱纹外观等关键皮肤参数,将科学数据转化为消费者易懂的语言。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帝斯曼-芬美意 在重力对面部皮肤下垂影响方面的开创性研究。研究人员 Remo Campiche 博士开发了定制成像设备,能够将受试者向后倾斜最多 90 度,以 2D 和 3D 方式测量和可视化面部皮肤位移。该设备具备足够的分辨率,可以测量皮肤位移对姿势角度和年龄的响应,以及面部不同区域的差异。

 

华熙生物展示了生物防晒、细胞级护肤、功效彩妆等六大解决方案,研发工程师徐黛琳发表依克多因调节 HSP70-HSP90 复合物的抗应激功效研究。

 

 

 

Part 8

数据科学驱动精准美容

 

机器学习在化妆品临床研究预测中的应用日趋成熟。多项研究展示了神经网络在面部透明度预测、组学皮肤组织学 AI 复杂皮肤分析、临床研究结果预测模型开发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角质层水分可视化的先进方法和脂质组学分析为声称验证提供了更精确的科学依据。这些技术突破使得化妆品功效评估从传统的主观描述转向客观、可量化的数据分析。

 

生物特征-情感驱动的 3D 打印技术为个性化美容解决方案开辟了新领域。通过分析消费者的生物特征和情感反应,该技术能够定制符合个体需求的美容产品,代表了个性化美容的最新发展方向。

 

 

Part 9

全球协作新模式

 

除了技术突破,IFSCC 2025 也展现了全球化妆品产业协作模式的变革。

 

例如,欧莱雅与巴斯夫共同开发的紫外线过滤剂历时 15 年才推向市场,这一案例反映了复杂创新项目对跨企业合作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传统的竞争关系正在向「协作竞争」模式演进。

 

Isabelle Castiel 指出,化妆品行业不应孤立运作,真正的创新往往源于跨领域的知识交叉。当一家公司拥有有前景的成分但缺乏安全性和功效评估专业知识时,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成为必然选择。

 

供应链重构趋势明显。

 

Deep Blue Biotech 等生物技术公司的崛起,预示着传统石化原料供应商地位的潜在变化。海洋生物技术、发酵技术、植物细胞培养等新兴技术平台,正在重新定义原料来源和生产方式。

 

亚洲市场在全球化妆品科研版图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亚洲企业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转化方面展现出的综合实力,正在重塑全球竞争格局。值得注意的是,在 9 月 17 日 IFSCC 的亚太区工作会议投票后,宣布 2032 年第 42 届 IFSCC 全球化妆品科学大会将首次在中国大陆地区举办,举办地为上海。

 

 

Part 10

监管科学与安全评估的新挑战

 

动物试验替代技术达到新的成熟度。生物打印皮肤模型集成感觉神经系统,能够即时响应测试物质,为化妆品和香料的安全性评估提供了更加生理相关的替代方法。这一技术突破将推动监管机构重新评估现有测试标准。

 

ISO 23675:2024「双板法」体外 SPF 测试协议的关键性评估,反映了行业对标准化测试方法的持续改进需求。新一代风险评估方法的开发,旨在应对复杂配方体系和新型原料带来的安全评估挑战。

 

微生物组安全性评估成为新的监管焦点。巴斯夫的全方位微生物组友好化妆品成分组合研究显示,非活性成分对皮肤健康微生物群的影响需要纳入产品开发考量。这要求监管框架从单一成分评估转向生态系统影响的整体评估。

 

个性化化妆品带来的监管复杂性日益凸显。基于基因标志物、环境传感器和个体生理特征的定制化产品,对现有以人群为基础的安全性评估体系提出了根本性挑战。

 

 

Part 11

消费者需求演进与市场机遇

 

科学验证已成为消费者选择产品的关键因素。大会主题「未来即科学」准确反映了当前消费者对产品功效证明的更高期待。品牌需要从营销导向转向科学导向,以循证研究支撑产品声称。

 

包容性美容从理念转向系统性实践,健康美容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展。从传统的外观改善,扩展到皮肤屏障功能、微生物组平衡、神经系统响应等多维度健康指标。消费者对产品「内在机制」的关注程度前所未有。

 

可持续发展已从选择性要求转为必选项。海洋生物技术、生物基原料、循环经济模式等可持续技术的产业化,将重新定义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则。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购买行为,推动整个供应链的绿色转型。

 

 

Part 12

技术融合趋势与未来展望

 

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产生颠覆性创新。从成分发现、配方优化到个性化推荐,AI 技术正在重塑化妆品研发的全流程。深度学习算法在预测分子活性、优化递送系统、评估安全性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精准美容学科体系逐步建立。基于多组学数据、生物标志物和个体差异的精准干预策略,将化妆品从「一刀切」的标准化产品转向真正的个性化解决方案。这要求企业建立从基础研究到临床验证的完整科研体系。

 

跨学科融合催生新的研究领域。神经美容学、环境美容学、数字美容学等交叉学科的兴起,为传统化妆品科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的化妆品科学家需要具备更广泛的知识背景和跨领域协作能力。

 

IFSCC 2025 展现的技术图景表明,化妆品行业正处于从经验驱动向科学驱动的关键转折点。企业的成功将更多取决于其科研实力、创新能力和对前沿技术的掌握程度。在这场以科学为核心的竞争中,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并能将其转化为消费者价值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

 

化妆品科学的未来已经到来,而变革的步伐只会越来越快。

 

 

基于第 35 届 IFSCC 国际化妆品科学大会官方资料、媒体公开报道,及相关企业新闻稿综合整理

 

来源:

作者:John Xie

关注微信公众号 - 荣格个人护理
个人护理、美容、化妆品、香水、包装等行业专业人士必读。美国《happi》与《Beauty Packaging》杂志在中国唯一合作伙伴。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