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当科技与运动激情碰撞,人形机器人领域正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热潮,而“具身天工”机器人无疑是这场热潮中的核心话题之一。今年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上,“具身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跑完21.0975公里,成为首个完赛半程马拉松的人形机器人,这不仅是对其运动控制能力的极限挑战,更是对其本体稳定性、关节散热等基础性能的全方位检验。
据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品牌公关负责人魏嘉星在ADI“激活边缘智能,共绘具身未来”人形机器人媒体分享会上介绍,研发团队针对“具身天工Ultra”的本体和一体化关节的散热性能、运动控制算法的泛化能力进行持续提升,并通过能耗系统的优化和快速换电技术的应用,使其具备了更强的续航能力。
8月17日,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具身天工Ultra”凭借全自主奔跑在百米比赛中夺冠,再次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在自主高速移动方面,北京人形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全身控制自主导航系统”,解决了点对点导航、动态障碍感知和自主避障需求,和移动或站立状态下上身灵活动作控制难题。在赛场上,具身天工Ultra仅应用该系统的部分功能,就实现了以全程无人干预的方式独立完成了1500米、400米和100米比赛。面对大曲率弯道,机器人能稳定保持在赛道内,未因串道或冲出跑道被罚分。
这一系列先进技术的集成应用,让“天工”真正扔掉了“遥控器”,拥有自主“大脑”。这一系列两眼的成绩背后,究竟有哪些技术在支撑?而当人形机器人逐步迈出实验室的门槛,又有哪些实际应用场景正等待着它们大展身手、落地生根呢?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品牌公关负责人魏嘉星
挖掘应用场景,抓住5万亿美元市场机遇
当下,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站在时代发展的风口浪尖,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吸引着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度投入。摩根士丹利在近期发布的报告中,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未来规模做出了极具震撼力的预测。报告指出,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5万亿美元,存量有望突破10亿台。
“业界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大家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将成为继个人电脑、个人手机和智能汽车之后,第四个万亿级美金规模的超级市场,其发展潜力不可限量。”魏嘉星表示,“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更是大胆预言,未来人形机器人与人类的数量比例可能会达到1:1,2:1甚至更多。”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无疑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描绘了一幅宏伟壮丽的蓝图。
人形机器人本体的发布数量,是衡量产业发展活跃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这一指标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魏嘉星分享了一组数据:2023年,全球范围内仅发布了37款人形机器人产品;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急剧攀升至107款,其中中国表现尤为突出,占比高达81%。而截至2025年9月,全球已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数量已接近150款,超过了2024年全年的发布量。
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科研机构投身其中,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这也得益于人形机器人需求和技术的双轮驱动。
在需求层面,人形机器人正面临着多元化的应用场景驱动。科研教育领域,人形机器人可作为理想的实验平台,助力科研人员探索人工智能、运动控制等前沿技术;在应对危险(dangerous)、遥远(distant)、肮脏(dirty)的“3D”场景时,人形机器人凭借其独特的形态和功能优势,能够替代人类执行高风险任务,保障人员安全。家庭场景中,那些繁琐、重复性的家务劳动,如清洁、烹饪、照顾老人和儿童等,都有人形机器人应用的巨大潜力。
“近期,产业界正积极探索工业、泛工业和商业服务场景,如工厂生产线上的物料搬运、质量检测,商业场所中的导购、客服等,人形机器人都有望发挥重要作用。而从长远来看,让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融入千行百业,已成为全行业共同的美好期待。”魏嘉星说道。
技术层面,核心零部件的持续突破与人工智能的飞速进步,成为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高精度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先进传感器等关键部件的技术不断迭代升级,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更精准、更灵活、更稳定的运动能力;运动控制技术的创新,使得人形机器人能够实现复杂动作和操作任务的流畅执行,如行走、奔跑、跳跃、抓取等;人工智能的进步则赋予了人形机器人强大的感知、决策和学习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意图、适应复杂环境,并与人类进行自然流畅的交互。
“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未来必然呈现从单体应用迈向群体协作的发展趋势,届时将有大量机器人与人类并肩工作,显著提升生产力和生产效率。”魏嘉星表示,“目前,任务应用场景探索成为行业热议话题。许多人意识到,人形机器人的价值不应局限于唱歌、跳舞等简单技能展示,而应切实服务于人类,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当下,我们正积极开展工业、泛工业、特种作业场景以及商业导览等多领域的探索实践,希望未来也会有机械臂、人形机器人、轮臂机器人等多机协作的形式为制造业提高生产力。”
人形机器人应用落地,需要哪些技术支撑?
人形机器人发展进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向便是实现落地应用,而这其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大规模商业化。当下国内普遍认为2025年极有可能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未来其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展,会有更多企业将其投入实际使用。人形机器人正从过去实验室里的炫技展示,逐步迈向工业场景,进而踏上商业化发展道路。那么,在这一进程中,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实现人形机器人真正规模化的应用呢?
在魏嘉星看来,首先,人形机器人要具备足够的稳定性,不能出现机器人行走过程中突然摔倒,或是执行任务时频繁失败的情况。因此,必须着力提升其稳定性,确保它能出色完成各类任务。其二,要拥有足够的智能水平。它要能够理解人类下达的任务指令,读懂人类语言,进而与人类实现高效沟通和顺畅交流,从而顺利完成任务。其三,要足够好用。人形机器人不应仅仅是高科技产品,还应具备操作简单、便捷的特性,在智能方面也能满足用户需求。这三个方面能力的提升,是当前大家共同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在整个产业内,对于研发工作大家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价值认知。例如,在产业研发体系中,涵盖机器人的本体、大脑、小脑以及用于训练机器人执行各类场景和任务的数据集。”魏嘉星表示,“作为国家级的创新平台,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始终致力于攻克一系列关键共性技术,其中包括机器人本体通用平台“具身天工”,以及机器人大脑和小脑相关技术。以我们打造的‘慧思开物’通用具身智能平台为例,它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和小脑。该平台能够将人类复杂的指令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通过类似穿珍珠、搭积木的方式,让机器人快速具备各种复杂能力。”
在具身大脑方面,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最近发布了世界模型“Wow”,以及其具身多模态的VLM大模型“Pelican”。世界模型是更好的让机器人去认知这个世界和预测这个世界,跟真实世界融合,快速地在虚拟世界里面掌握各种各样的技能,并把它复刻到真实的世界里面。同时,机器人能够快速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包括自主学习、自主规划、自主纠错等。
在具身小脑方面,“慧思开物”一直强调一脑多能、一脑多机,是希望以后机器人能够在多本体、多场景、多任务的条件下,去完成各种各样的人类交给它的工作。“通过我们的跨本体泛化操作的VLA模型,我们可以实现机械臂、人形机器人、轮式机器人在不同产品下,甚至有一些干扰的环境下,也能够去实现各种各样的能力并完成任务。”
除了本体以及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和小脑,还需要让机器人去训练数据。RobotMIND是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跟北京大学联合发布的一个数据集,目前约有10万条左右数据,今年累计下载超7万次,助力解决行业里面数据缺乏的问题。“今年年底我们会陆续开源更多的数据集,帮助整个产业去做机器人训练。”魏嘉星透露道。
仿真的数据集也是诸多业内人士关注的重点,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今年还发布了ArtVIP,大家可以通过ArtVIP在一些高保真的数据世界里面去在各种各样的场景里面训练机器人,去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部分的ArtVIP数据集我们也对行业进行了开源,我们也可以根据场景的需求去做一些定制化的合作。”
如今,我们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期待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最能跑”,而是渴望它们成为真正“最好用”的得力伙伴,能够无缝融入各个行业,切实解决实际问题、高效完成多样任务。在“慧思开物”的强大赋能下,未来机器人就不需要为了单个的垂直场景去做定向的开发,其机可以在千变万化的场景中自由切换、游刃有余地完成各项任务,开启真正的通用智能时代。
“从教育科研到工业分拣,从电力巡检到特种作业,从商业导览到备受关注的护老领域,我们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歇。与李宁、中国电力科学院、科天、三维等伙伴的合作,正是我们推动机器人实际应用的有力见证。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人形机器人能够真正为我们解决问题,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演讲尾声,魏嘉星如是憧憬道。我们也期待人形机器人融入我们生活中每一个角落的那天,与其携手奔赴人机协同发展的下一个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