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荣格工业-圣德科

“智”造革命中的中国汽车工业如何迈向未来?

来源:国际汽车设计及制造 发布时间:2025-09-16 80
汽车制造焊装与连接工程总装与装配工程智能产线物流机器人系统集成自动驾驶&车联网整车及零部件 展会报道
——AMTS 2025侧记

当智能制造的浪潮与汽车产业的革新激情碰撞,AMTS 2025(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制造技术与装备及材料展览会)这场汇聚全球前沿技术的行业盛宴,再度以“全产业链”的视角勾勒出汽车工程技术的未来图景。

 


展会期间,荣格团队深度探访多家领军企业,在捕捉前沿技术突破的同时,更聚焦“国产替代”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汽车出海”战略下的本土化适配等热点议题,试图从技术迭代与市场变革的双重维度,解码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科技如何驱动未来汽车世界?


传统线性链条式的造车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以技术为纽带、以创新为支点的网状产业生态——研发、设计、生产与测试等环节深度融合,跨领域企业的跨界参与更让汽车制造的边界无限延伸,一场关于造车逻辑的颠覆性变革正在上演。本届AMTS展会以“科技驱动未来汽车世界”为主题,展会现场都有哪些汽车制造领域的创新技术亮相?

 


存融带来了全新PF柱塞/活塞计量系统,以轻量化、模块化、绿色化为核心,实现10%减重、10%排量提升、15%压损降低,开阀响应快至10ms,快速卡盘与独立模块维护,助力用户降本增效,实现高效可持续生产。此外,存融还展示了高精度伺服计量与旋转胶枪联动控制等一站式涂胶解决方案。“当前中国汽车行业在向更精益化、高效化以及国际化发展,存融也在紧随趋势,以更加有经济效益的方式支撑汽车行业的发展。”存融流体设备(无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驰宇表示。

 


发那科展出了一款30公斤负载的协作机器人,可以应对高负载扭矩进行拧紧,同时其配备机器视觉,可以应对复杂应用场景,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更柔性、更智能化。“我们公司有一个理念就是为客户提供黑灯工厂的终极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和新的跨界供应商进行合作。例如和有AI属性的供应商合作后,我们可以提供更加智能化、免试教的解决方案,节省客户现场调试和设备部署的时间,提高交付效能。”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汽车营销产业部/战略销售部部长任俊伟分享道。


在智能化方面,明珞带来了面向离散制造业自动化产线运营-基于工业物联网(IIoT)的MISP 工业大数据平台,为制造业客户挖掘高价值工业数据潜能,提供从精准分析、深度诊断到专业改善建议的一站式工业智能服务,助力客户实现智能制造高效落地。


此外,在焊装自动化领域,线边的物流转运存在长期依赖人工,面对自动化程度低、成本高昂等问题,明珞一体化全自动物流解决方案,适配多样化生产场景,打破传统物流环节壁垒,推动生产模式向高效、精准、无人化生产,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提供全链路物流支撑。


斯泰必鲁斯集团创新推出“Stabilus4Automation”自动化解决方案,为自动化行业定制协同产品奠定了基础,并以旗下ACE和Destaco专家品牌为代表,全面展示了一系列专业技术和创新产品。斯泰必鲁斯中国区总裁倪广山重点介绍了Destaco的电缸产品,“电缸相比传统的气动加持机构精度和可靠性都更高,能耗更低,效率也得到了提升,满足未来高效制造的发展趋势。随着设备的电气化,数字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加上未来AI赋能,例如自动化检测需要采集数据,用大模型进行分析,会比人工更高效可靠,相信行业未来也会有更多机遇。”


本届展会,巍博(WEBER)带来了多款符合“科技驱动未来汽车世界”这一主题的产品。其中,RSF25流钻自攻螺接系统是RSF机器人辅助的流钻螺钉自动拧紧系统, 简称为FDS自攻螺接系统。该系统将送钉速度提升3倍,凭借着在白车身装配中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等优势被主流车企广泛采用,通过轻量化材料及新的连接工艺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另一款SBM25全自动盲铆螺母、盲铆螺栓安装系统用于圆形和外六角型的铆螺母和铆螺栓的全自动装配,为单面进入的任意方向铆接系统,其最大拉铆力可达25 kN。


亚德客重点展示了针对汽车四门两盖工艺用的JSK/JSCK强力焊接夹紧缸,其具有无极调节的功能,打破了国外垄断,市占率达到了50%。此外,其JCP/JCH单/双伸缩缸、JQK地板缸产品也随之亮相。针对智能化趋势,亚德客带来了6D总线阀岛产品,可以控制所有气动元件,实现线上传输及在线诊断功能。

 

“国产替代”浪潮下的战略重构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井喷式增长、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与技术攻坚需求加剧的多重驱动下,“国产替代”正以燎原之势重塑汽车制造产业链的竞争版图。这一浪潮不仅打破了传统供应链的固化格局,更推动本土企业与在华外资在技术路径选择与市场布局上展开深层变革。展会现场,我们通过与行业领军者的深度对话,试图揭开这场变革背后的战略逻辑与创新密码。


“在汽车科技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品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步履维艰的。如今,随着整个行业发展,中国品牌成长迅速,国产化也成为一种趋势。存融作为一家本土品牌有着深刻的感受,我们在逐步完善产品以适应国产化潮流,提升产品品质和应用实力,满足客户的需求。” 汪驰宇表示。

 


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汽车装备行业总工罗开良看来,目前中国汽车领域最大的机会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其带来了生产模式的变化,提升了对于柔性化生产线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像汇川这种以智能输送系统为主的生产设备商迎来发展机遇。“当前的生产模式不是单靠某几家企业可以改变的,需要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去解决生产制造中的问题。对于汇川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在智能制造的变革浪潮中精确找到自己的定位。”


以“国品之光 传动未来”作为宣传标语的亚德客也同样看到了在工业制造及汽车制造领域国产化的机遇,早在多年前就通过将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垂直整合,进行数字化建设,为汽车制造商、设备制造商带来优质的解决方案和极具性价比的服务。

 


中科新松作为一家本土企业,也是国产替代趋势的受益者。随着越来越多主机厂选择国产品牌,中科新松也得到了诸多国际大厂、国内车企的青睐。与此同时,行业的内卷现场也不容忽视。“技术创新是本土设备制造商在内卷中的一大出路,在产品稳定度、成熟度和先进度都提升的情况下,才能与海外企业去竞争,满足客户对产品技术、成本控制的需求。”中科新松有限公司营销中心华东区销售总监姚志强表示。


那么,对于在华外资企业来说,国产替代是一种威胁吗?倪广山表示,对于一成不变的外企来说,国产化趋势是威胁,但对于积极发展的公司来说这就是一种机遇。“斯泰必鲁斯将自己定位为一家全球性企业,深耕本土市场,能和更多全球竞争对手同场竞技才能提升我们的实力。”

 


巍博在技术方面加快了本土制造步伐,将海外先进技术与本土需求相结合,强化了产品品质,优化供应链,通过本土服务降低了客户的运营成本,助力其应对价格竞争。“中国市场正在转型,中国制造对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也为我们带来历史性机遇。相信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以及进一步的本土融合,巍博作为外资企业能为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上海巍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谭丕昀分享道。

 


传统汽车是流水线的作业方式,现在的制造更加网络化,运用数据、AI来进行高质量的生产。柯马也研发了一套系统以帮助客户更加精确地追踪生产。“本地化并非抛弃外企。柯马中国拥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运用本地人才、进行本地生产、拥有本地服务是柯马一直在做的事情。与此同时,本地化生产也要求我们进行本地化采购,相信未来会吸引更多本土合作伙伴加入柯马供应链体系,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柯马(上海)工程有限公司亚太首席执行官袁颖鋆表示道。


发那科给出了另一条思路。作为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发那科也需要和产业链上的各大品牌进行合作,而引入国产供应商以后,可以更好地满足本土客户在柔性化、二次开发、现场部署等方面的需求。“有时候国际大厂对于技术比较保守,无法适应我们的客户对于产品更新速度的需求。在和本土企业合作以后,我们可以进行现场测试、与客户共同推进,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这也是国产化给我们带来的一个机遇。”任俊伟分享道。

 

“汽车出海”新纪元,设备制造商赋能


从早期单一的整车出口,到如今研发、生产、服务全链条的全球化布局,中国汽车产业的出海战略已进入“价值链深耕”新阶段——这一转型既是应对国内市场饱和与竞争白热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技术积累与品牌升维后的战略突围。然而,全球化布局的深化也伴随着地缘政治风险、品牌信任度构建与供应链韧性等挑战,设备制造商如何为中国汽车出海赋能?

 


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白车身事业部总经理姚震宇表示,从早期“市场换技术”的合资时代,到如今头部车企在欧洲、非洲、南美等地设厂,中国汽车工业已实现从技术消化到自主输出的跨越。明珞等本土企业正与车企协同,通过先进技术引入来优化质量、成本与交期,以模块化产品为行业提供差异化选择。出海不仅意味着全球市场的拓展,更推动国内产业链在技术标准、品牌建设与生态服务上的升维,为中国汽车产业注入长期发展的核心动能。


“要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才能称为行业的引领者甚至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从这一角度来说,中国汽车出海是其发展到现在的一个必然的趋势。”任俊伟表示,“但这一过程中,中国车企面临诸多挑战。发那科作为设备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全球拥有300多个办事处和销售网点,能为出海的客户就近提供即时服务,助力他们打开国际市场。”


罗开良表示,中国早期作为世界代工厂,出海也是以产品出口为主。如今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优势让我们可以在国内市场的土壤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和标准以后进行全价值链的出海。“我们背靠中国这一本土化的市场,有很多机会接触客户的应用场景,这也是我们本土企业的一大优势。”


“任何企业想要做得更大、走得更远,在全球舞台上竞技是一条必由之路。在出海的过程中,可能原先较低的人工成本、较快的产品迭代速度在国际市场上不一定能适用,中国车企需要去适应国际规则,例如要满足人力政策、环保等方面的法规,这势必要求国内企业采用先进的国际理念和技术,才能真正在各大市场打开局面。”倪广山表示。


谭丕昀认为,中国汽车制造业全价值链出海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产业链出海能够推动中国汽车制造标准全球化。“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在海外设厂布局时,他们开始输出自动化装配工艺在内的整套制造体系,这为像我们巍博这样的高精度拧紧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带来了重要的机遇。”


此外,全价值链出海能推动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海外市场对于设备稳定性和工艺一致性的需求倒逼产业链技术水平和质量标准的提升。“巍博也在积极调整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做好全球服务网络建设以支持中国车企海外布局。同事我们也引入更多海外优秀的解决方案进入国内,助力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相信随着全价值链出海,中国汽车产业能够在全球市场建立更持久、更核心的竞争力。”


中国汽车产业的出海战略正呈现“双轨并行”特征:国内市场因保有量趋于饱和,竞争焦点转向以旧换新与精细化运营;而海外布局则同时瞄准两类市场——在中东等欠发达地区,通过成熟且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带动全产业链输出,满足当地对可靠产品的需求;在高端领域,凭借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突破与豪华配置,部分国产品牌已实现对国际知名品牌的反超。“这种双向拓展中,技术创新成为关键支撑。中科新松的机器人可以做到24小时持续测试,更通过随厂出海的实际场景验证,成为价值链延伸的生动注脚。”姚志强表示。


汽车工业的发展史,是工业文明迭代升级的鲜活缩影。福特汽车以流水线生产模式颠覆传统制造,让汽车走进美国的千家万户;丰田引领的精益生产实现多品种柔性生产,奠定第二次制造革命的基石;如今,在用户个性化需求爆发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汽车制造正迈向新的革命。


本届AMTS展会上,我们目睹的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产业思维的重构——那些在展台上闪烁的机器人、柔性产线与数字孪生系统,正在编织一张覆盖研发、生产、服务的全球价值网络。当历史的齿轮转向智能与绿色的新纪元,中国汽车产业唯有持续突破边界方能在全球汽车工业的星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东方坐标。

 

来源:荣格-《国际汽车设计及制造》

原创声明:
本站所有原创内容未经允许,禁止任何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等机构转载、摘抄,否则荣格工业传媒保留追责权利。任何此前未经允许,已经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平台,请立即删除相关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 荣格汽车制造
为整车和零部件制造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工程师、技术人员、采购人员提供相关资讯、技术和产品信息。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