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激动人心的阅兵仪式不仅展示了国威军威,更彰显出我国军工科技与材料创新的巨大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阅兵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也是我军力量结构新布局的集中亮相。在军工领域中,从步枪、子弹,到战机、潜艇,背后都离不开一类“隐形功臣”——塑料与高分子材料。
步枪与子弹:塑料也能“扛大旗”
徒步方队手持的191式步枪,被称为“枪界变形金刚”。它重量仅约6斤,相当于6瓶矿泉水的重量,轻便灵活,却丝毫不影响其高精度与高可靠性。这得益于其塑料护木设计——外层隔热、内层金属,既防烫又结实。
就连子弹也在“塑化革命”中迈出一大步。我国新研制的塑料弹壳子弹比传统金属子弹轻40%,采用“复合材料+”理念:弹头为高密度塑料混合钨粉,弹壳则采用特种尼龙。此方案包含27项专利,真正做到轻量化与高性能并存。
不过,塑料弹壳子弹并不是新鲜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曾研发过塑料弹壳子弹,目的是减轻士兵负重、降低成本。塑料弹壳子弹也面临耐高温、降解难等挑战,目前更多用于训练弹、水下子弹等特殊场景,仅占全球子弹市场的5%左右。
此外,塑料弹带常用的材料有聚乙烯PE、聚苯硫醚PPS、聚碳酸酯PC、聚甲醛POM、聚醚砜PSU、聚四氟乙烯PTFE、尼龙PA等,这些材料拥有优异的延展性和抗挠曲性,受热后能够发生明显的塑性流动,可以完美地嵌入膛线并密封弹丸,使之与炮管紧密结合,从而减少对炮管的磨损。
三大高性能纤维材料及军用复合材料
1、碳纤维
碳纤维具有低密度、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严寒、耐摩擦、耐腐蚀、导电、抗冲击、电磁屏蔽效果好等一系列优越性能,是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材料。
尤其是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模量、耐高温、透波吸波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天飞机、导弹、战机等主承力结构,是实现装备轻量化、功能化的关键。
例如,C/EP、C/PEEK等复合材料,不仅用于机械臂、压力容器,还在隐身结构材料中扮演重要角色。某型第四代战斗机通过CFRP的拓扑优化与仿生结构设计,在减重30%的同时,将隐身性能指标提升至雷达波吸收率99.9%以上,实现隐身能力与机动性的双重突破。
当然,碳纤维也被用于制作防弹衣和头盔等防护装备。
2、芳纶纤维
芳纶纤维具有优异的阻燃耐高温和高强高模特性,一直是国防军工领域的关键基础材料,主要用于军警作战服、蜂窝结构材料、防弹衣、防弹装甲等。在武器系统中,芳纶甚至还可以用于制造枪炮的炮管内衬,以及导弹外壳的内部结构,以提高导弹的结构强度和耐久性。
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又称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是继碳纤维、芳纶纤维之后的第三代高性能纤维,也是目前世界上比强度和比模量最高的纤维,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装备、海洋产业、安全防护、体育器械等领域。由其制成的防弹衣和头盔,能有效抵御破片和子弹,同时极大减轻士兵负担。
据悉,目前国内约有20家UHMWPE纤维生产企业,总产能已超过国外总和,国内企业91%的产能为湿法工艺,且较多头部企业同时配套生产下游的防弹制品、包覆纱等,整体上看,我国UHMWPE维质量水平已居世界前列。其中九州星际拥有UHMWPE纤维产能3万吨,位居全球第一,国内占比48%,其次为同益中、千禧龙纤、南山智尚、仪征化纤、长青藤、恒辉安防等,产能合计占比35.79%,行业集中度较高。
潜艇的“隐形衣”:消声瓦
隐蔽性是潜艇的生命线,而消声瓦就是帮助潜艇“隐身”的关键技术。最早由德国在二战末期发明,如今其主要成分是聚氨脂、聚硫橡胶、丁基橡胶等多种水下吸声高分子材料。
这些材料通过内部结构设计,能有效吸收声波,降低噪声反射,提升潜艇的隐蔽性和生存能力。
雷达吸波材料(RAM)
现代战机、舰艇都追求“低可探测性”,雷达吸波材料(RAM)正是幕后英雄。
RAM是由基体材料和填充物组成的复合材料。基体通常选择的是介电常数损耗分量较低的材料,这类材料相对介电常数通常较小而磁导率可忽略不计。电磁波穿过基体材料时损耗很小,这正是选择基体材料时需要考虑的物理特性。典型的基体材料一般是不导电的聚合物,包括塑料、玻璃、树脂、聚氨酯和橡胶等。陶瓷具有较高的磁导率和较强的耐热性,而泡沫和蜂窝结构由于包含有大量空气,介电常数(即电能储存能力)特别低。
通过结构设计与材料复合,RAM使得装备在雷达屏幕上“消失”,成为现代隐身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未来趋势:更轻、更强、更智能
除此外,随着光学塑料成型技术的不断发展,光学塑料透镜在各类光学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适合用于激光制导武器光学系统,也适合作为保护人眼不受损伤的多功能防激光特种光学屏障。
与此同时,材料科技的融合创新更为关键:石墨烯基导热材料与超材料的耦合应用,催生出具备动态隐身功能的智能蒙皮;纳米陶瓷复合装甲通过梯度结构设计,在保持防护性能的前提下,将厚度缩减至传统材料的三分之一;而3D打印技术与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结合,则开创了"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制造新范式,某型舰载机起落架通过该技术实现减重42%的突破。
当然,受篇幅所限,小编无法分享所有塑料高分子材料在军工领域中的应用。
总结来说,未来,军工领域的高分子材料将继续向更轻、更强、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不仅能承受载荷,还能具备隐身、透波、耐高温、自愈合等功能。
智能化:开发能感知环境变化(如压力、温度、损伤)并作出响应的智能高分子材料。
先进复合材料:通过纳米技术、复合工艺进一步提升传统高分子材料的性能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