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随着中国市场包装使用量的持续攀升,废弃物带来的环境压力愈发凸显。消费者的可持续意识、企业的环保自觉和国家的强制性政策正在叠加,使“绿色包装”成为快消行业共同面对的硬考题……
今天(9 月 10 日),由荣格工业传媒主办、广东省化妆品质量管理协会支持的“2025第六届快消品包装创新论坛”在广州圆满落幕!
GMG 中国、尚功塑胶、波斯科技等二十余家企业赞助支持,汇聚了来自 WGSN、安姆科、中国包装联合会、无限极、广东工业大学、袋鼠妈妈、上海家化、至外、江南大学、盛威科、光明乳业、中国飞鹤、康宝莱、健合集团等行业上下游的品牌商、包装技术供应商、行业机构和院校的重量级嘉宾。
个护与食品,两大板块的包装虽然服务于不同的消费场景,但在安全、合规、减碳和体验层面拥有相通的逻辑。本届论坛正是打破边界,将个护与食品放在同一张桌面,剖析材料革新、设备升级、视觉设计、循环经济、消费者体验等多维度趋势,力图提供行业全景式的观察窗口。
Part 1
“绿色、功能、情绪价值”装进一张 BOM
——从色彩到单材化的产业协同
当全球快消品包装市场价值突破 6800 亿美元大关时,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这一产业格局。荣格工业传媒工业资讯经理、《happi China 国际个人护理品生产商情》杂志编辑 Candy Tang 唐艺在论坛开幕致辞中,用一系列亮眼数据勾勒出行业发展蓝图。
图:Candy Tang 唐艺,《happi China 国际个人护理品生产商情》杂志编辑,荣格工业传媒工业资讯经理
亚太地区已占据全球快消品包装市场 36.9% 的份额,成为最大单一市场。中国市场表现尤为抢眼,预计到 2034 年将达到 2511 亿美元规模。抖音等直播电商平台的快速扩张,正为保护性、轻量级和智能包装解决方案注入强劲增长动力。
路易威登首款美妆系列采用可重复填充包装设计,科颜氏补充装模式减少 122 吨塑料使用,花西子杭州智能工厂实现全自动化生产……美妆包装创新案例层出不穷。食品包装领域同样精彩纷呈,光明乳业构建乳业回收生态闭环,可口可乐试点无标签包装,品客薯片用纸质纤维替代金属底部……
然而挑战也如影随形。Aquapak 调查数据指出,70% 的快消品品牌担忧包装不达标带来声誉风险,超过三分之一的北美消费者会因包装不可持续而放弃购买。严格的监管法规、消费者行为的不确定性,都在考验着包装企业的应变能力。
众多案例与数据都反映出包装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紧接着的议程中,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带来了行业最新的思考。
未来包装视觉设计美学趋势
电商流量转冷、成本上扬的当口,情绪成了包装创新的“点火器”。与“气候焦虑”相关的全球搜索量在 2018—2023 年上涨 4590%,22% 的受访者自述曾在前一日感到愤怒。当消费决策被不安与期待拉扯,谁能把触感、色彩与叙事做成稳定信号,谁就能把复购留在手里。
WGSN 趋势顾问张雁女士在《未来包装视觉设计美学趋势》中,以 STEPIC 框架梳理 2027 年消费者六大关键情绪,并给出三条趋势主线:其一「和而不同」,以“未来墨水”“文化异托邦”“五维知觉”回应身份流动与多元叙事;其二「自然同频」,以“有机共鸣”“质朴新奢”“传承疗愈”把可持续转译为可感的安全感;其三「赋能玩乐」,以“结构游戏化”“趣味混搭”“情绪多巴胺”提升开箱愉悦与社交分享。60% 的澳新受访者对“有趣品牌”更有好感,这为情绪化设计给出了可量化的商业理由。
图:WGSN 趋势顾问 张雁
对产业链的启示直白而清晰——把“环保”“功能”“情绪价值”做成同一个配方表,把设计语言与可回收、轻量化、复合工艺放进同一张 BOM。下一轮胜负,不再是谁的材质更“新”,而是谁更懂把波动的情绪,锚定为可复制的包装体验。
软塑包装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探索
软包装在快消品领域被广泛使用,但回收难、降解慢始终是产业链最头痛的问题。安姆科中国区业务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经理高晨玮在《软塑包装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探索》中,集中展示了企业在材料革新与循环利用上的尝试。
图:安姆科 中国区业务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经理 高晨玮
他介绍了安姆科的四大环保创新平台:AmPrima 单一材质软包装、AmFiber 纸基方案、AmLite HeatFlex RR 可回收蒸煮包装、AmSky 无 PVC 泡罩包装。这些方案正在不同品类落地,例如雅芳小黑裙沐浴露补充装采用 95% 以上单一 PE 膜袋,可进入现有回收体系;Mars M&M 纸基包装在 6 个月工业堆肥条件下降解率超过 90%;吉百利牛奶巧克力软包装率先实现食品级再生塑料含量超 30%。在托盒和盖膜环节,安姆科推动纸塑分离设计,塑料用量减少 85%,并带来更高的回收效率。
这些实践说明,软塑的未来已经从材料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化解决:一方面,单一材质和纸基化正逐渐成熟;另一方面,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回收机制也在形成。真正的挑战是如何把案例推广为规模化生产,把可回收、可降解从实验室和试点项目带到日常消费场景。
ESG 驱动的快消包装创新解决方案
法规与消费双重压力,让包装行业不得不加速绿色转型。麦肯锡全球调研显示,39% 的消费者已将环境影响视为“极其重要”因素,而 Z 世代中有 68% 会优先选择环保包装产品。在中国,65% 的年轻消费者甚至愿意为可降解包装多支付 10%-15% 的费用。这组数字直白地说明,可持续不再是加分项,而是品牌能否赢得市场的基本门槛。广州尚功塑胶有限公司市场经理郭伟伦在《ESG 驱动的快消包装创新解决方案》中指出,行业面临的三大矛盾是合规与成本、环保与功能、发展与体验。要破解困境,靠的不是牺牲,而是通过创新实现“乘法效应”。
图:广州尚功塑胶有限公司 市场经理 郭伟伦
他展示了四个突破方向:其一,设计即回收。例如掀盖与限量阀采用同系材料,避免异质分离难题,实现“设计可回收”;其二,以高阻隔阀体提升成分稳定性,把“延长保质期”转化为反浪费的品牌故事;其三,通过结构优化实现减塑 30%,同时降低物流与原料成本;其四,开发全结构单一材料的定量泵,已获美国 APR 和欧盟 RecyClass 认证,泵头弹簧也使用 HDPE,一次性进入回收流。
未来差异化竞争的核心,不是包装“长得多美”,而是如何在 ESG 逻辑下同时兼顾功能、体验与循环。单一材料化正在从“优选”走向“准入门槛”,而绿色技术的商业价值,也正在被重新估值。
“无色彩,不品牌”——论色彩管理在快消品牌包装上的重要性
消费者在货架前的决策往往只需几秒,而研究显示,颜色能占到第一印象的 80%。这意味着,色彩不再只是包装的装饰,而是产品促销、品牌识别、品质信任甚至真假判断的关键入口。一次偏差的色差,就可能让消费者怀疑产品是否为正品,是否过期,甚至直接影响复购,而大大伤害了品牌形象。GMG 中国销售总经理梁荣刚在《“无色彩,不品牌”——论色彩管理在快消品牌包装上的重要性》中提出,品牌和印刷环节都面临相似难题:设计稿与打样、打样与量产之间往往存在“显示不像、打样不像、印刷不像”的落差。
图:GMG 中国 销售总经理 梁荣刚
传统打样不仅成本高、周期长,还可能因为多次沟通延误商机。而 GMG 以光谱计算技术为核心,提供数码打样与颜色通道转换两大应用,能够在一小时内完成成本仅五十分之一的打样,保持不同材质、不同油墨间的颜色稳定。从而实现从源头品牌商的“屏幕显示” (软打样)、到“数码打样” (标准样)、再到“印刷机台” (大货生产) 的色彩管理、颜色统一,即“所见即所得”。
梁荣刚介绍道,这些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食品和日化、电子等快消品类,应用案例从欧莱雅染发膏、宝洁全品类、到康师傅饮料包装,数码打样帮助品牌在全球范围内保持一致的视觉呈现。色彩的稳定性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更成为品牌价值的一部分。对快消品牌企业而言,未来的竞争不只是设计创意的较量,更是色彩管理能力的比拼;不仅是成本降低的较量,更是加快包装提案服务客户比拼。GMG 都能在其中供应链里提供专业的色彩管理和周到的应用服务。
绿色低碳助推包装行业高质量发展
监管趋严与消费观念跃迁,把“低碳”从口号变成产线 KPI。中国包装联合会副秘书长吴红军在《绿色低碳助推包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演讲中给出了一组直观坐标:2024 年全国包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 1.95 万家、营收 2.07 万亿元、利润 991 亿元;2025 年上半年企业数 20022 家、营收 9956.63 亿元、利润 435.81 亿元。体量稳、利润压,这迫使企业在绿色与效率之间找增量。
图:中国包装联合会 副秘书长 吴红军
吴红军从三端拆解驱动力。其一,政策端,“双碳”1+N 体系落地,过度包装治理、绿色产品评价与碳足迹标准同步推进,供应链的减碳承诺正倒逼包材环节加速改造。其二,消费端,IGD Shopper Vista 显示 41% 受访者已采用可重复使用包装,42% 正在考虑。其三,产业端,单材化结构,如 BOPE/PE、MDOPE/PE、水性阻隔涂覆、无溶剂复合、再生纤维素等技术路线,叠加“智改数转”提升能效与良率,形成从设计—制造—回收的闭环路径。
对美妆与个护链条来说,当下迫切需要做的是把源头减量、单一材质、可回收设计与碳核算前置到立项,把数字化能管纳入设备升级清单。把绿色合规做成稳定的品质与成本收益,或许才能穿越利润周期。
以用户为中心的包装开发
开盖费劲、二次密封不稳、陈列无记忆点,这些小痛点在终端放大成大问题。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产品包装开发总监朱钇冰在《以用户为中心的包装开发》的演讲中,把开发流程改成“用户旅程先行”:从立项阶段就引入使用场景清单、消费者测试与实验室测评,验证指标随场景动态更新。
图: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 产品包装开发总监 朱钇冰
他介绍了三类可落地的方法论。其一,标准前置,把“谁在用、在哪用、怎么用”拆成可测指标:例如养固健竹节瓶盖,直径约 60 mm、开盖扭矩控制在 0.8–1.6 N·m,配合防滑纹与防盗环断点优化,兼顾密封与易启;二次开启后经 −60 kPa、10 min 密封测试与 40 ℃/75%RH 约 45 天留置对比,稳定性更优。其二,阈值回调,用用户数据重置“力学门槛”:口服饮品盖启力通过三轮调研,将内控范围定在 0.24–0.78 N·m,并联动模具与锁盖工艺微调,降低割手风险。其三,结构与材料协同:精华滴管采用 135 度弯角与 PETG 透明材质,通过抽芯与涂层工艺提升外观与脱模稳定性,实现精准取量与亲肤触感。
一套路线把“好看”还原为可验证的工程要素,把“好用”写进质检与量产 SOP。对美妆与个护而言,真正的产品体验,落在每一牛米、每一摄氏度、每一次开合的重复性上。
循环经济助力快消品塑料包装绿色转型
广州工业大学教授周雅从研究背景与环境影响 、循环经济与减排效益、典型案例与转型对策三大板块切入,进行了主题为《循环经济助力快消品塑料包装绿色转型》的演讲。
图:广东工业大学 教授 周雅
她表示,塑料循环经济首先要从源头减量,消除或减少一次性塑料;其次,通过产品生态设计和创新,推动所有必须使用的塑料包装达到可重复使用、可回收利用或可堆肥,降低环境负担;最后,借助生物化学技术,使塑料在经济系统中循环起来。
周雅强调,借助数智技术,特别是本土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构建,将进一步助力快消品包装绿色转型。
Part 2
平行论坛:个护包装
——把用户旅程写进 SOP 的工程化升级
纯净面膜技术规范
个护包装主题的平行论坛中,我们首先把目光落在高频消费的面膜。成分极简带来想象空间,也带来监管与一致性的硬约束。广东省化妆品质量管理协会副秘书长徐泽兵在《纯净面膜技术规范》中给出清晰坐标:团体标准 T/GDCQMA 007-2025 已于 2025 年 5 月发布,界定“5 种以内植物水成分”的配方边界,要求内包材具备食品级证明并耐受高温。
图:广东省化妆品质量管理协会 副秘书长 徐泽兵
他的解读落到三处关键:其一,源头控制——原料以水基蒸馏/提取制得,禁加香精、色素、防腐剂、增稠剂及化学合成成分;直接接触材料需可耐 65–70 ℃ 灌装与 75–90 ℃、≥20 min 消毒,并通过密封性测试。其二,理化与微生物红线——pH(25 ℃)5.0–7.5,耐热/耐寒 24 h 无明显差异;菌落总数与霉酵菌各 ≤100 CFU/g(mL),耐热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均不得检出,检验按 SN/T 4684 与《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执行。其三,功效与寿命——宣称不少于 3 项,按《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验证;3 年保质设计需在 55–60 ℃ 条件下加速留样后复测(来源:演讲材料)。
对面膜 OEM/品牌而言,这部标准把“纯净”的市场表述落成了可追溯的质控表。真正的竞争点,转为如何在极简配方、无防腐工艺与高强度微生物控制之间找到稳定解,并把合规要求前置到包材与流程设计之中。
从视觉到触觉:材料驱动包装升级
在个护产品中,包装可谓是第一道感官界面。消费者的手指与目光在瓶身停留的瞬间,往往直接决定购买冲动。广州波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叶灿彬在《从视觉到触觉:材料驱动包装升级》中指出,包装的审美逻辑正从单一的视觉层面,延伸到兼顾触觉体验的复合设计。
图:广州波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 叶灿彬
他回顾了塑料着色的三次演进:早期依赖色粉,虽色彩浓度高但分散性差,污染与批次差异严重;色母粒成为主流,解决了稳定性与一致性;而最新的色油形态则几乎消除了可见色点,既能保持透明度,又能提升生产效率。对于追求高档感的个护品牌而言,这种从材料端实现的升级,为产品外观质感的统一性和精致度提供了保障。更进一步,叶灿彬展示了“多层共挤吹瓶”的应用案例:内层 HDPE 负责结构强度,外层则通过改性材料提供光泽、哑光甚至抗紫外功能,兼顾美观与防护。其哑光肤感材料 C300,让瓶身呈现近似“磨砂肌肤”的手感,不再是冰冷的塑料,而是一种柔和、细腻的触感体验。
由材料驱动的包装升级,正成为品牌突围的秘密武器。视觉符号能抓住眼球,触觉体验则能建立更深层的记忆,两者叠加,赋予个护包装新的竞争力。
创新设计驱动品牌价值
在竞争激烈的个护市场,设计是品牌价值的放大器。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主设计师王骏在《创新设计驱动品牌价值》中强调,真正能打动消费者的包装设计,往往是在美学、文化与功能的交汇点上找到突破口。
他分享了上海家化近年来的探索路径:一方面,以材料性能研究和造型功能设计为切入点,确保产品在触感、结构和使用便捷性上的提升;另一方面,更将设计与中国文化基因深度结合。例如佰草集以“花丝工艺”和“敦煌壁画色彩”作为灵感来源,在限量套装中呈现“岩彩冷暖调”的东方美学,通过图案与色彩的再造,将护肤理念与传统艺术进行对话。这种方法不仅赋予产品独特的视觉识别力,也让品牌叙事更具深度和延展性。
图: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 主设计师 王骏
王骏提出,“讲好中国故事”是民族品牌设计创新的核心。通过敦煌壁画中的土红、石青、石绿、土黄等主色调提炼,再结合现代设计思维模型和共创工作坊的方法论,家化团队把传统符号转化为当下消费者可感知的体验。包装设计,早已超越了“美化”的层面,而成为品牌差异化、情感连接乃至市场溢价的关键杠杆。
如何开发让消费者愉悦的包装解决方案
母婴与青少年护肤市场的竞争,往往不是靠一味追求“新奇”取胜,而是更深层次地回应安全与体验的双重需求。袋鼠妈妈集团包装开发高级经理黄海峰在《如何开发让消费者愉悦的包装解决方案》的分享中指出,真正能打动消费者的包装方案,必须让“安全可靠”成为愉悦体验的前提。
图:袋鼠妈妈集团有限公司 包装开发高级经理 黄海峰
在实践中,袋鼠妈妈建立了严苛的评估体系,从材质安全到成型方式,从运输适配到光照防护,都设定了明确的验证标准。以灌装与密封环节为例,不仅要求抗冲击、耐高温,还强调紫外线阻隔性,确保配方稳定性。这些看似“幕后”的设计细节,实则是母婴用户安心感的根源。与此同时,该品牌通过大规模的用户调研不断校准开发方向。仅在2024年,团队就完成了近70个项目、覆盖3万人次的定量调研,并结合数百个定性样本,精准洞察到消费者在使用泵头、瓶体造型、流体结构上的微妙痛点。例如,通过优化泵头结构减少残留、改良内料流动路径提升出液顺畅度,这些看似细微的改变,直接决定了用户在日常使用中的舒适度与好感度。
黄海峰特别提到“双萃油乳”包装案例——面对孕期人群“手滑、不便操作”的现实问题,团队以“形象贴切的造型+安全可靠的性能”作为双重抓手,让包装不仅是功能容器,更是情感触点。
化妆品差异化品牌设计定位原则
产品包装设计也有度假风?从护手霜、沐浴露、洁面乳到安肤冻膜,通过一系列的产品图片展示,至外(ToWild)创始人文木用最直观的方式,在主题为《化妆品差异化品牌设计定位原则》的演讲中分享了“‘品牌’搭建前需要思考想要给消费者,树立一个怎样的消费定位”的包装设计理念。
图:至外 ToWild 创始人 文木
他表示,品牌的心智决定了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的决策过程,品牌的选择和定位是品牌获得消费者青睐的关键要素。结合至外推出的针对户外场景应用的护手霜、香薰等产品例子,他提到:“品牌的差异化策略是产品的差异化和独特性。产品的设计应该考虑用户的体验和场景,并且根据场景设计出具有强烈品牌风格的核心元素,以此将消费者意识和品牌专属定位做深度绑定。”
此外,场景转换,也有利于开阔新的市场机会。至外通过和达人合作、社媒推广等渠道,强化“户外”概念,一定程度上和日常的居家美妆产品打出“差异化设计”,也更好的为自身品牌定位,挖掘新的市场机会。他表示,品牌的竞争并非仅限于商超,而是消费者决策的最终购买群体。
Part 3
平行论坛:食品包装
——把安全与质量做得在线、可追溯
低迁移体系与循环设计并进
食品与个护看似分属不同领域,但在包装环节却有着相同的命题——如何兼顾安全性、合规性与消费者体验。尤其是在“双碳”战略和智能制造浪潮的推动下,食品包装的技术革新与监管升级,对个护行业亦是一面镜子——从原料管控到流通环节,安全与品质的把控都在向更高标准迈进。
人工智能在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谢云飞分享了人工智能在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她指出,食品原料和加工环节中存在危害物种类多、检测操作繁琐等难题,亟需智能化手段突破。
图: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副院长 谢云飞
江南大学团队结合深度学习构建了覆盖 316 种跨境危害因子的拉曼光谱数据库,并通过“拉曼静默区”技术实现干扰排除,提升了检测准确性。此外,他们还开发了仿生 SERS 基底、石墨烯复合物等材料,配合便携式快检装备,形成了 30 余项应用方案。
谢云飞强调,AI 不仅能在安全检测中发挥作用,也正在进入食品保鲜与品质分级等环节。例如,基于比色传感阵列的肉类新鲜度监测系统,能让检测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预测”。这一系列实践表明,智能化已成为食品乃至整个快消品行业提升质量与效率的关键路径。
低迁移、低气味、可持续——盛威科食品包装油墨光油全维度创新方案
折叠纸盒与套标,越来越被“低迁移+低气味+可回收”三件套拿捏。合规清单从工厂门口前移到配方环节,油墨与光油成为决定货架体验与复购的关键变量。趋势很清晰:LED-UV、纯水性体系提速上机,品牌侧按“低迁移”与去塑化指标锁定供应商,印后再加阻隔与脱墨能力,闭环回收。盛威科〈上海〉油墨有限公司 技术销售经理孙中民以《低迁移、低气味、可持续——盛威科食品包装油墨光油全维度创新方案》为题,给出可落地路径。
图:盛威科(上海)油墨有限公司 技术销售经理 孙中民
一是气味与兼容性,770 LO 系列聚焦低气味外包装场景,逆向效果光油兼容贴标、喷码、烫金;二是结构风险治理,柔韧底涂+柔韧油墨组合缓解白卡爆裂,“防雾”配方应对高湿仓储;三是安全合规,淘汰 TPO、BP、EDB 等高关注光引发剂,提供低迁移胶印/柔版体系,按 EuPIA 与瑞士法令、品牌指南执行;四是可持续,APR 认可的收缩标脱墨方案,UV 可分离油墨获 INGEDE“Good”,EPRC 脱墨评分最高 100/100;UniNATURE 水性体系生物基碳含量最高 50%。
「包」见未来
母婴及功能营养领域对安全、环保与文化价值的要求正日益严苛,包装已经是品牌竞争的深层战略。飞鹤奶粉正是借由全产业链优势,把包装研发视为科研与品牌并重的核心环节。飞鹤包装开发高级经理黄中在《「包」见未来》的演讲中提出,实用性、便利性、环保性和安全性是他们的“四大基本原则”。
图:中国飞鹤有限公司 包装开发高级经理 黄中
从需求洞察到概念生成,再到打样测试与上市迭代,飞鹤构建了一整套系统化的开发全景图。例如在婴幼儿粉包装上,除了持续优化确保包装的气密性与耐高温,还必须兼顾开合便利,以力求减轻年轻父母的使用负担;在儿童零食奶酪等新品类中,包装又要承担陈列传播与趣味交互的双重功能。这种策略背后,既有商业定位的考量,也有质量安全的底线支撑。
飞鹤研究院围绕原料与包装展开专项攻关,联合国内外顶尖科研力量,推动从材料到标准的全链条创新。同时,企业在绿色发展上持续加码:三年间节能近 5853 万千瓦时、减排超 14 万吨二氧化碳,并将“黑土地”保护纳入乡村振兴实践,把产业链与生态议题结合在一起。
营养保健食品包装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在功能性食品和营养保健品市场持续扩容的背景下,包装关乎信任和体验。消费者对“好看、好用、环保”的诉求同步增强。如何在保证品质安全的同时,赋予包装更多情感价值与可持续意义,成为品牌的必答题。康宝莱中国及亚太区高级包装经理曹海燕在《营养保健食品包装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演讲中梳理了营养保健食品包装的发展脉络:从 20 世纪单一的保护功能,到 21 世纪初的分人群设计与环保萌芽,再到当下的互动体验与智能化趋势,包装始终在与消费需求共振。
图:康宝莱(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亚太区高级包装经理 曹海燕
她特别展示了两类实践案例:一是针对儿童的DHA藻油软糖,包装融入恐龙IP与盲盒玩法,兼具互动和复用,强化了亲子消费的情感链接;二是面向年轻群体的蛋白营养奶昔,通过高饱和撞色和手写体谐音梗文案,传递轻松亲和的品牌温度。
在可持续层面,康宝莱提出多维度减塑方案:以多瓶改大袋方式实现约 88%的塑料用量下降,采用单一材质 MDOPE/PE 软包装提升可回收性,引入 PLA+PBAT 空气枕等可降解材料,并在纸包装中推行 FSC 认证的轻量化纸板。这些举措不仅符合“双碳”目标,也在产业链端推动了原料、印刷、物流的全环节协同。曹海燕指出,未来包装创新将更强调循环经济与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而让“安全、愉悦、绿色”成为营养保健品的行业共识。
可持续的乳香——百年乳企包装进化之路
在乳制品行业,包装的变化往往比配方更能直接触动消费者。近年来,随着绿色低碳成为行业关键词,乳品龙头企业纷纷将“可持续”写进包装战略。光明乳业研究院包装部项目经理曹荣伟在《可持续的乳香——百年乳企包装进化之路》演讲中分享了光明乳业的探索路径,从回收体系到材料创新,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循环链条。
图:光明乳业研究院包装部 项目经理 曹荣伟
早在 2019 年,光明便在全国首创“奶盒回收日”,固定日期回收牛奶纸盒和塑料瓶,经过专业处理再利用。这一举措不仅响应了垃圾分类政策,也推动了消费者习惯的养成。与此同步,光明随心订大量使用玻璃瓶包装,提高了循环使用比例。在源头减量上,光明通过瓶体轻量化设计,实现每年减少数百吨塑料粒子的使用。更进一步,他们将“可回收”理念贯彻到底:单一材质瓶身与瓶盖让拆解环节更简单,超过 95%的 PET 瓶体保持纯净,无额外添加,直接进入 PCR(再生塑料)循环。
在材料替代方面,光明还引入以甘蔗为原料的生物基 HDPE 瓶盖,与化石基塑料相比,可减少约 28%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一系列动作为乳品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全流程循环方案。
持续推进包装可持续研究及应用
从“控成本”到“控排放”,企业正把包装当作供应链减碳的操作位。健合集团包装开发专业经理崔倩倩在演讲《持续推进包装可持续研究及应用》介绍,健合 2024 年累计使用包装材料 12765 吨,通过轻量化与结构优化,实现同比下降 5.7%,相当于减少 725 吨物料投入。
图:健合集团 包装开发专业经理 崔倩倩
趋势层面,健合以 5R(Reduce、Renew、Recycle、Regenerate、Reuse)原则嵌入研发—采购—量产闭环:一是减量化直击“吨位”。 澳新市场的 Swisse 通过瓶体顶部空间优化,单瓶塑料用量下降 26%,在不改配方的前提下立竿见影降耗。二是去冗余与替代并行。 Zesty Paws 取消罐体塑封膜,减少年化塑料废弃物;国内则聚焦纸箱结构优化、减少覆膜与辅材,提升装箱率与运输效率。三是材料路径更友好。 推进单一材质自立袋、无溶剂复合、标签“哑油代替哑膜”等方案,兼顾阻隔与易回收属性,降低 VOC 与能耗风险。四是循环场景前置。 提升纸基包装再生纤维占比,并以“自然健康不躺瓶”等活动推动消费者端回收教育,把回收从“倡议”变为“行动”。
崔倩倩强调,食品与营养品的包装创新首先服从食品安全红线与合规边界,在此基础上再谈设计与体验。健合给到行业的经验很明确,用数据化的减量成果、可验证的材料工艺与可复制的方法论,把可持续做成可经营的竞争力。
Part 4
结语
“2025第六届快消品包装创新论坛”从宏观数据到落地案例,从视觉美学到材料革新,勾勒出快消品包装转型的多维景观。
一个清晰的信号是:包装早已成为链接产业链、消费者与政策端的战略核心。无论是食品还是个护,安全、低碳、可回收、情绪价值,正在被整合为同一套开发逻辑。
对品牌和供应链来说,未来竞争的关键不只是推出一款“新材质”或“新造型”,而是能否把安全合规、低碳循环与消费者体验打磨成可复制、可扩展的系统方案。
包装的绿色、智能与体验升级,为产品打开了市场入口;而产品本身的安全性与功效价值,更是赢得长期信任的核心。
正因如此,荣格工业传媒及旗下《happi China 国际个人护理品生产商情》杂志将在下周四(9 月 18 日)把焦点转向内容物与疗效场景——2025 皮肤健康管理及轻医美研讨会将在上海举行。
注射、光电、围术期护理、术后修护等,轻医美正在成为护肤与医疗边界之间的新增长极。
本次大会由荣格工业传媒主办,中国非公医协皮肤专委会指导,已连续举办六届。今年将汇聚颜贝金、联合利华、科医、芙艾医疗、皮肤病医院、珂谧、今识医美、爱茉莉、德之馨等来自日化与医美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轻医美市场的创新思路与趋势机会。
点击或扫描下方图片,即可跳转查看 2025 皮肤健康管理及轻医美研讨会完整议程,报名参与!
来源:
作者:John Xie、Candy 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