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美国芯片管制步步紧逼,中国科技巨头正以资金与创新为矛,向“英伟达依赖症”发起突围。
9月2日,美国对华芯片管制再度升级,撤回台积电对华供应授权,以“设备霸权”逻辑强行割裂全球半导体供应链。这不仅印证了其产业战略已从“市场激励”彻底转向“国家掌控”,也为中国科技企业自主化进程按下加速键。
在这场突围战中,以阿里巴巴为首的国内科技公司正率先吹响号角。
01 阿里破局,从特定应用到通用推理
中国领先的科技公司长期依赖英伟达等美国芯片制造商,但美国的出口限制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迫使它们加速开发国内替代品。
阿里巴巴研发出一款新型芯片,其通用性远超以往产品。此前,阿里开发的云计算芯片多针对特定应用,而当前处于测试阶段的新芯片,旨在服务于更广泛的AI推理任务。
阿里巴巴此前是英伟达的大客户,如今与其他本土芯片设计商共同填补英伟达留下的市场空白。
阿里近日公布,今年第二季度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6%,这主要得益于AI服务需求的激增。首席执行官吴敏芝明确将“AI+云”定位为继电商之后的又一增长引擎。
02 制造瓶颈与替代浪潮,中国芯片的攻坚与机遇
这款新芯片由一家中国大陆企业制造,与阿里早期由台积电代工的处理器形成对比。这意义重大,但也揭示了最大挑战:国内晶圆厂产能供应不足。
这些晶圆厂依赖老旧的外国设备和相对低性能的国产设备,在提升产能方面困难重重。美国对先进芯片制造技术的进口限制,使我国晶圆厂的产能拓展备受掣肘。
即便如此,各企业仍在积极研发英伟达H20芯片的替代品。
今年7月,上海芯片初创企业摩尔线程推出了一款新芯片,其内存容量更大,能提升部分AI任务的算力。另一家上海公司MetaX也推出了一款在内存容量上超越英伟达H20的芯片。
位于北京的寒武纪科技,在本季度实现营收2.47亿美元,得益于其AI芯片思元590的强劲订单。
随着AI在中国各产业的快速普及,AI推理任务的需求急剧增长。这类任务通常并不需要最顶级的芯片,这为中国芯片企业提供了一个关键的窗口期。
03 蚂蚁集团入场,战略投资构建生态圈
就在阿里巴巴展示其硬件实力的同时,蚂蚁集团也以战略投资的方式,在芯片领域加快了布局节奏。
近期,蚂蚁集团旗下公司密集入股多家芯片相关企业。8月26日,其入股昕原半导体,该公司业务涵盖AI存算一体IP及大模型加速方案。
三日后,蚂蚁又投资了致力于端侧AI芯片研发的上海烨知芯科技。9月2日,蚂蚁增加了对云合智网的投资,这家公司主攻智能网络芯片及软件服务产品。
这并非蚂蚁首次涉足芯片领域。2023年,蚂蚁确定“AI First”为核心战略,开始持续布局自研大模型及前沿探索。
蚂蚁投资部相关负责人曾表示,评估前沿科技项目时,最关注的是技术的前瞻性和稀缺性。对AI算力及芯片的关注,正是其利用投资禀赋支撑战略未来的关键举措。
当然,这种对未来的大手笔投入也影响了短期利润。阿里巴巴最新财报显示,其来自蚂蚁集团的投资收益同比减少60.5%,主要原因正是对“新增长举措和科技的投入”。
04 生态挑战与未来希望,自主之路道阻且长
中国AI芯片的发展之路并非一片坦途。许多工程师仍青睐英伟达成熟的生态系统和完善工具,本地选项在兼容性和易用性方面往往存在不足。
阿里新芯片的一项优势是能与英伟达平台协同工作,为开发者提供了更平滑的过渡体验。甚至公有云提供商在批量采购华为等国内芯片时也持谨慎态度,这凸显了国内芯片采用面临的更广泛挑战。
尽管如此,未来依然充满希望。人工智能初创公司DeepSeek暗示,其软件创新与中国制造硬件的结合有望提升国内培训能力。
“一个完全‘中国制造’的人工智能堆栈可能会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早出现。”人工智能投资公司Interconnected Capital负责人Kevin Xu指出,这不仅为满足国内需求,也为了向海外市场扩张。
美国的封锁铸就了中国AI芯片的淬火之战,一场从设计、制造到生态应用的全面突围,已然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