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荣格工业-圣德科

暴涨的欧洲储能市场,中国企业的机会来了?

来源:高工储能 发布时间:2025-08-28 48
可再生能源储能 产业动态
2025 年上半年,中国储能企业的海外订单迎来 “丰收” 时刻 。 行业数据显示,当期新签海外订单 199 个,规模突破 160GWh,同比增长高达 220.3%,仅半年时间就超过了 2024 年全年总量。

“欧洲今年储能出海太猛了。” 这是多位储能厂商最直观的感受。

2025 年上半年,中国储能企业的海外订单迎来 “丰收” 时刻 。 行业数据显示,当期新签海外订单 199 个,规模突破 160GWh,同比增长高达 220.3%,仅半年时间就超过了 2024 年全年总量。

其中,欧洲市场的 “涨势” 最为凶猛。2025 年,欧洲公用事业规模储能持续引领增长,预计将实现近乎翻倍的扩张。在这片蓬勃发展的市场中,中国储能企业正在迅速崛起:同期新签订单快速上升,新开拓市场更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

这一切的背后,是欧洲电价上涨、新能源发电占比提升,以及各国储能支持政策的密集出台。在多重需求的推动下,欧洲储能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吸引着众多中国储能企业加速 “出海”。

中国企业不仅带来了成熟的技术和产品,更凭借成本优势站稳脚跟。但随着市场逐渐饱和,新的挑战也已浮现。欧洲储能市场,正在发生什么?

 

01欧洲储能市场暴涨

 

“2025 年,欧洲储能市场持续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行业人士的这一判断,在新增规模上得到最直观的体现。

2025 年,欧洲公用事业规模储能持续引领增长,预计将实现近乎翻倍的扩张。其中,大型储能市场的增长尤为突出,2025 年上半年欧洲新增投运的电力系统储能项目中,公用事业储能已经占据绝对主流。

在欧洲,英国、意大利、德国是储能装机规模最大的三个国家,也是中国储能企业出海的重点市场。

2025 年上半年,英国新增并网电池储能系统容量达 1.9GWh,同比增长 78%。年初时,英国投运的电池储能系统装机规模约为 5,922MW/8,175MWh;最新一轮项目审批后,已获准的储能项目规模总计达 6.324GW/13.183GWh。

这一增长与英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密不可分:2023 年《能源安全法案》提出 16 亿英镑储能专项基金,重点支持长时储能(LDES)技术研发;2024 年 12 月,新上任的工党政府发布《清洁电力 2030 行动计划》,设定了到 2030 年英国清洁电力生产量至少与消费量相当的目标。“英国储能市场的增长速度超出预期。” 多位行业人士分析,一方面项目审批加速、建设周期缩短,另一方面商业模式日趋成熟、项目收益率提升,双重因素吸引了更多投资者入场。

意大利市场的增长也很惊人:2024 年新增储能装机超过 6GWh,同比暴增 58%;其中大型储能新增达 3.4GWh,刷新欧洲纪录,实现整体新增装机同比增长 15 倍的飞跃。至此,意大利储能累计规模约 12.9GWh。

这得益于该国密集的政策支持:2023 年欧盟批准 177 亿欧元储能计划,用于建设超 9GW/71GWh 储能设施;2024 年《国家能源与气候计划》提出 2030 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 65%、储能装机 20GW。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储能需求持续增加,加之政府补贴力度大、项目收益率高,意大利市场吸引了众多企业布局。

德国市场同样表现亮眼:截至 2025 年上半年末,德国能源设施官方登记册显示,全国在网运行的电池储能系统接近两百万套;7 月后,这一数字已突破两百万大关,系统总装机功率达 14.535GW,可用储能容量接近 22.1GWh。

其增长动力来自能源转型政策:德国计划 2030 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 80%,2045 年实现碳中和。为实现目标,德国联邦政府长期推进 “能源转型” 战略,核心包括逐步淘汰核电与化石能源、推动能源结构可再生化、建立分布式能源系统,一系列与光伏储能相关的联邦政策持续释放红利,推动市场增速不断加快。

此外,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等新兴市场正在崛起。

芬兰通过创新税收政策推动储能发展。企业安装光伏、储能自发自用可获得项目价值 20% 的税收减免(上限 1.5 亿欧元)。这一改革使芬兰储能市场快速成长,2024 年预计有 113MW 电池储能项目投运,未来五年已公布的工业级项目达 359MW。

罗马尼亚通过免除储能电力回输电网的各项费用(包括输配电费、系统服务费及绿证费用),显著降低 20%-30% 的运营成本。该国还推出多轮补贴计划:PNRR 首轮发放 8000 万欧元支持 1300MWh 项目(补贴 5-6.5 万欧元 / MWh);现代化基金将投入 1.5 亿欧元支持风光配储(预计新增 3GW),另 1.5 亿欧元支持独立储能。在政策激励下,罗马尼亚计划到 2026 年底新增 5GW 电池储能装机。

保加利亚虽长期依赖煤炭和核能(2023 年电力结构中核能占 40.5%、煤炭 29%),但随着欧盟减排要求趋严,正加速淘汰煤电,并依托丰富日照资源发展太阳能,储能需求随之增长。目前该国储能产业仍处起步阶段,除少量电池储能外,仅有一座 1.2GWh 的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电网平衡主要依赖核电或火电。相关预测,2025 年,随着 RESTORE 计划启动,保加利亚预计储能装机将达 8-10GWh。

波兰同样动作频繁:2025 年初,国家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基金启动针对电网支持的电力储能资本支出支持计划(由环境部监督),旨在通过支持建设至少 2MW/4MWh 的储能项目,提高国家电网稳定性和能源安全。电力生产商 PGE 计划未来十年投资约 180 亿波兰兹罗提(43 亿欧元)开发储能项目,部署 10GWh 新容量,使其总规模达 17GWh。

在这些国家的带动下,欧洲储能市场正加速扩张。

 

02 中国企业蜂拥入欧

 

欧洲储能市场的爆发,为中国储能企业带来了巨大机遇。“欧洲市场需求旺盛、成熟度高,对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要求严格。而中国企业在技术和成本上的优势,恰好能满足这些需求。” 行业人士表示。

阳光电源在欧洲市场成绩斐然:2025 年与保加利亚及其他欧洲合作伙伴 Sunotec 签署协议,将在保加利亚共部署 3.6GWh 储能系统,用于光储一体化及独立储能项目。7 月底首次进入保加利亚市场,8 月初便再次签约在当地三个最大光伏电站部署 1GWh 电池储能系统。这也展示了阳光电源在欧洲市场的开拓力。

此外,今年6 月 ,阳光电源与意大利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 PM Service S.p.A. 建立战略分销合作伙伴关系,对方将购买 100 台专为工商业储能设计的 ESS PowerStack 储能系统,于 2025 年全年交付。不久前,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公司 Galp 宣布采用阳光电源储能设备,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建设电池储能项目,目前已启动五个项目(总容量 74MW/147MWh),采用PowerTitan 2.0 解决方案。3月,阳光电源宣布与 Renewable Power Capital (RPC) 合作,为位于芬兰西南部 Uusikaupunki的Kalanti 50MW/100MWh BESS 项目提供 PowerTitan 2.0 液冷储能系统。

比亚迪也在欧洲市场斩获颇丰:3 月 3 日,Greenvolt 集团与比亚迪储能签署协议,在波兰的 Turosn Koscielna 和 Nowa Wies Elcka 两个区域部署 400MW/1.6GWh 储能系统(每个项目 200MW/800MWh)。这两个项目已获得容量市场合同,将于 2025 年第四季度开始交付,计划 2026 年第一季度完工。

远景能源、天合储能、阿特斯储能等也是欧洲市场的“常客”。上半年,远景能源与欧洲可再生能源生产商 Kallista Energy 签署 EPC 协议,部署 120MW/240MWh 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预计 2025 年 6 月开工。远景能源还承诺签订 14 年长期服务协议,项目采用 AESC 提供的磷酸铁锂电池。6 月,远景储能与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企业 Field 达成合作,为苏格兰的 Holmston 和 Drum Farm 项目提供 50MW/100MWh 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每座),并配备 15 年长期服务协议。

天合光能旗下天合储能与工程总承包商 Stiemo 签订合作协议,计划在立陶宛的安尼尔斯基艾、斯库奥达斯和约纳瓦部署三个 30MW/60MWh 项目(总规模 90MW/180MWh),并计划未来 2-3 年内实现数 GWh 部署。首批三个项目将于 2025 年 12 月开始交付,预计 2026 年年中投入商业运营。

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阿特斯,688472.SH)今年1月8日宣布,旗下储能子公司e-STORAGE阿特斯储能与哥本哈根基础设施(CIP)合作伙伴公司签订了合同,将为CIP在苏格兰的科本2和德维拉两大项目提供2GWh直流侧储能系统,每个项目储能调度能力为2小时,预计2027年开始建设。

新兴储能企业也在欧洲市场崭露头角:楚能新能源与英国 Immersa 签下 2.5GWh 大额订单,围绕自主研发的 5MWh 电池预制舱 CORNEX M5 展开合作,成为上半年欧洲市场较大的单体项目;蜂巢能源累计签约超 2GWh,与东欧分销商达成 450MWh 大储项目合作,联合德国开发商与资本启动首批 42MW 项目,目标 2030 年累计开发超 700MWh;采日能源宣布在欧洲市场实现重大突破,成功斩获保加利亚430+MWh储能采购项目。

尽管,欧洲单个储能订单虽不及中东规模,但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且1GWh 以上的订单超11 个,欧洲是众多企业眼里快速增长区域性市场。

 

03 欧洲市场挣钱没那么容易

 

尽管中国储能企业在欧洲市场斩获大量订单,但 “挣钱不易” 已成为行业共识。这个看似蓝海的市场,暗藏着多重隐性成本与风险,不少企业面临 “订单越多,风险越大” 的困境。

在市场开拓方面,中国企业积极参加欧洲储能展会、研讨会,加强与客户沟通;在欧洲设立子公司、办事处,强化本地化运营,提升服务水平。客户服务上,提供售前咨询、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售后维护等全方位服务,建立完善售后体系,响应客户需求。

但欧洲各国的政策法规如同一张复杂的网络,每一项合规要求都意味着额外投入。德国的《电池法》要求企业建立完整的回收体系;更棘手的是政策的波动性,可能导致企业前期投入面临合规风险。

此外,欧洲本土企业正在加速反扑:德国 Fimer 推出的储能逆变器,凭借与西门子电网系统的兼容性优势,在德国市场的份额持续攀升,直接挤压了中国企业的市场空间;此外,特斯拉计划建设第三座超级工厂,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

供应链的 “最后一公里” 成本也是欧洲项目的“拦路虎”,比如从鹿特丹港将储能设备运到慕尼黑的项目现场,每 GWh 的陆运成本高达 80 万欧元,是国内同类运输成本的数倍;德国要求储能项目必须配备当地持证电工安装,人工费用达每小时 85 欧元,比国内施工队高 。

此外,欧洲客户的 “隐性要求” 往往超出合同条款。有案例称,某中国企业为英国某小镇项目提供的储能系统,因外观颜色与当地建筑风格不符,被迫全部重新喷漆,额外支出 上百万欧元。

品牌认知的差异更难逾越。尽管技术参数占优,但在德国某政府项目招标中,中国企业报价比本土企业低 但仍未中标,评审报告显示 “缺乏长期本土运营记录” 是主要原因。

“他们宁愿花更高的价格买‘熟悉的贵’,也不愿冒险尝试‘陌生的好’。” 某企业市场部总监坦言,这种信任壁垒需要至少 5-8 年才能打破。

企业人士张远(化名)回忆起 2023 年初次踏上欧洲市场时也同样认为,面临的是竞争激烈且规则复杂的环境。欧洲储能市场虽潜力巨大,但对产品认证、技术标准和本地化服务的要求极高。

尤其当时,欧洲市场主导权掌握在少数欧美企业手中,他们凭借长期积累的品牌优势和客户资源,占据了大部分高端市场份额;同时,欧盟严格的环保法规和电池安全标准,也给中国企业的产品准入设置了重重关卡。

“最初的几个月,我们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与认证机构的沟通和产品测试上,每一项认证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 张远坦言。

 

04中欧储能合作新征程

 

然而,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随着欧洲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对储能技术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特别是在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这为储能市场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张远认为:“欧洲市场的政策导向非常明确,对储能的需求从单纯的电力调节向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网和分布式能源发展转变,这正是我们的技术优势所在。”

 

在欧洲储能市场的机遇与挑战交织中,中欧储能合作正迈向新的征程。这种合作并非单向的产品输出,而是技术、资本、标准等多维度的深度融合,既顺应了全球能源转型的大势,也为双方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路径。

中欧在储能技术领域各有所长,合作空间广阔:中国企业在电池能量密度、系统集成效率等方面具有优势,而欧洲企业在智能调度算法、虚拟电厂技术等领域积累深厚。

《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指出,中欧绿色伙伴关系是中欧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是中欧合作鲜明底色,双方在绿色转型领域有坚实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合作空间;应加快全球可再生能源部署,促进优质绿色技术和产品的流动,使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都能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

“总体来看,中国储能企业在欧洲的竞争力越来越强。”行业人士陈舒悦(化名)表示,随着技术和成本优势凸显,市场开拓与服务能力提升,中国企业的欧洲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高。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