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在全球塑料污染治理与"双碳"目标的双重驱动下,塑料废弃物的高效回收利用已从环保需求升级为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废塑料化学循环综合性研究报告》测算,若中国4300万吨年焚烧或填埋废塑料中的50%实现化学循环,相当于开发6000万吨油田;2035年废塑料化学循环利用率达30%时,可节约石油1.08亿吨,相当于两座大庆油田的年产量。赢创化学作为特种化学品领域的领先企业,通过在PET、热解油提纯、聚氨酯、聚烯烃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构建了覆盖多品类塑料的化学回收体系,为这一"城市矿山"的开发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PET醇解:高污染废料的"分子重生"
赢创在PET化学回收领域的核心技术聚焦于甲醇解工艺,通过甲醇与PET在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将高污染PET废弃物转化为二甲酸二甲酯(DMT)和乙二醇(EG)。该工艺的关键在于催化剂的选择——赢创采用甲醇钠作为核心催化剂,依托其德国吕德尔斯多夫工厂成熟的生产能力,实现了催化剂的稳定供应。甲醇钠在反应中可高效断裂PET分子链,即使面对沾染油污、混合杂质的复杂废料,仍能保持95%以上的转化率,产物纯度达99.9%,满足再生PET的原料要求。
与机械回收相比,该技术的优势体现在对废料的适应性上。机械回收需对PET瓶进行严格分拣、清洗,无法处理涂层复合瓶或严重污染的制品;而甲醇解工艺可直接处理此类废料,拓展了PET回收的原料范围。目前,该技术已完成中试规模验证,正在推进工业化放大,计划与欧洲PET制品企业合作建设年处理量5万吨的示范工厂,预计单位处理成本较现有化学回收技术降低15%-20%。
热解油提纯:从"废渣"到"原油"的品质跃迁
热解技术将混合废塑料转化为类石脑油的过程中,面临两大核心难题:产物粘度控制与污染物去除。赢创通过材料创新与工艺优化,构建了全链条解决方案。在粘度控制方面,其VISCOPLEX®流动保障剂可降低热解油粘度达40%,减少管道堵塞风险,同时降低温控能耗30%以上,使类石脑油在常温下保持良好流动性。
在污染物去除领域,2025年推出的Purocel™系列产品形成了技术闭环。Purocel™505吸附剂的有机氯去除能力达传统产品的3倍,可将热解油中氯含量降至5ppm以下;H100-H400系列加氢处理催化剂通过主催化床设计,同步去除金属杂质、烯烃与芳烃,再生次数达10次以上,显著降低催化剂更换成本。配套的"Rocket"撬装式精炼单元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定制吸附剂与流体动力学优化,预处理效率提升50%,已在ARCUS等企业的热解工厂实现工业化应用,处理规模达10万吨/年。
该技术组合使热解油品质达到化石石脑油标准,可直接作为蒸汽裂解原料生产新塑料。数据显示,经赢创技术处理的热解油,用于聚乙烯生产时,产品性能与原生料差异率小于2%,为"塑料-塑料"的闭环循环提供了可能。
聚氨酯水解:床垫废料的"多元醇再生"路径
针对欧洲每年4000万张废弃床垫的回收难题,赢创开发了聚氨酯水解工艺,通过在180℃、5MPa的水热条件下,将软质聚氨酯泡沫分解为多元醇单体,回收率达90%。该技术与Vita集团合作,在德国哈瑙建成年处理量1万吨的试点工厂,再生多元醇的羟值、粘度等指标与原生料偏差小于5%,已用于"Vita Advanced"床垫生产,再生料使用比例达30%,远超行业平均10%的水平。
工艺创新点在于反应体系的调控。通过添加特制的碱性催化剂,赢创实现了聚氨酯酰胺键的选择性断裂,避免了多元醇的过度降解。与传统醇解工艺相比,水解法无需使用有机溶剂,减少了挥发物排放,且产物中游离胺含量低于0.1%,提升了下游应用安全性。目前,该技术正在拓展至硬质聚氨酯领域,计划2026年建设处理保温材料废料的示范线,进一步扩大应用场景。
从技术到市场的价值转化
赢创将塑料化学回收技术的商业化分为三个阶段:2025年前完成各技术路线的工业化验证,2030年实现年处理废塑料100万吨,2035年形成覆盖主要塑料品类的回收体系。在经济效益方面,其技术方案可使化学回收塑料的成本较原生塑料低5%-8%(考虑碳减排收益后),预计到2030年,相关业务将为集团带来3.5亿欧元的年销售额。
从行业影响看,这些技术创新正在重塑塑料循环经济的格局。在PET领域,甲醇解工艺使回收原料占比提升至30%成为可能;热解油提纯技术推动混合废塑料的价值从填埋处置费(约-50欧元/吨)转变为正收益(约300欧元/吨);聚氨酯水解则为床垫等大件制品提供了闭环回收方案。据测算,若全球50%的废塑料采用赢创技术进行化学回收,每年可减少原油消耗1.2亿吨,降低碳排放2.3亿吨,相当于关闭50座百万千瓦级燃煤电厂。
赢创的技术布局揭示了塑料化学回收的核心逻辑:通过材料科学突破污染物处理瓶颈,借助工艺创新降低成本,最终实现"垃圾即资源"的产业重构。在这一过程中,化学回收不仅是环保手段,更成为石油替代的战略路径,其规模化应用将深刻改变全球能源与材料行业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