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荣格工业-圣德科

汽车材料大升级!生物复合减重减碳,化工新材破解涂装老难题

来源:高分子不简单 发布时间:2025-08-21 69
塑料橡胶原料及混合物 产业动态原料与添加剂
汽车材料正经历从“石油依赖”向“可再生循环”的结构性转变。

在全球汽车产业向绿色化、轻量化、可持续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生物复合材料与化工新材料正从材料端突破传统产业瓶颈,重构汽车制造与后市场服务的价值体系。前者通过创新应用可再生生物质与回收材料,为汽车轻量化、低碳化提供核心解决方案;后者则聚焦涂装、防护等后市场领域,以技术突破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质量痛点与合规难题,二者共同推动汽车全产业链向高效、环保、高附加值方向升级。


生物复合材料:汽车低碳轻量化转型的核心引擎
生物复合材料凭借可再生原料与优异的减重性能,已成为汽车产业降低碳足迹、提升能效的关键材料。其通过将生物基填料与回收塑料或生物聚合物结合,在满足汽车零部件性能需求的同时,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友好性,多家跨国车企与材料企业已推出成熟应用方案并开启规模化落地进程。



ORVIA佛瑞亚集团旗下迈极瑞(MATERI'ACT)研发的NAFILean Vision生物复合材料,是该领域的代表性突破。该材料以消费后废料来源的低碳回收塑料为基底,复合麻、木材、芦苇、葡萄藤及牡蛎壳等可再生生物质,生物基含量高达25%且具备高碳封存潜力。与传统材料相比,其核心优势在于工艺简化与碳足迹降低:可通过一次注塑成型完成汽车外观件生产,无需后续涂装或覆膜工序,经生命周期评估,碳足迹最高可降低75%,且材料可完全回收。


该材料曾在概念车中推出“趋海塑料”版本,含10%可再生牡蛎壳颗粒与20%再生塑料,原料由生态系统合作伙伴Plastic Odyssey收集,已引发汽车制造商广泛关注,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同时,NAFILean系列材料此前已应用于全球超1000万辆汽车,其可视化特性通过多样化生物基填料呈现丰富颜色、纹理与层次感,结合专属着色技术,可满足汽车制造商对色彩、材料与表面处理(CMF)的进阶设计需求,并借助3D数字表面工具与工艺指南,提升设计灵活性与开发效率。


在车企实践层面,头部企业已形成多场景、多品类的生物复合材料应用矩阵。福特汽车在科隆开展的COMPOlive项目,将橄榄树收获后的废弃枝叶转化为生物复合材料,通过40%橄榄树纤维与60%可再生聚丙烯塑料的复合注塑,制成汽车脚踏板与行李厢零部件原型,经测试兼具耐用性与轻量化优势,不仅减少塑料用量与零部件碳足迹,还避免焚烧废料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此外,福特在可持续材料领域布局广泛,竹原纤维、大豆基发泡材料、麦秸秆纤维素、稻壳填充材料及酸奶杯回收材料等,已分别应用于蒙迪欧后备箱侧地毯、座椅头枕填充、车内储物箱、电机外罩与电马后备箱内嵌件,Ford Bronco车型线束夹更采用海洋回收塑料,构建起多元化的生物基与回收材料应用体系。


大众汽车与德国Revoltech合作开发的LOVRTM仿皮革替代品,聚焦汽车内饰表面材料革新。该材料以食品工业种植的工业大麻残留物为原料,采用100%生物单层结构,通过特殊技术将大麻纤维与完全生物基粘合剂复合,具备纯天然、无皮革、无油、纯素的特性,且可完全回收或堆肥,预计2028年应用于汽车项目,为内饰材料循环化提供新路径。起亚推出的EV3环保实验模型“Study Car”,在材料选择上实现规模化突破,69个部件中22种采用回收与天然材料技术,来源涵盖大豆、玉米、棉花、蒲公英等生物基资源,其车顶、后扰流板与后视镜盖由天然纤维-生物聚合物复合材料制成,进一步丰富生物复合材料在汽车外观与结构件的应用场景。


宝马集团则通过资本与技术合作,推动高性能生物复合材料的产业化。其旗下BMW M公司采用瑞士Bcomp的ampliTex™亚麻基材料重新设计汽车座椅,凭借该合作获2024年Altair“点亮奖”,该奖项表彰汽车行业创新性与可持续性发展成果。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碳纤维应用先驱,宝马通过BMW i Ventures投资基金成为Bcomp共同所有者,将亚麻复合材料用于替代碳纤维,此前已在赛车运动中完成长期测试,现准备推进量产车应用。在性能适配方面,亚麻复合材料强度虽低于碳纤维,但足以满足车顶、引擎盖、扰流板、防侧翼与保险杠等部件需求,且宝马与Bcomp合作开发了专属亚麻纤维编织图案,优化材料性能与应用适配性。此外,保时捷911车型仪表板采用荷兰Planq公司的Rezign Vener材料,该材料由废弃丹宁布料与亚麻、大麻、黄麻等生物基纤维,混合可生物降解粘合剂制成,兼顾环保性与耐用性,为内饰高端化与可持续化结合提供范例。


从行业价值来看,生物复合材料对汽车产业的核心贡献集中于轻量化与低碳化。研究数据显示,汽车重量每降低10%,燃油效率可提升6%-8%,对燃油车而言直接降低油耗与碳排放,对电动车则延长续航里程,契合全球节能减排需求。同时,各国政府出台的环保政策为其应用提供支撑,欧洲与美国的排放法规要求车企降低碳排放,推动生物复合材料在汽车领域的渗透率提升。


化工新材料破局:汽车后市场涂装领域的痛点攻坚
汽车后市场涂装领域长期受车衣黄变、涂料合规难、助剂效能低三大痛点制约,导致从业者面临高额售后成本、环保处罚与效率损耗。以交联改性技术、生物基表面活性剂、纳米分散剂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通过分子结构优化与原料创新,从根源上解决上述问题,推动涂装行业从“被动售后”向“主动增值”转型。


在车衣防护领域,传统PU车衣因分子结构缺陷,易受紫外线影响出现黄变、开裂问题。传统PU树脂分子呈“散沙状”排列,无稳定交联结构,经日光照射1年即出现开裂、泛白,导致车衣店面临高频返工与客户流失。以车衣店经营者案例为例,此前每月需处理10单返工订单,复购率下降50%,每单返工需承担新膜成本与工时成本,单店每单平均倒贴300元。而KADLL铠帝交联改性车衣通过技术革新,将PU树脂分子链以交联技术“焊接”成“钢筋网”结构,锁定紫外线作用路径,大幅提升抗老化性能。



经测试,该类车衣5年黄变率低于5%,远优于行业平均20%的水平,可实现“5年不黄”的质量承诺。从市场反馈看,采用该材料的车衣店复购率显著提升,客户愿为质量保障支付30%溢价,部分豪车改装厂月销量从50台增至120台,车衣业务利润成为企业扩张的核心支撑。


涂料合规方面,传统石油基表面活性剂是导致涂料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超标的核心因素,中小企业常因环保检查面临设备停工、罚款等风险,某涂料厂曾因10吨环保不达标产品积压,每吨亏损8000元。生物基表面活性剂的出现彻底改变这一局面,铠帝生物基活性剂以玉米芯为原料,通过生物发酵提取“清洁因子”,具备低泡沫、高润湿性的特性,直接将涂料VOC含量降低50%,不仅满足国内环保新规要求,还达到欧盟认证标准。应用该材料的浙江某涂料厂,外贸订单增长200%,环保合规成为企业获取国际市场准入的“通行证”,此前积压的石油基涂料产品则成为展示新材料优势的“反面案例”,推动客户转向环保型涂料采购。


助剂效能层面,传统分散助剂因分散能力不足,导致颜料在涂料中分布不均,涂层易出现“麻子脸”状瑕疵,返工率高达25%,同时喷枪堵塞频繁,施工队需花费大量时间清理设备。铠帝纳米分散剂通过“粒子导向”技术,为颜料粒子赋予类似“GPS”的定位功能,使其在涂料中自动均匀排列,涂层细腻度提升3倍,汽车面漆可达到镜面效果。该技术不仅将涂层返工率降至低位,还延长喷枪使用寿命3倍,施工队设备清理时间减少50%,单日施工订单量从2单提升至5单,显著提升运营效率与收益。


从技术逻辑看,化工新材料对涂装领域的革新贯穿全产业链。在车衣树脂环节,交联改性技术通过分子结构重构,将传统“散沙状”分子转化为“钢筋网”结构,拉伸强度提升40%,抗紫外线与抗老化能力实现质的飞跃,为车衣提供长期防护保障;生物基表面活性剂环节,以可再生农业废弃物替代石油原料,在降低环境负荷的同时,通过分子设计优化表面活性,兼顾环保性与使用效能;纳米分散助剂环节,借助纳米级技术实现颜料粒子的精准调控,解决传统助剂“分散不均”的核心问题,从材料端提升涂层质量与施工效率。


对行业参与者而言,化工新材料已超越“产品升级”范畴,成为解决经营痛点的“生意解药”。对车衣店,“5年不黄”的质量承诺将原本的售后成本转化为口碑营销资源,通过长期质保建立客户信任,提升复购率与溢价能力;对涂料厂,生物基材料带来的环保合规性不仅规避处罚风险,还成为打开国际市场的“敲门砖”,实现产品附加值与市场规模的双重提升;对施工队,新材料带来的设备损耗降低与效率提升,直接转化为订单量增长与利润增加,形成“材料升级-效率提升-收益增长”的正向循环。


在全球环保政策趋严与市场对高质量服务需求提升的背景下,化工新材料对涂装领域的革新将持续深化。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规模化应用,新材料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推动更多中小企业实现转型,行业将逐步摆脱“高损耗、高风险、低效率”的传统模式,进入“高质量、高环保、高收益”的发展新阶段。


材料协同效应:构建汽车产业绿色发展新生态
生物复合材料与化工新材料并非孤立存在,二者在汽车产业的应用形成协同效应,从整车制造到后市场服务,构建起覆盖“生产-使用-维护”全周期的绿色发展生态,推动产业向可持续化与高效化深度转型。在整车制造环节,生物复合材料聚焦轻量化与低碳化,通过替代传统金属与石油基塑料,降低汽车生产阶段的碳足迹与使用阶段的能耗;在汽车后市场环节,化工新材料聚焦防护与涂装的高质量化,通过提升车衣、涂料等产品的耐用性与环保性,延长汽车使用周期,减少维护过程中的材料浪费与环境排放,二者共同实现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


从技术互补性来看,生物复合材料的轻量化优势为化工新材料的应用提供更大空间。例如,生物复合材料制成的轻量化车身,对表面防护材料(如车衣、涂料)的重量敏感度降低,可采用性能更优的厚涂层或多层防护结构,而无需担心对整车重量的过度影响;反之,化工新材料提升的涂层防护性能,可延长生物复合材料部件的使用寿命,减少因表面磨损或腐蚀导致的部件更换,进一步降低汽车全生命周期的材料消耗与碳排放。以宝马采用的亚麻基复合材料座椅为例,其表面若搭配交联改性车衣或生物基涂料,可同时实现座椅轻量化与表面高耐久性,既降低能耗,又减少座椅维护或更换频率,形成“轻量化+高防护”的双重优势。


在环保维度,二者均以“可持续”为核心导向,共同推动汽车产业碳减排目标的实现。生物复合材料通过可再生原料与回收材料的应用,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同时实现碳封存;化工新材料通过生物基原料与低VOC技术,降低涂装过程的环境污染,二者从不同环节减少产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数据显示,生物复合材料应用可使汽车零部件碳足迹降低30%-75%,化工新材料可使涂装环节VOC排放减少50%以上,叠加效应下,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将实现显著下降,助力全球“双碳”目标达成。


未来,随着技术融合加深,可能出现更多创新方案,如生物复合材料部件表面直接采用生物基涂料涂装,实现“全生物基”的部件生产与防护;或纳米技术应用于生物复合材料改性,提升其机械强度与耐腐蚀性,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同时,材料创新也将推动汽车设计理念变革,例如生物复合材料的可视化特性与化工新材料的涂层效果结合,可实现汽车内外饰的个性化与环保性统一,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定制化选择。

关注微信公众号 - 荣格塑料工业
在这里,发现国内国际塑料新技术、新观点、新资讯!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