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及抗衰需求升级,口服抗衰市场成为健康消费领域的重要增长极。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口服美容市场规模达到245.7亿元,并将以年复合增长率3.8%的速度持续增长。据WISEGUY报告,2024年全球抗衰老产品市场规模达2666亿美元,预计将以8%的复合增速持续扩张;中国市场增长尤为亮眼,Euromonitor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55.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近10%,反映出消费者对延缓衰老及整体健康维护的强烈需求。线上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抗衰产品销售额呈现增长趋势,上半年累计销售额达6.62亿元,一二季度环比增幅为33.54%,反映出市场在新周期内的持续扩容潜力。
图源:功能食品圈&库润数据 《2025口服抗衰消费者趋势洞察报告》
抗衰需求底层逻辑:从“表面护理”到“系统调控”
要理解口服抗衰的研发方向,先得看透衰老的本质。2025年法国索邦大学在《Cell》发表的综述明确指出,衰老不是单一问题,而是由基因组不稳定性、线粒体功能障碍等14大机制共同驱动的系统性退化。这意味着,真正的口服抗衰不能停留在“补充胶原蛋白让皮肤变好” 的表层逻辑,而要深入细胞代谢、DNA 修复等核心环节。
从市场驱动来看,两大因素正在重塑需求:一是人口结构,中国60 岁以上人口占比持续攀升,催生“健康寿命延长”的刚性需求;二是消费意识,30-39岁人群占口服抗衰消费者的59.2%,他们不再满足于 “延缓衰老”,而是追求“逆转年龄相关指标”。这种需求升级,倒逼研发从 “营养补充” 转向 “精准干预”。
市场规模与结构:爆发增长下的 “冰火两重天”
整体规模持续扩张: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口服美容市场规模达到245.7亿元,并将以年复合增长率3.8%的速度持续增长。从销售渠道看,线上电商占比60.4%,短视频平台以53.4%的信息获取率成为消费决策主阵地,这种 “内容种草 - 即时购买”的闭环正在加速产品迭代。
品类分化明显:剂型上,胶囊、片剂、口服液占据70% 以上销售额,而粉剂、软糖等新形态增速更快,2023-2025 年环比增幅达 33.5%;成分上,胶原蛋白类产品仍占主流,但消费者复购数据敲响警钟 ——45.5%的流失用户因 “效果不明显” 放弃,33.3% 吐槽 “口感差”,这正是研发需要突破的痛点。
图源:功能食品圈&库润数据 《2025口服抗衰消费者趋势洞察报告》
品牌格局初现:本土品牌占据认知优势,汤臣倍健(53.8%)、同仁堂(42.2%)等稳居前列,但海外品牌通过 “科学背书 + 跨境电商” 快速渗透。值得注意的是,超八成消费者有明确复购意愿,这意味着只要产品力达标,就能建立长期用户粘性。
消费者洞察:认知错位与需求升级的博弈
研发的核心是 “懂用户”,但当前消费者认知存在三大错位:
成分认知滞后:调研显示,胶原蛋白(78.2%)、维生素 C(74.8%)、维生素E(68%)稳居认知 Top3,而AKK 菌(10.8%)、PQQ(11%)等新兴成分认知率不足15%。更值得关注的是年龄差异:45岁以下群体对麦角硫因的认知率达20% 以上,而 50岁以上人群更信赖枸杞(66.7%)等传统成分,这种分化要求研发必须 “精准匹配”。
图源:功能食品圈&库润数据 《2025口服抗衰消费者趋势洞察报告》
需求内外兼修:56% 的消费者首要关注 “皮肤松弛、皱纹”,但 50.4% 同时在意 “体力下降”,50.2% 关注 “免疫力”。性别差异更明显:女性 22% 聚焦抗皱,男性 18% 侧重免疫力提升。这意味着 “外显抗衰 + 内在健康” 的双轨产品将成为主流。
图源:功能食品圈&库润数据 《2025口服抗衰消费者趋势洞察报告》
决策逻辑迭代:功效(24.8%)、安全性(20.4%)、成分(17.6%)是三大决策因素,远超价格(5.0%)和包装(2.6%)。但 “功效” 的定义正在变化 — 过去看 “是否变白”,现在看 “是否有临床数据支持”,62% 的复购用户会主动查询产品的试验证据,这推动研发从 “概念营销” 转向 “循证开发”。
图源:功能食品圈&库润数据 《2025口服抗衰消费者趋势洞察报告》
研发破局:从 “单一成分” 到 “系统解决方案”
基于市场痛点与科学进展,口服抗衰产品开发已形成三大突围路径:
(1)成分创新:从 “流行款” 到 “循证款”
当前,从电商平台可以看到,口服抗衰类产品中,麦角硫因、PQQ等新兴成分崛起,标志着市场正逐步从传统的胶原蛋白和透明质酸“双巨头”时代,迈向“成分多元化”的新阶段。
PQQ:通过激活 PGC-1α 信号通路促进线粒体新生。数据显示,2024 年天猫国际 PQQ 类口服美容产品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冲入天猫国际口服美容热销榜前十。同时,PQQ与辅酶Q10的组合尤为常见,二者共同参与线粒体能量代谢;PQQ还可与麦角硫因、维生素E等联用,旨在进一步增强抗氧化和抗衰老效果。
麦角硫因:据博研咨询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麦角硫因市场规模达到15.7亿元,其中有6成被用于护肤领域,近3成被用于保健食品领域。麦角硫因为天然氨基酸抗氧化剂,具有显著抗氧化能力,能高效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减缓衰老等。研究表明其通过OCTN1转运体进入线粒体,清除羟基自由基的效率是谷胱甘肽的10-15倍。
NMN:NMN(β- 烟酰胺单核苷酸)是烟酰胺(维生素B3)的衍生物,也是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直接前体。NAD+是细胞能量代谢的核心辅酶,就像细胞的供电站,参与细胞呼吸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帮助将食物中的能量转化为细胞能够使用的能量—ATP(三磷酸腺苷)。NAD+还参与DNA修复、线粒体功能、Sirtuins(长寿蛋白)激活等关键生理过程。 NMN在动物实验中展现出多重潜力,包括提升NAD+水平:口服NMN可通过NAD+补救途径快速提高细胞内NAD+浓度,老年小鼠实验中NAD+水平提升达2.3倍(《Cell Metabolism》, 2025);改善代谢健康:在9月龄大鼠模型中,每日20mg/kg NMN干预使胰岛素敏感性提高14%,运动耐力提升近2倍(《Aging Cell》, 2024);神经保护作用:小鼠试验显示NMN可减少β-淀粉样蛋白沉积,改善认知功能(《Neuron》, 2023)等。
(2)形态与场景:让口服抗衰融入生活场景
消费者最大的痛点不是 “不知道”,而是 “难坚持”。研发需将产品嵌入生活场景。因此,研发的核心方向之一,是将口服抗衰产品深度融入多元生活场景,让产品形态与使用习惯形成自然契合。例如,针对晨间匆忙的都市人群,可开发 “早餐搭档” 式的产品形态 —像能直接混入牛奶、燕麦的粉末状制剂,或是独立包装、撕开即食的果冻型抗衰精华,让服用动作与吃早餐的流程无缝衔接;对于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可设计超小体积、无需特殊储存条件的 “便携装”,每粒独立密封,能轻松塞进钱包或口袋,搭配飞机、高铁上的饮用水即可服用;而针对注重睡前仪式感的人群,则可推出带有舒缓香气的 “晚安剂型”,比如与助眠茶包组合的缓释片,让抗衰步骤成为睡前放松环节的一部分,提升使用愉悦感。通过这种 “场景化适配”,口服抗衰不再是一项需要刻意规划的 “任务”,而会逐渐成为生活节律中如刷牙、吃饭般自然的一环,从而从根本上解决 “难坚持” 的痛点,让抗衰效果在持续使用中真正落地。
剂型创新同样重要:传统片剂、胶囊的单一形态已难以满足年轻群体对便携性、适口性和社交属性的需求。新型剂型通过技术升级提升吸收效率,如某品牌采用脂质体包合技术,将麦角硫因与NAD+封装成纳米颗粒,生物利用率提升3倍以上。口服液、粉剂、软糖等创新剂型产品也不断涌现。
(3)技术赋能:突破生物利用度瓶颈
口服产品的核心难题是 “吃进去≠被吸收”。未来,前沿技术的突破将为解决这一瓶颈提供全新可能。在递送技术领域,新型载体系统的研发正成为核心突破口;合成生物学的介入则从源头优化了成分的 “适配性”。通过基因编辑与微生物发酵技术,科研人员可设计出更易被人体吸收的 “天然模拟型” 活性分子;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让整个研发过程更精准高效。这些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正逐步打破 “吃进去≠被吸收” 的魔咒,让口服抗衰产品从 “有效成分含量高” 真正迈向 “有效被人体利用”,提升消费者体验,也为行业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趋势:精准化、个性化与生态化
口服抗衰的下一个十年,将呈现三大方向:
(1)精准营养:从 “千人一方” 到 “一人一策”
基于代谢组学的个体化方案已成为可能:通过检测血液中22种衰老相关蛋白(西湖大学研究),可确定用户的 “衰老类型”—是线粒体功能障碍主导,还是炎症驱动?进而调整成分比例,如针对 “炎症型衰老” 增加芦丁(抑制促炎因子),针对 “代谢型衰老” 强化 AKG(三羧酸循环中间体)。
(2)人群细分:聚焦高价值需求
35-40 岁职场女性是潜力群体:她们既需荷尔蒙调节(缓解更年期症状),又追求体成分优化(增肌减脂),研发可设计“运动营养+情绪管理”套餐—如 “大豆异黄酮 + GABA” 调节内分泌,搭配“胶原蛋白肽 + 弹性蛋白” 改善皮肤状态等。
(3)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
国家《“十四五” 国民健康规划》《关于发展银发经济的意见》明确支持抗衰产业,地方如广州推动海洋源功能食品研发、三亚打造国际医学港,为产学研提供便利。技术上,多组学整合(基因组 + 代谢组)、微生物群研究(粪菌移植逆转认知衰退)等前沿领域,将为口服抗衰打开新空间。
企业不仅要开发产品,更要通过循证科学、场景创新、技术突破,让消费者从 “盲目跟风” 走向 “理性抗衰”。当产品真正实现“可验证的效果、可坚持的体验、可信任的安全”,口服抗衰才能摆脱 “智商税” 标签,成为支撑健康中国的重要力量。这场突围战,靠的不是营销话术,而是每一双洞察消费者需求的眼睛、每一份扎实的临床数据、每一次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