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最近一年,国内发布了多个反“内卷式”竞争的政策,如2024年7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2024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2025年3月份,《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从2025年开始,中国化工行业的多个领域,也分别进行了关于“反内卷”的相关探讨。如2025年3月13日,草甘膦行业“反内卷”专题会议在京召开,旨在全面探讨并切实解决行业内普遍存在的过度竞争、资源重复投入以及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等“内卷”问题,以推动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025年7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危化品物流分会发布《关于反对“内卷式”竞争促进化工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倡议》。2025年7月3日,工信部召开光伏行业制造业企业座谈会,强调要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问题。2025年7月18日,工信部总工程师谢少锋在7月18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等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即将出台,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推动重点行业着力调结构、优供给、淘汰落后产能。
密集的政策向市场发出了明确信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时代或将加速到来。这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端改革升级为“内卷式”恶性竞争的整治,跟第一轮有哪些不同?对化工企业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一、“反内卷”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何差异性?
2008年的“四万亿”计划刺激了国内各个行业,也推动了化工品市场规模大幅增长,后续引发了供应失衡、价格暴跌,化工品价格连续下跌了54个月。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此次改革主要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在去产能维度,化工主要集中在煤炭、焦炭、水泥、塑料等行业,通过行政限产、取缔非法产能、环保倒逼等手段,强制压减上亿吨级的过剩产能。在一系列措施下,全国化工行业产能利用率创出历史新高。与此同时,这些措施也带来了行业的连锁反应,原材料价格暴涨,下游利润空间受到压缩,市场、政策之间的博弈愈加激烈。
2015年至2018年,供给端或主动出清,或通过环保等要求强制出清中小落后产能,给需求端加杠杆。
2020年至2021年,供给端主动强出清,并且提出了“双碳”目标和“能耗双控”,阶段性强制关停了部分高耗能产能,此外公共卫生事件也拉动了部分化工品需求好转。
而2025年的这次改革突出“反内卷”、“全国统一大市场”、“高质量发展”等信息,反映了改革侧重点的转移和治理思路的升级。1.0时期强调通过行政手段加速落后产能退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而2.0时代“反内卷”意指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以及各主体的不良竞争行为,比之前涉及范围更为广泛。就化工行业而言,不仅涉及化工行业实际生产装置规模,还涉及化工行业之间的竞争秩序、竞争效率等问题。此次将矛头直指“无序低价竞争”,指向各方投入但无增量产出的恶性竞争氛围,目的是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而非仅压缩数量。
另外,此次突出的“统一大市场”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差别,强调的是市场一体化和规则统一,这是制度性供给的优化。此次政策更倾向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改善资源配置,更加注重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配和创新驱动,不仅要出清落后产能,更要培育新质生产力。
二、化工行业未来将以“产能治理”为目标,淘汰低效供给,优化产业结构
中国化工行业面临产能无序扩张,整体开工率不足,资源浪费严重的情况。传统煤化工行业产能目前仍在增长,纯碱、PVC产能继续增加,其他细分领域的产能也各有增长。
面对这样的现状,此次供给侧2.0改革,针对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含量的产能,通过环保标准、能耗双控、安全准入等硬性指标,划定“负面清单”,确定淘汰范围,对不达标企业实施限产、搬迁或退出,实现供给端改革。
另外,建立分领域精准控能机制,对基础化工原材料,如乙烯、丙烯、PX等,实施“产能预警”,根据下游需求增速设定产能天花板,避免集中投资浪潮再次出现。对高端化工品及新材料产品,放宽准入门槛,通过专项债、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新增产能,填补进口缺口。
三、化工企业未来将以“创新驱动”为动力,突破同质化枷锁,向高附加值领域升级
中国化工企业整体研发投入强度低,2023年整体研发投入占比仅有1.2%,国际巨头研发投入占比达到了3%-5%。中国化工行业很多产品的同质化比较严重,在同质化区域竞争时,更多选择采取低价竞争策略,最终两败俱伤。
此次供给侧改革2.0,将会完善创新生态、降低研发风险,建立“中试孵化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小试-中试的设备和技术支持,降低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成本。另外,加强化工领域专利侵权执法,建立“专利池”,避免重复研发和侵权内卷。目前此举措已经在个别园区和企业率先开展,将会通过建立创新生态驱动中国化工品的高端化发展。
另外,还会聚焦“卡脖子”技术和产品,定向突破高端化壁垒。此次改革2.0倡导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针对细分领域攻关,如半导体用电子湿化学品、新能源电池隔膜材料、航空航天用高性能树脂等,通过政府补贴驱动企业实现技术攻关。另外,中小企业可以规避大企业的主要赛道,聚焦细分市场,通过“小批量、多品种、高服务”建立竞争壁垒,从而降低“内卷式”竞争。
四、化工行业未来将以“产业链协同”替代“内卷式”竞争,提升整体效率
此次供给侧改革2.0,多个政策同时提及“产业链协同”机制,由行业协会搭建数字化平台,整合上下游企业的产能、需求、库存数据,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盲目扩产或库存积压。并且,通过针对周期性强的品种签订“保价稳供”协议,通过“错峰生产”、“按需调整开工率”避免价格暴跌。此方式需要政府高层级的通盘考虑,统筹中国化工行业整体供应和需求信息,实现中国大范围的“一体化”。
另外,还需要垂直整合和产业集群模式发展,鼓励具备规模的企业从“单一产品”向“一体化产业链”转型,通过原料自给率提升降低中间成本,尽量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避免因原料价格波动引发的低价竞争。倡导以园区为单位规划产业链的闭环,通过土地、税收优惠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园区,形成“原料-中间品-终端品”的闭环生产,从而提升园区整体的竞争力。
五、化工企业未来将以“绿色转型”为目标,重塑竞争逻辑,淘汰“低成本但高污染”的装置
此次供给侧2.0中,几乎每个政策都提及“绿色转型”为目标,并且“绿色化”已成为了化工企业的硬性指标,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由国家层面建立化工行业环保监测联网系统,对超标企业实施“一刀切”处罚,消除“环保成本洼地”的不公平竞争。并且,通过“绿色认证”区分产品等级,鼓励下游企业优先采购达标产品,使环保投入转化为竞争优势而非成本负担。这一举措,将会明显提升绿色化产品的企业竞争力,为企业规避“反内卷”提供方向。
另外,此次政策还倡导废物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推动园区内企业“废料互用”,如二氧化碳的园区内资源化处置等,通过产业链模式降低股份处理成本,形成“环保-降本”的双赢局面。
六、化工企业未来积极拓展“国际化”市场空间,缓解国内内卷压力
尽管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但中国化工品的“走出去”仍是一个选择,中国化工企业可以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通过技术授权、合资建厂的方式,规避国际贸易壁垒,将国内过剩的高端产能转化为海外市场份额。这不仅将国内过剩产能进行了转移,还有效抢占了国外市场份额,对中国企业的长远期发展有利。
有实力的中国化工企业还可以积极并购海外高端技术企业,拓展获取专利的渠道,快速切入高端市场,减少自主研发的“内卷式竞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版本,倡导“反内卷”和“全国统一大市场”概念,是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提升”的标志性事件,通过淘汰低效产能、创新和协同“绿色瘦身”、开拓国际大市场、园区和企业的一体化协同等方式,规避中国“内卷式”竞争,构建未来长远期的发展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