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在经历了疫情、通胀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冲击之后,2025年全球消费者对包装的认知、偏好和支付意愿发生了哪些变化?《2025麦肯锡可持续包装报告》揭示了一个不断演化、又暗含机遇的消费图景。对于塑料循环和再生资源行业而言,这份报告不仅是一份趋势指南,更是一份战略行动手册。
消费者怎么看可持续包装?
麦肯锡在2025年第一季度展开了对全球1.1万多名消费者的调研,覆盖66%全球GDP和50%人口,其核心洞见如下:
1.1 价格与质量仍是首位考量,环保排位下滑
尽管公众对环保话题的关注从未减弱,但消费者在实际购买中,优先考虑的是价格和产品质量。通胀带来的压力使得价格敏感性进一步增强,环境影响在购买决策中的优先级普遍下降。
1.2 食品安全与保质期仍是包装关注焦点
在包装相关属性中,消费者始终将食品安全和保质期放在首位。环境因素虽被广泛认可为重要,但在实际购买动因中的权重已被性价比等现实问题超越。
1.3 回收性被视为可持续的核心
全球消费者普遍认为“可回收性”是判断包装是否可持续的首要标准。其次是“由回收材料制成”和“可重复使用”这类与循环利用相关的特性。
1.4 对材料的可持续认知因地制宜
没有一种材料在所有国家都被认为是最可持续的。玻璃和纸张整体评价较高,而PET瓶的评价与当地的回收体系成熟度高度相关:在德国、日本、瑞典等回收率高的国家,PET瓶被认为是可持续的代表材料。
1.5 多数消费者愿为可持续包装支付溢价
虽然环保排名有所下降,但支付意愿依旧存在,尤其在Z世代、千禧一代和高收入群体中更为明显。德国调研显示,愿意支付溢价的消费者中,千禧一代占据主力。
塑料回收行业的启示:市场不仅在“愿意”,更在“精准”
2.1 可持续不再是“一刀切”的概念
不同国家和群体对“可持续”的定义各不相同。这意味着,塑料回收行业不能再以单一概念推广“环保材料”,而应结合当地政策、回收体系和消费者习惯进行定制化沟通。例如,PET在日本能赢得信任,离不开其完善的回收押金制度。
2.2 回收性为核心竞争力打造方向
麦肯锡的研究再次确认,回收性是全球消费者最关心的可持续特性。对于塑料产业链而言,如何提升包装的回收率、清晰标识回收属性、与公共体系对接,是构建信任的首要任务。
2.3 生物基、可堆肥材料接受度低,塑料仍有机会窗口
尽管生物基材料日益被政策鼓励,但多数消费者并不理解这一概念,其优先级在全球11个国家中几乎都垫底。对塑料包装行业而言,这意味着,只要强化循环再利用机制,塑料材料依然有竞争力和可持续路径。
企业行动指南:解答三个关键问题,把握转型主动权
为了应对消费者态度日趋复杂化和地域差异化,报告建议包装相关企业重点思考以下三点:
3.1 如何精准触达可支付群体?
年轻、高收入、环保意识强的消费者群体是首批愿意为可持续包装“买单”的人群。企业需要通过数据细分市场,设定精确的产品策略和市场投放计划。
3.2 如何降低可持续包装的全生命周期成本?
推动成本控制的策略包括:优化原材料采购、提升自动化灌装效率、减少换线成本,以及通过改善包装性能来降低食品浪费。
3.3 如何在价值链中构建协同生态?
塑料循环利用需要上游材料商、中游包装企业和下游品牌商的协同合作。合作创新、资源共享、共建回收体系,是提升整体可持续绩效的关键路径。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前行,在数据中做决策
《2025麦肯锡可持续包装报告》用详实数据为塑料循环行业描绘了消费者思维的真实画像。尽管环保在消费者决策中的权重下降,但这并非趋势逆转,而是选择权衡的反映。在理性消费与责任意识并存的时代,包装企业要以消费者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布局,唯有洞察先机者,才能在绿色转型浪潮中抢占先发优势。
(文章来源:《2025麦肯锡可持续包装报告:倾听全球消费者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