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荣格工业-圣德科

“一个顶仨”时代来临?多功能原料正在推动配方极简主义

来源:荣格个人护理 发布时间:2025-07-28 73
个人护理品原料配料其他 化妆品与个人护理品市场趋势应用及案例产业动态

消费者对成分可读性、功效安全性和环保属性的期待正在重构个护配方体系。化学品供应商不再满足于单一功能原料,正加速通过结构设计与性能整合,打造能跨越防晒、保湿、抗菌、控味等多重场景的“多功能原料”……

 

从全球趋势观察来看,Kline 在 2024 年指出,多功能原料之所以受到配方师青睐,关键在于其可同时提供功效整合、配方优化与法规合规等多重优势。

 

Benchmarking Company 于 2025 年初发布的消费者研究亦显示,67% 的美国女性消费者会主动选购“多功效”美容产品,如含有 SPF 的精华、具有抗老功效的彩妆等,她们在意的不只是“成分少”,更强调“简约不减效”。

 

Spate 同样在其 2025 年预测中指出,身体护理与 面部护理正加速融合,护肤化(skinification)、多功能(multifunction)、简单化(simplification)成为当下热词,功能叠加和场景跨界将定义下一阶段配方设计。

 

Part 1

从“简配”需求走向“多功能”整合

 

配方是个护产品的灵魂,但它越来越“看不见”。在消费者审视成分表的目光下,曾经被视为高科技象征的复杂配方,反而成了“不天然”“不友好”的代名词。一场由成分透明化、标签焦虑和法规监管共同驱动的“配方极简主义”浪潮,正在席卷整个美妆与个护行业。

 

消费者想要“看得懂”的产品。在食品行业广为流行的“短成分表即健康”观念,已自然迁移至护肤、洗护、彩妆领域。尤其在中高端和自然系品牌中,这一倾向尤为明显:越少、越纯粹、越好理解的原料越受青睐。然而,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简单从配方中“减项”往往意味着牺牲功效、质感或稳定性,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少即是多”。

 

这正是多功能原料(multifunctional ingredients)兴起的背景。

 

所谓“多功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性能好”,而是在一个化学单元中整合两种以上功能性位点,在分子层面实现跨属性、跨场景的应用整合。例如,保湿剂+抗菌,防晒剂+粘附剂,香氛释放+表面锚定。通过结构设计、键合方式与响应机制的创新,一种原料可替代原先配方中三种甚至更多物质。

 

这一策略为品牌提供了双重价值——对外,成分表变得“更清爽”,有助于建立天然、绿色、安全的产品形象;对内,配方简化带来的是工艺优化、法规通行、稳定性提升和成本结构重组。

 

过去十年,多功能原料在个人护理与家居护理领域中的渗透率呈持续上升趋势,这不仅是一种市场标签策略的胜利,更是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果。今天的大多数配方专家,更倾向于使用自己能掌握的、“一物多用”的原料,以规避配方中潜在的不确定性。

 

不仅如此,法规的复杂性也加速了“隐性功能”策略的普及。

 

以美国市场为例,若一款原料被明确声明为“防晒活性成分”(UV filter),则需按 OTC 药品路径接受 FDA 审批,但若其身份仅为“成膜剂”,而“顺带”提升 SPF,则无须进入监管通道。同样逻辑适用于防腐剂、抗菌剂与某些生理活性物的应用场景。于是,拥有“副功能”的成分,成为配方师与法规团队眼中真正的“宝藏原料”。

 

多功能原料的另一层推动力,则来自于配方链条的解构。

 

当越来越多传统第三方实验室转型为品牌孵化器或合同制造商,独立配方知识的积累正在碎片化。这种局面下,拥有配方技术支持能力的原料商,其“可配性”和“可理解性”本身,就构成了产品的核心卖点。

 

不再需要三种原料来完成三件事,而是用一种原料,完成三种协同功能,这是许多研发人员眼中“多功能”概念的真正意义——降低开发门槛、提升工程效率、同时顺应市场叙事的一种系统化解法。

 

 

Part 2

多功能原料的“化学工程”时刻

 

真正的多功能成分革命发生在分子设计层面。这不是简单地将几种功能「打包」在一起,而是通过精确的化学工程,让单个分子在不同条件下展现不同性能。

 

以防晒技术为例,初创公司 Skinosive 开发了一种革命性方法——使用化学连接器将紫外线过滤器与生物粘附剂共价连接,创造出能够粘附在皮肤角质层的防晒活性成分。这种多功能方法解决了防晒产品的三大痛点:UV 防护效果持续时间更长,即使在水中也能保持;防晒成分能够停留在皮肤表面指定位置;不会渗透到用户血液中。

 

其最后一个特性尤其重要。当前美国监管机构对防晒成分的一个关键评估参数就是化学物质进入血液的含量。Skinosive 的技术路径为获得监管批准提供了有力支撑。

 

帝斯曼-芬美意(dsm-Firmenich)的 Haloscent 系列则展示了另一种创新思路,这些香料分子刚从产品瓶中释放时几乎没有气味,但每个连接器都被设计为对特定刺激做出反应:氧气、光照、热量、pH 值变化,或人体天然存在的酶作用。分子释放香料的时间可长达 12 小时,远超传统调香能够实现的持续时间。第一代 Haloscent 产品结合了锚定基团和单一香料分子,而新版本能够分解为两种互补香味。研究人员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包含三种或更多香料基团的分子案例。

 

多功能成分的另一个重要驱动力更加微妙——它们可以添加产品制造商不想强调甚至不想承认的功能,这种策略在防腐和防晒两个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防腐是最常见的「隐藏功能」,品牌希望产品具有货架稳定性,但消费者对防腐剂越来越警惕,特别是在高端和环保市场。

 

科莱恩的 Nipaguard SCE 就是典型例子,它使用癸酸山梨糖酐在减少皮肤水分流失的同时增强苯甲酸的抗菌能力。

 

赢创推出的 Dermosoft GPT MB 更是这种策略的体现,该成分正式定义为润湿剂,但具有对抗细菌和酵母的抗菌活性,同时还能掩蔽异味——两个在产品营销材料中被重点强调的附加效益。

 

Sharon Personal Care 去年推出的 AquaVita 多功能体系,将烟酰胺与辛酸甘油酯等温和抗菌物结合,既能起到抗菌防腐效果,又具备亮肤、舒缓和屏障修复功效。

 

巴斯夫推出的 Hydrasensyl Glucan Green 体现了“模拟胶原—锁水—舒缓三合一”的整合设计,适用于皮肤及防晒品类。

 

Ingredion 借助其 Farmal AF 1100 聚合物,在稳定乳化、改善肤感的同时兼具散光柔焦效果,显著提升使用体验。

 

去年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的一项研究也系统分析了五种具备抗菌活性的多功能成分(摘要:椰油脂基 PG-二甲基氯化铵磷酸酯钠、蓖麻油酸、棕榈烯酸、覆盆子酮和山梨坦辛酸酯)的组合策略。研究者通过 150 种不同比例配伍,找出其中三种在防腐效率上表现出协同增强效果的组配,能在不使用传统防腐剂的前提下,实现 28 天以上的配方稳定性。最终开发出的无防腐自我保护配方,在挑战实验中表现与含苯氧乙醇、羟基苯甲酸酯类的传统配方相当,为“自防腐型”多功能护肤配方提供了科研层面的理论基础和工艺路径。

 

在防晒领域,监管策略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增强防晒保护是多功能成分最受欢迎的附加功能之一。但在美国,紫外线过滤器被监管为非处方药,自 1996 年以来没有任何新的防晒分子进入美国市场。关键在于措辞的微妙差别——声称成膜剂「恰好能够提升 SPF」不会触发 FDA 的药品许可要求;但将其作为「紫外线过滤器」销售则会出问题。

 

另一方面,在今年阿姆斯特丹举办的 In-Cosmetics Global 展会上,可持续发展不再是营销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个护行业多年来一直在寻找能够声称天然来源的成分,其中很大一部分努力是寻找合成聚合物的替代品。

 

路博润推出的 Carbopol BioSense,其 Carbopol 品牌一直与高性能聚丙烯酸成分联系在一起,是路博润的旗舰个人护理产品线,BioSense 版本基于改性纤维素,是与巴西纸浆造纸公司 Suzano 合作的成果。由于充足的原料供应和密切的供应关系,路博润能够随着消费品制造商采用新添加剂而快速扩大产量。

 

对不少配方师们来说,目前很多市售的的生物基聚合物替代品在稳定性方面存在困难,可以仅使用天然成分制作出优质乳液或洗发水,但乳液和悬浮液可能在几个月内分离,大品牌希望获得 3 年或更长的货架稳定性。不过,跨国化学制造商不会拿自己的声誉去冒险使用不稳定的成分。而且由于对环境中塑料污染的担忧,此类替代品的市场正在增长。

 

伊士曼的案例进一步证明了这方面的市场需求,在该公司最近的一项调查中,68% 的消费者表示愿意为可生物降解的彩妆产品支付更高价格。这一结果支持了伊士曼进入彩妆市场的决定,推出的 Esmeri CC1N10 是一种酯化纤维素粉末,可作为口红、粉底和粉饼的填充剂、质感改良剂和涂抹助剂。

 

而在多功能成分的技术发展中,中国企业正在经历从技术跟随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以多肽类成分为例,传统做法是将国外成熟的多肽原料进行仿制,但近年来出现了结构创新的尝试。如维琪科技、湃肽生物等,推出的多肽类原料具备保湿、修护与抗皱复合作用。维琪科技开发的 β-丙氨酰羟脯氨酰二氨基丁酸苄胺,通过在肽链的氨基端和羧基端进行化学修饰,增加分子的稳定性和亲脂性,让单一分子能够同时具备渗透性、稳定性和功效性,体现了多功能设计的技术思路。

 

在近年功备案的生物技术新原料中,发酵产物及其滤液是主体原料,微生物发酵既能合成氨基酸、有机酸、黄酮、多酚等小分子,也能制造多糖、多肽或蛋白等大分子。

 

国内原料企业在多功能防腐增效方面也在发力。如 1,2‑己二醇和对羟基苯乙酮等共用型基质成分,被广泛用作辅助防腐剂与抗氧化剂,并在“无添加”配方中发挥显著作用。2025 年初备案数据显示,1,2‑己二醇在无添加体系中的使用率超过 89%,反映出市场对“功效+肤感”复合需求的强烈追求

 

生物发酵技术制备、玻尿酸衍生抗氧化剂、草本提取与肽类创新原料,都在尝试将多重功效以一个原料呈现,以满足品牌“极简成分+极致功效”的诉求。与国际原料厂不同的是,中国原料商往往强调“本土天然”的底色,同时将配方路径与标签叙事紧密结合,迎合消费者信任天然的心理。

 

国产多功能成分的发展仍处于技术积累和产业化摸索阶段,虽然在某些细分领域实现了突破,但在技术深度、产业规模和标准化水平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开发出多功能成分,而在于如何在保证功效的前提下,实现稳定的规模化生产和可持续的成本控制。

 

 

Part 3

市场诉求、法规导向

与配方工程之间的动态张力

 

从消费端视角来看,多功能原料首先是市场语言的延伸物。

 

消费者想要简单明了的标签,不愿在产品包装上看到长串化学名称。尤其在护肤与婴童护理品类中,“可读性”几乎等于“安全感”。

 

当品牌试图以“无防腐剂”“不含十种有害成分”等措辞建立信任时,原料就必须承担更多隐性功能。在这种前提下,一种具备“同时赋香、保湿与抑菌”的单一原料,不仅能够缩短 INCI 列表,也可以避开监管红线,为产品叙事赢得更多弹性。

 

但监管并未因此放松。

 

以防晒品类为例,美国 FDA 对紫外线过滤剂的审批路径仍维持药品级别,近三十年来未有新分子通过。而当某些聚合物或成膜剂在产品说明中被暗示“能增强 SPF 表现”时,只要不主动标称为防晒活性物,就能被规避进普通化妆品范畴。这个策略背后,是法规语义的微妙运用——并非改变分子的真实功能,而是调换其在标签上的角色排序。这种“功能沉默”已成为多功能原料实际应用中的一种默认策略,也恰恰是它们在研发初期就被寄予厚望的原因。

 

与之相对应的,是配方工程本身的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组合式配方”,通过叠加不同功能成分来达成全面功效。而在多功能原料逐渐成为原料商核心推品之后,配方师在产品开发时更倾向于“功能打包”思维,也就是以更少原料达成更多性能指标。这不仅是配方简化的逻辑,更是一种风险管理机制。越少的变量,意味着越少的不确定性、工艺耦合与法规协调成本。

 

在配方开发链条重构的今天,原料企业与品牌的合作也更为紧密。

 

许多头部原料商不再只是销售技术数据包,而是主动参与到客户的产品定位与功效宣称设计中。原料功能的叙述方式,也从“性能描述”转向“应用场景导向”。

 

换句话说,品牌方并不总是为了获得一项新技术而采购,而是希望获得一套能支撑产品故事的“成分语言”。多功能原料正是这种语言的拼写单元——它们不仅让产品“好用”,更让产品“好讲”。

 

当配方工程、法规策略与市场表达三者趋于合谋,多功能原料便从一种技术趋势,演变为行业共识。在过去,它们可能只是复配方便的“工程型材料”;而今天,它们更是承载品牌认知、用户信任与跨境通行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Part 4

结语

 

尽管“一个顶仨”的多功能逻辑在当前配方实践中已被广泛接纳,但它也带来了新的技术挑战。不同功效模块在同一分子结构内如何协同释放?是否存在皮肤滞留、活性干扰或体系失稳的隐患?

 

这些问题在日化行业短周期、高频率迭代的背景下,往往难以通过长期跟踪评估得到验证。尤其当多功能原料被广泛用于“无添加”“零刺激”标签产品时,其潜在的不良反应被进一步放大,一旦引发争议,对品牌信任的冲击往往难以挽回。

 

此外,多功能原料的成本结构也并非总是理想。在某些场景下,以单一功能原料通过配方手段实现协同,反而更具性价比。而真正具备“替代三种以上原料”能力的原料,多数仍处于高端市场试水阶段。未来这类原料的普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在规模化应用中保持性能一致性和成本可控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多功能原料正在改变配方世界的思维方式。它不仅是原料设计的策略演进,也是品牌沟通的技术支撑,更是供应链简化、法规通行和消费认知协调的一种系统解决方案。在功效浓缩、标签极简与合规复杂的多重夹缝中,它为个护行业打开了一条新的路径。这个路径不一定更“纯粹”,但更现实,也更具适应性。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你用了什么成分”这个问题将变成“你组合了什么功能”。而这,正是多功能原料赋予配方师、原料商与品牌的共同可能。

 

 

综合参考 Kline + Company、Benchmarking Company、Spate、Morning Consult、C&EN、Eastman、DSM-Firmenich 等公开报告、公司新闻稿、媒体报道、学术研究、监管动态等材料

 

来源:

作者:John Xie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