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52年前,全球第一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WABOT-1站立起来,从早稻田大学实验室迈出第一步,虽每步耗时45秒,却已震惊世界;最近,作为国内第一家人形机器人企业,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全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无需人工干预或关机,全球首次实现自主换电,机器人工作“连轴转”的场景成为现实。
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在极氪智慧工厂实训。 采访对象供图
半个世纪的时间,人形机器人不断迭代升级,变得更加智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跑”起来的关键跨越。
作为全球“创新之城”,深圳正以“全链创新+产业赋能”加快拓展人形机器人这一新赛道。在深圳,机器人产业产值和机器人企业总数,均为全国第一;上市公司数量和投融资事件数量,也为全国第一;企业创新活力,以及机器人产业链配套和生态,还是全国领先。
从核心零部件研发到整机设计制造,从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到多元的应用场景生态,深圳构建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场景应用”的闭环体系,在各领域打造全球领先的应用示范矩阵。
攀向人形机器人第一城,深圳已跑出领先身位。
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数量全国第一;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达2012亿元,同比增长12.58%,全国居首。
首例“扎堆”,技术创新引领行业
一台身高1.38米的人形机器人下蹲屈膝,向后摆动手臂发力腾空跳起,向前翻转一圈后稳稳落地,这一套动作丝滑连贯、不失优雅,引来试验场内阵阵掌声。今年2月,深企众擎科技完成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
“这一跃,不只是一个动作的完成,更是人形机器人运动极限的突破。”众擎科技联合创始人兼市场负责人姚淇元激动地说,机器人前空翻看似简单,实则对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要求很高,需要攻克关节、模组、算法等方面诸多技术难点。
全球首次优雅直膝行走、全球首例前空翻特技……众擎结合智能控制算法与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不断突破“极限”,彰显了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的飞跃。
人形机器人加速“跑进”工厂,深圳企业引领潮流。全球首例引入群体智能技术的优必选,实现机器人“组队”进厂打工:3月的极氪5G智慧工厂,优必选数十台人形机器人Walker S1穿梭于总装车间、SPS仪表区、质检区及车门装备区等复杂场景,它们协同作战、合理分工,共同完成分拣、搬运、精密装配等多种任务实训。
“我们创新提出了人形机器人群脑网络软件架构,并设计人形智能网联中枢,为群体智能的软硬件实现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颇感自豪。这家深企扎根机器人赛道已有13年,从核心零部件伺服驱动器开始研发,目前已完成全栈式技术布局。
深圳汇聚了优必选、众擎、乐聚等一批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它们以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边界,创造了多个全球首例、首次,引领整个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目前,深圳机器人行业拥有众多“榜一”。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数量全国第一;中国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中国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等上市企业,领跑细分赛道;深圳机器人产业链去年总产值达2012亿元,同比增长12.58%,全国居首;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中,深圳7家企业上榜,数量全国第一,占中国大陆上榜企业近1/4;深圳机器人产业去年以72起融资,续居全国首位。
量大质优,有点有面,深圳人形机器人群星璀璨。
以重点园区与孵化空间互为补充,“机器人谷”“机器人湾” “机器人街区”集群成势,深圳人形机器人产业版图正在拼接成型。
在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人形机器人挥舞手臂致意。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集群成势,产业版图拼接未来图景
去年9月,全球人工智能顶尖专家、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飞飞团队发布了一项“空间智能”领域的突破性成果,该成果使用了奥比中光深度相机Femto Bolt,实现机器人动作优化和复杂交互。
奥比中光泛机器人产品中心负责人钟亮洪说:“通过深耕3D视觉感知技术,实时采集空间、人体、物体三维数据,奥比中光打破机器视觉产业‘卡脖子’难题,让机器人精准‘看’世界。”
类似奥比中光这样的深圳企业还有很多,它们凭借在细分赛道所掌握的核心技术成为产业链条上的关键一环。触觉传感器龙头帕西尼,用自主可控的技术赋予机器人类人般的触觉感知能力;以微型驱动和传动技术见长的兆威机电,以灵巧手精准控制机器人的每个手指关节……
事实上,人形机器人是前沿软硬件技术一体化融合发展的集大成者,抢占产业制高点不仅需要技术“能打”的整机企业,更依赖于整个产业链形成的创新合力。
而这正是深圳优势所在——在多年的布局与培育下,这里已形成了全球无可替代的完整产业链。以重点园区与孵化空间互为补充,“机器人谷”“机器人湾”“机器人街区”集群成势,深圳人形机器人产业版图正在拼接成型。
记者走进位于珠江口“黄金内湾”的大铲湾蓝色未来科技园,一栋栋白色仓储式厂房,正在聚集人形机器人灵巧手核心企业。
深圳市大铲湾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磊说:“深圳智能机器人灵巧手产业园启动区就坐落在此,这里产业空间充足,产业资源高度聚集,门口就是深水良港,出门就能通达全球。”
“大铲湾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一小时即可往来珠三角多个城市。15分钟车程半径内,既能对接宝安区精密制造集群,又可联动南山区软件算法资源,硬软结合再加上前海的制度优势。根据15分钟创新链理论,一个以灵巧手为核心的园区就呼之欲出了。”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说。
灵巧手被视为具身智能连接现实世界的“最后一厘米”,集成人形机器人多项关键技术,因此成为深圳近年来重点突破的方向,这个由仓储厂房改造的产业园区,也在转型升级中酝酿着新动能与新机遇。
更知名的是“机器人谷”。
展开地图,大铲湾东北方10公里左右的直线距离,阳台山南部余脉和塘朗山之间形成一道天然走廊,其间汇聚优必选、越疆科技、普渡科技等近百家机器人企业,以及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顶尖大学与科研院所,涵盖从AI大模型、运动控制、传感器等核心技术及从零部件到整机研发生产的完整链条。
这种“地理相邻+要素互补”的集聚效应,正加速催生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深圳范式”。
深圳为初创企业梯度配置“一张办公桌、一间办公室、一层办公楼”的乐业办公体系,高质量、低成本的创新创业空间星罗棋布。南山区“模力营”、福田区“千模应用加速器”、龙岗区“模力谷”等创新孵化器,还有AI生态社区、“零租加速营2.0”等场地,提供算力等专业基础设施和要素支持,激活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活力。
在深圳,场景搭建充分融入城市治理,让创新链与产业链连接更加紧密。按照“应开尽开”原则,深圳将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开放城市全域全时全场景。
场景驱动,创新成果落地开花
深圳以技术为内核,以场景为驱动,把整个城市打造成为人形机器人的“练兵场”。
“不靠资金补贴搞大水漫灌,而是注重搭建应用场景,这是深圳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妙招。”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具身智能中心主任刘少山说,深圳的应用场景多元丰富,下游在场景中验证技术,把需求传导到上游,从而激活整个产业链条,也提升了市场关注热度。
在工业端,场景应用成为产业升级的加速器。
深圳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技术验证提供广阔舞台。今年,在深企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制造车间,越来越多的人形机器人走上生产线,完成检测、装配等多项任务,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在家庭端,场景创新解锁日常生活新体验。
7月初,越疆科技展现了人形机器人的“远程存在”能力。深圳与山东相距1800公里,一位工程师却能头戴VR设备,隔空精准操控远在山东的人形机器人煎牛排,并送到孩子的餐桌前,拓展了新应用场景。
在深圳,场景搭建充分融入城市治理,让创新链与产业链连接更加紧密。
坂田星河WORLD片区,深圳规划打造全国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示范街区”。这里将集机器人剧场、实验场、产业园区于一体,搭建“技术研发-场景验证-产业协同-数据反哺”的全链条生态系统,助力打造深圳独特的机器人城市名片。
“深圳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制定人形机器人场景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分层分类开放应用场景,覆盖B端、C端、G端全链条。”谈及新技术应用成果,深圳市科技创新局重大专项处副处长李坊标说。
按照“应开尽开”原则,深圳将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开放城市全域全时全场景。李坊标透露,2025年滚动开放不少于50个应用场景,加速场景供需匹配,助力企业研发产品、迭代技术、验证性能。
立足创新高地、产业枢纽与场景基地,深圳人形机器人第一城轮廓日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