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荣格工业-圣德科

全球第一通信模组大厂,进军毫米波雷达

来源:电子工程专辑 发布时间:2025-07-15 71
智能制造传感器
毫米波雷达,这个曾专属于汽车辅助驾驶系统的“隐形之眼”,正突破传统边界,在智慧能源、医疗监护、工业自动化等领域掀起感知革命,成为整个智能世界的“感知之眼”。

 

毫米波雷达,这个曾专属于汽车辅助驾驶系统的“隐形之眼”,正突破传统边界,在智慧能源、医疗监护、工业自动化等领域掀起感知革命,成为整个智能世界的“感知之眼”。

根据行业权威预测,全球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将在2029年突破3亿颗,这个数字背后,是技术迭代与产业变革的双重驱动。

不同于摄像头对光线的依赖和激光雷达的成本桎梏,毫米波雷达凭借独特的电磁波特性构建起差异化优势,在自动驾驶和 ADAS 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工作在30-300GHz频段的电磁波(波长 1-10mm),兼具微波雷达和光电雷达的优点,既能实现厘米级精度距离、速度和角度探测,又具备穿透雨雾尘埃的全天候工作能力。

更关键的是,这种非接触式感知完全规避了隐私泄露风险——在智慧养老场景中,毫米波雷达可实时监测呼吸频率、心跳节律、睡眠质量,甚至能通过微动检测实现跌倒预警,而所有数据采集都在完全匿名化的电磁波层面完成。

如今毫米波雷达的技术演进路径已经很清晰,从传统2D雷达向4D成像雷达升级,从单点感知向全域感知网络进化。

市场渗透也呈现指数级扩张态势——在汽车领域,毫米波雷达的应用已经从自适应巡航控制(ACC)、自动紧急制动(AEB)等ADAS系统向舱内场景延伸,例如儿童存在检测(Child Presence Detection,CPD)系统可精准识别0.1立方米空间内的生命体征;在消费电子领域,智能家电通过内置雷达实现手势控制;在工业场景,AGV小车借助雷达实现厘米级定位导航;在智慧城市建设浪潮中,毫米波雷达甚至正成为智慧路灯、智能交通系统和低空经济的“神经末梢”。

 

 

 

模组大厂的毫米波雷达攻坚战

不过,毫米波雷达最值得关注的还是车载当中的应用,主要分成两大块,一是辅助驾驶系统ADAS,另外一个是新兴的短距雷达,舱内和舱外。

当行业还在争论“毫米波雷达是否会被视觉方案取代”时,最早坚持纯视觉方案的特斯拉已经悄悄在2025年最新车载软件版本(版本号为2025.2.6)中激活毫米波雷达功能,用于车内检测。尽管这一硬件早已内置于车辆中,但特斯拉此前并未公开其存在。直至此次软件更新,这一隐藏功能才得以被激活并投入使用。

特斯拉的“自我打脸”,也印证了毫米波雷达正处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汽车行业对先进传感器技术的迫切需求,也预示着毫米波雷达在未来汽车智能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中国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和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为毫米波雷达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ADAS主要集中在8万-30万元的售价车型,是市场的绝对主力,单车搭载的雷达数量从1-5颗等。新兴的短距雷达主要集中在30万-100万元,相对中高端一些的车型,主要作用是自动开合门的避障门雷达以及舱内的活体检测生命体征探测。

资料来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移远通信,这家以蜂窝通信模组起家的物联网巨头,通过三年技术攻关,已悄然完成技术储备与产业布局,成功将通信领域的规模优势转化为毫米波雷达领域的技术壁垒。

在今年4月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移远通信展示的RD7702AC车载雷达模组,正是这种技术跃迁的典型代表,在车载前装市场堪称现象级产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双手提满物品不便打开后备箱的场景。移远通信AR(增强现实)脚踢毫米波雷达RD7702AC的应用,使得用户无需放下手中的物品,只需用脚在车尾下方轻轻一踩,便能轻松打开后备箱,真正实现了“解放双手”。

这款专为电动尾门无接触交互设计的车载雷达模组,基于岸达科技车规级毫米波雷达芯片ADT3102打造,融合了 AR技术及灯光反馈系统,在强光直射、暴雨倾盆等极端环境下,仍能保持毫米级动作捕捉精度;配备 2 发 2 收(2T2R)天线,可实现毫秒级响应速度。

根据移远通信官方数据,RD7702AC采用77GHz频段,通过独特的波形设计,在尾门开启场景能够区分多种干扰信号,无论是塑料袋随风飘过、充电线意外划过,还是小动物跑过、滑板划过,该产品都能准确区分,避免意外开门的情况发生。

更关键的是,RD7702AC技术指标直接对标国际一线厂商的旗舰产品,严格遵循IATF 16949:2016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设计上完全符合DFM/DFR(可生产和可靠性设计)准则。拥有较强的耐候性,工作温度为-40°C~85°C,满足IP67防护等级,即使在强光、雨雾等复杂环境中,仍然能够保持稳定性能。

 

 

 

实现从实验室到场景的价值跃迁,关键看应用

移远通信在毫米波雷达的产品布局矩阵上,也呈现清晰的场景化特征。那么,有哪些终端应用场景是毫米波雷达可以展现应用潜力的呢?

在近期央视热播剧《蛮好的人生》中有这样一幕:胡曼黎(孙俪饰)的父亲因突发脑溢血不慎跌倒,家中安装的毫米波雷达设备迅速触发警报系统,成功避免了一场悲剧。这一情节,让毫米波雷达在养老场景中的应用备受关注。

从监测方式上看,与使用传统穿戴式设备监测不同,采用毫米波技术进行跌倒监测,无需老人佩戴任何设备,既消除了因忘记佩戴、设备损坏等导致的监测失效风险,还不用担心隐私被 “窥探”,让老人居家生活更自在。

移远通信的跌倒检测毫米波雷达 RD6000CC,采用 60GHz 毫米波雷达技术,通过捕捉人体姿态的细微变化,实现非接触式跌倒检测。针对传统养老模式中跌倒检测雷达产品成本高昂的问题,移远通信与毫米波芯片公司岸达科技携手,共同研发了点云算法,并采用2T2R天线布局的创新设计,有效减少了通道数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为推动跌倒雷达走进更多家庭创造了条件。

此外,为提高跌倒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移远通信与上海点艺信息展开合作,构建了跌倒检测二次确认机制。通过这一机制,系统能够对初步检测到的跌倒情况进行再次核实,从而大幅减少误报情况的发生,提升相关管理机构的整体服务管理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经测试对比,RD6000CC的报警距离超出市场同规格产品33%,这意味着,其“守护半径”更大,能在更大空间里,第一时间发现老人跌倒/坠床。同时,RD6000CC还集成网关功能,可无缝接入多功能跌倒检测子机、SOS按钮、人体活动监测仪、门磁感应仪、烟雾报警器、燃气报警器、溢水报警器及睡眠检测带等产品,实现多方位全屋智能看护。

目前,上海点艺信息的相关产品已步入小批量生产阶段,在多家养老机构和智能家居企业试点。

车载场景中毫米波雷达技术的突破更具标杆意义,其实现路径也可以融入更多的工程智慧。

随着法规要求的日益严格,Euro NCAP 要求车辆从 2023 年开始装配 CPD系统,并在 2025 年全面实施,美国 NHTSA 也在制定新规则强制汽车安装“预警系统”,中国 C-NCAP 正在研究在 2025 版规程中加入儿童存在检测测试项目。

该功能要求检测出独自留在车内的孩子,并向车主或紧急服务部门发出警报,以避免中暑死亡。欧洲NCAP要求儿童存在检测可以覆盖:安全座椅向后安装、盖着毯子/遮阳伞、四肢不动、熟睡的婴儿的场景。这些对于传统摄像头和UWB方案是无法达到的要求。

移远通信表示,近期将推出用于CPD舱内检测系统的毫米波雷达感应模组,以帮助车企打造更加安全、符合新规的车型。

未来,移远通信将继续拓展毫米波雷达的应用场景,计划开发适用于智慧路灯、二轮车、侧门防撞、车内检测等领域的高性价比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移远通信还即将推出8T8R的4D毫米波雷达产品。与传统产品最大的不同在于,4D毫米波雷达主要用于成像,不仅能够提供目标物体的距离、速度和角度信息,还能实现对目标物体高度的精确测量,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更加全面和精准的环境感知数据。

虽然目前 4D 成像毫米波雷达的市场占比较小,但增长势头强劲。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测,到 2025 年 4D 成像雷达占全部前向毫米波雷达的比重有望超过 40%,出货量超 500 万颗。

 

 

 

开放生态链的破局之道

毫米波雷达产业的竞争,本质上是生态体系的较量。在今年6 月 18 日的 MWC 上海期间,移远通信携手岸达科技、上海点艺、恩通达宣布共同打造开放协同的 “毫米波雷达全链路生态” ,以“赋能伙伴,解锁场景”为核心理念,加速多元场景规模化落地,并为4D雷达等前沿技术注入强劲生态动能。

由左至右依次为:恩通达总经理黄磊、上海点艺CEO张望坚、杭州岸达科技副总裁王书楠、移远通信汽车前装事业部总经理王敏、移远通信产品经理张磊  

几家企业分属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企业,形成了完美互补:

·岸达科技 :CMOS 工艺毫米波雷达芯片供应商,掌握相控阵架构 + CMOS 毫米波芯片技术。其产品广泛应用于车载、工业、消费类等领域,为移远通信的毫米波雷达模组提供了核心芯片支持。

·上海点艺信息 :在智慧养老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其研发的基于毫米波雷达的跌倒侦测和心率、呼吸率 & 睡眠监测等算法,为移远通信的毫米波雷达在养老场景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恩通达 :专注于毫米波雷达算法及系统技术,致力于为智慧交通、智慧路灯、智能照明、智能家居、工业测量等领域提供优质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其毫米波雷达算法能力与移远通信的产品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性能和应用范围。

这种生态协同下,移远通信在毫米波雷达的技术路线上与岸达科技深度合作,在CMOS工艺毫米波芯片领域建立技术根据地。这种选择较传统SiGe(硅锗)工艺方案,具有成本降低、功耗下降以及集成度提升等优势。

而在应用中,除了前面提到的车载和养老场景,在智慧城市场景中以智慧路灯项目为例,恩通达将毫米波雷达与移远通信的5G模组深度集成,“灯随车动”、“灯随人动”车路协同数据的实时回传,在探测到路上没有车和行人的情况下关闭或调暗路灯实现节能减排,目前已经在试点项目中应用。

未来,从单点突破到系统作战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毫米波雷达产业正经历根本性变革。移远通信的生态布局,恰似这场变革的缩影:从单一产品供应商向感知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从技术跟随者向创新者跃迁,从单兵突进向生态作战进化。

总结下来,我们认为毫米波雷达的技术和产业演进呈现三大趋势:

一、芯片化,CMOS工艺的成熟将推动雷达模组成本持续下探;

二、智能化,边缘计算与雷达感知的融合将催生智能感知终端;

三、网络化,雷达节点将与通信基站、计算中心构成空天地一体化感知网络。

在这些趋势中,自2019年起连续“霸榜”世界第一通信模组厂6年的移远通信已占据有利身位。通信和传感器本身有着很强的相关性,通信传输的数据都是从传感器中获得,对于移远通信来说,通信模组加上传感器就能做出一个产品原型。

从近年来移远通信的表现来看,其实已不再局限于通信模组厂商的定位,推出了如AI质检、智慧农业以及AI大模型相关方案。此番下场与博世(Bosch)、大陆集团(Continental)等老牌毫米波雷达模组厂商的“切磋”十分值得期待。

而毫米波雷达在车载、智慧城市和消费电子等市场格局的重构,同样值得期待。类似20年前的摄像头应用,如今毫米波雷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具有隐私性、立体感知、全天候等摄像头不具备的优势。当雷达节点如同神经元般遍布物理世界,当感知数据与数字世界无缝融合,一个全息感知、实时响应的智能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