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在“双碳”目标深入推进与汽车产业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中国资环机动车公司的成立与废旧汽车塑料回收利用成为行业焦点。作为国家“双碳”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中国资环机动车公司于今年4月18日在天津注册成立,旨在探索汽车产业资源高效利用路径,构建全产业链循环经济体系。与此同时,随着汽车报废量的激增,废旧汽车中废塑料的回收处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实现废塑料的高效回收与同级利用,成为推动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课题。
破局“车—件—料”循环:中国资环机动车公司的全生命周期布局
中国资环机动车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在汽车产业循环经济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该公司定位为国家“双碳”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核心业务围绕“车—件—料”全生命周期管理展开,致力于构建涵盖二手车流通、报废机动车回收、智能拆解、部件再利用及材料再生的闭环体系,推动汽车产业向低碳化、集约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在组织架构方面,公司已组建了涵盖研发、行业分析和战略规划等职能的专业团队,并于6月18日正式入驻办公场所,迅速投入运营。首次重要会议的召开,为公司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也展现了其在汽车循环经济领域的行动力。
面对汽车循环经济领域存在的挑战,公司正着力推进“回用件五级认证标准”体系建设,为汽车零部件再利用提供科学的质量分级依据。同时,公司研发AI智能装备和大数据平台,搭建全流程数字化追溯平台,连接二手车交易、正规报废、智能检测、分类评级到安全流通、高效再利用等环节,旨在提升行业透明度、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这一数字化布局,与当下工业4.0和智能化转型的趋势相契合,为汽车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业务布局上,公司从多个维度展开:技术层面联合国家级检测机构制定质量检验标准,攻关零部件寿命评估等关键技术;渠道层面整合主机厂、保险公司资源稳定车源获取,并计划利用央企背景拓展“一带一路”市场;资金层面依托央企融资优势,探索为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支持;政策与规则层面推动央地协同,加强内部业务联动,联合行业机构参与标准制定与碳资产开发。这种多维度的业务布局,充分发挥了公司的央企优势,整合了各方资源,为构建完善的汽车循环经济体系奠定了基础。
公司强调“共商共建、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计划与地方政府、行业优秀企业深化协同,推动循环经济项目落地。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聚焦国家标准制定与关键技术攻关,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此外,还将与具备先进检测技术、专业评估能力的科技企业,以及拥有精细化拆解能力、体系认证和主机厂服务经验的企业深化合作,激活二手车市场价值,提升退役车辆资源的高效再生利用率。这种开放合作的生态理念,有助于整合行业资源,形成发展合力,推动汽车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废旧汽车塑料回收:480万吨“资源蛋糕”背后的技术与环境挑战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报废汽车数量也逐年攀升。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统计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报废汽车拆解后约产生废塑料480万吨—700万吨。这一巨大的“资源蛋糕”背后,却面临着诸多技术与环境挑战。
一辆报废的小型汽车精细化拆解后,约可分解出70千克塑料,这些塑料种类约有30多种,包括PP(聚丙烯)、PU(聚氨酯)、PC(聚碳酸酯)等,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各个部件。然而,与废旧金属的回收和循环利用相比,废旧汽车中塑料的回收,尤其是闭环回收,存在很多障碍。
北京拾柴环境咨询有限公司专家王韧分析,一方面,汽车塑料存在老化问题,经过长时间使用后性能下降;另一方面,汽车内饰板等带有颜色,保险杠等部分塑料有涂层,且含有颜料和添加剂等,在回收过程中需要特殊处理去除,这给汽车塑料的闭环回收带来一定阻碍,很多时候只能作为填充材料被“降级使用”。此外,为了抗冲增韧,汽车的很多塑料零部件中掺入了玻璃纤维或其他添加剂,一些工程塑料以合金形式被采用,增加了回收难度,部分用量较小的工程塑料或特种塑料,规模化回收比率相对较低。
在回收处理流程中,涉及废塑料的收集、运输、分类、清洗、破碎、熔融等多个环节,需要考虑废塑料的来源、品质、处理技术、成本效益以及环境影响等多个因素。目前,汽车塑料的种类繁多且部分材料混合使用,增加了分类的复杂性,现有的回收技术不足以全面处理不同类型的塑料,尤其是复合材料或含有添加剂的塑料。由于部分塑料的回收成本较高,回收企业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值得警惕的是,塑料本身可能含有阻燃剂等物质,汽车所使用的防冻液、空调冷却剂和润滑剂等与塑料联系紧密,在拆解报废汽车塑料时,若处置不当可能造成环境影响。在过去,塑料废弃物最简单的处理方法是填埋和焚烧,但填埋会占用土地资源并污染环境,焚烧也会产生有害气体和残渣。当前,汽车以旧换新步伐加速,无论是从资源利用还是环境保护的角度,开展汽车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研究都是当务之急。
技术突围:从“降级使用”到“同级再生”的产业跃迁
回收后的废塑料去向何方?目前,建筑管材、隔音材料、地板等建筑材料是常见去向,还可通过再生技术制成再生包装袋、薄膜等产品,以及用于生产花盆、垃圾桶、椅子等日常生活用品。此外,塑料通过热裂解反应和催化裂解反应可生成汽油和柴油,节约燃油资源。但这些领域多属于塑料的“降级使用”,而汽车废塑料的“同级使用”,即回收后重新应用于汽车内饰件、保险杠等的制作,目前比率微乎其微。
今年4月,欧盟提交相关通报,计划修订《车辆设计循环要求和报废车辆管理条例》,要求新批准类型的车辆应包含至少25%的再生塑料,其中25%来自回收的报废汽车,这一法规可能于2031年开始实行。在日本,由于解体后的分类花费时间,车企几乎不使用再生塑料,2022年回收的所有塑料中,来自汽车零部件的仅占3%左右,但在欧盟新规之下,日本车企正加速推动汽车中再生塑料的使用。
在我国,由于再生料的质量、性能稳定性等尚未得到充分验证,汽车制造商对其应用仍持谨慎态度,加之上文提到的技术瓶颈和成本因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再生塑料在汽车生产中的潜力发挥。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引导,汽车废塑料的同级回收率有望提升。
为了提高废旧汽车中的塑料回收处理效率和质量,需要不断优化处理技术,降低处理成本。报废汽车首先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回收企业进行拆解,将金属、塑料、橡胶等不同材料分类出来,塑料通常与车内装饰、座椅、仪表板等部件一同被拆解下来,之后,不同种类的塑料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等进行区分和分类,以便进入后续的回收环节。针对拆解出的废塑料,可采用粉碎、再加工成颗粒等物理回收工艺,或热解、解聚等化学回收工艺进行处理,使之变成可再生资源或新材料。
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创始发起人袁帅认为,商务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汽车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将进一步推动老旧汽车的报废更新工作,促进废旧汽车中废塑料回收量的增加,为回收循环行业提供更多的原料来源,有望对回收循环行业产生积极影响。未来,通过化学回收技术、生物降解技术等技术的进步,结合政策引导和企业参与,汽车废塑料的同级回收率有望提升。同时,分类回收和资源再利用体系的改进,也能有效提高塑料的利用效率,推动回收循环行业可持续发展。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汽车塑料循环经济的破局路径
在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成为推动汽车塑料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中国资环机动车公司的成立,正是政策引导下的重要实践,而废旧汽车塑料回收利用则需要政策与市场的共同发力。
商务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7月,全国报废汽车回收350.9万辆,同比增长37.4%,其中7月同比增长93.7%。伴随着废旧汽车报废潮的来临,如何处理大量的废塑料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关于进一步做好汽车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的发布,推动老旧汽车报废更新,促进新能源汽车和节能汽车消费,优化交通结构,减少移动源大气污染,同时也为汽车废塑料回收利用提供了政策支持。
从市场角度来看,欧盟新规为汽车再生塑料的应用提供了市场导向,倒逼车企提升再生塑料的使用比例。在我国,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汽车制造商也将逐渐重视再生塑料的应用,以降低成本、提升品牌形象。
中国资环机动车公司在推动行业标准化与数字化方面的努力,为汽车塑料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规范标准。“回用件五级认证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全流程数字化追溯平台的搭建,有助于提升再生塑料的质量和透明度,增强汽车制造商对再生塑料的信心。
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是突破汽车废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瓶颈的关键。化学回收技术、生物降解技术等的发展,将为汽车废塑料的同级利用提供可能。同时,整合主机厂、回收企业、科技公司等各方资源,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有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此外,建立健全回收体系,提高回收企业的积极性,也是推动汽车塑料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回收企业提高回收效率和质量。同时,加强行业监管,规范回收企业的操作,避免环境污染。
汽车塑料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策、市场、技术、企业等多方协同发力。中国资环机动车公司的全生命周期布局和废旧汽车塑料回收利用的技术探索,为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成熟,汽车塑料循环经济有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和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