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2025 年 7 月 1 日,马来西亚正式宣布禁止来自美国的全部塑料废弃物进口。这一决定,使美国这一塑料出口大国失去其在东南亚最主要的下游处理国之一。据巴塞尔行动网络(Basel Action Network)分析数据,美国 2024 年向马来西亚出口超过 35000 吨塑料垃圾。
事实上,马来西亚去年便查获了超过 100 个违规标示为“原料”的废物集装箱,并由环境部长 Nik Nazmi 明确表态:“我们不希望马来西亚成为世界的垃圾场。”
马来西亚修订后的《关税法》直接禁止来自未签署《巴塞尔公约》的国家(如美国)的塑料废弃物进口,并对其他国家设定了极为严格的进口门槛:仅允许单一类型塑料、且污染率不得高于 2%。这一标准对任何来自消费端的混合废弃流几乎等同于实质封堵。
中国之后,马来西亚也关门,美国塑料垃圾出路成疑
2018 年中国实施“禁废令”后,全球塑料垃圾转运链条发生剧烈断裂。彼时中国处理了全球逾一半的废纸与塑料,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短时间内将出口流向东南亚地区,包括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越南等。
但短短几年,这些国家纷纷“招架不住”。仅 2025 年,除马来西亚外,泰国与印尼也宣布禁止塑料废弃物进口。多数国家的回收与处理能力远未跟上外来垃圾涌入,导致大量塑料被直接填埋、焚烧或非法弃置于自然环境,严重污染土地与水体。
美国回收的塑料不到其丢弃量的 10%。塑料废物中的食品和其他污染物阻碍了回收,相当一部分塑料(如含有不同塑料和其他材料层的薯片袋)在经济上根本无法回收。
达尔豪斯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学院教授 Tony R. Walker 表示,富裕国家的人们可能以为他们勤奋分类的塑料正在被回收,他称这种现象为"wish cycling"(理想化回收)。然而,这些塑料并没有进入回收流程,"很多最终被重新导向废物处理"。
行业动荡下的博弈与代价:回收能力、政策制定与品牌压力
代表美国塑料行业的组织「America’s Plastic Makers」回应称:“我们的行业仍专注于扩大回收塑料在新产品中的使用规模。这些努力支持美国就业并推动经济增长,同时保护自然资源并帮助防止塑料污染。”
在马来西亚,一些塑料加工及制造协会呼吁政府对“干净、可回收”的进口塑料保留例外通道,理由是大型品牌(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雀巢)对再生原料使用比例提出硬性目标,产业链存在现实需求。
类似的目标也出现在美妆与个护行业。多个国际品牌如联合利华、欧莱雅等在其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承诺提升 PCR(Post-Consumer Recycled,再生塑料)含量,用于洗发水瓶、面霜包装和护肤类软管等产品中,这些包装高度依赖回收 PET、PE 与 PP 材料。
《巴塞尔行动网络》研究者 Wong Pui Yi 表示,此次禁令直接缘起于大量以原料名义夹带电子废弃物与危险品的走私行为,实质是对违规行为的反击。
塑料危机的解法,不只在“回收”而在“源头减量”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科学、政策与管理教授 Kate O'Neill 表示,马来西亚的禁令可能意味着塑料废物开始流向其他处理废物能力较弱的国家。她认为监控将很重要,"回收行业仍未跟上这种disruption,因此这些出口仍然是必需的。"
目前,《联合国塑料污染条约》正在多国协商中,部分国家建议设置全球塑料产量上限。相关政策可能包括:限制一次性塑料生产;推动责任延伸制度(EPR);改良包装设计以减量减材;设定最低再生含量标准。
在美国,各州也在推进相关立法。例如,伊利诺伊州 2025 年 7 月起禁止大型酒店使用一次性洗漱用品包装;特拉华州同步禁止泡沫餐盒、塑料搅拌棒和串签,吸管则须由顾客主动索取。
对产业链的启示:中国企业需警惕“绿色洗牌”中的结构风险
对中国塑料、包装及消费品制造企业而言,全球塑料废弃物政策的收紧带来多重影响——
1. 回收原料成本上升:进口限制将压缩再生料供应,影响企业原料采购与碳足迹承诺;
2. 品牌责任压力传导:海外品牌要求供应商提高回收料使用占比,需建立更强的可追溯体系;
3. 出口包装合规风险上升:出口产品包装需符合不同国家对塑料使用、回收标识、可分离结构的法规要求;
4. ESG 评价纳入废弃责任:绿色供应链评级体系中,废弃物管理正成为重要打分维度;
5. “回收即绿色”认知被挑战:企业需警惕单一回收策略带来的“漂绿”风险,探索包装减材与再设计更为根本的策略路径。
目前,全球每年生产近 5 亿吨塑料,是二十年前的两倍多。美国回收的塑料不到其丢弃量的 10%,其余最终进入垃圾填埋场、被焚烧或运往海外。对于美容个护行业而言,马来西亚的这一决定标志着包装可持续性策略进入新阶段。品牌方需要重新评估其回收材料供应链,并可能需要寻找替代来源或投资于本地回收基础设施,以实现其可持续包装承诺。
荣格个人护理综合公开资料及媒体报道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