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7 月 2 日,由荣格工业传媒主办、上海日用化学品行业协会、日中化妆品国际交流协会、上海市生物工程学会支持的「PCT 2025 个人护理品技术高峰论坛暨展览会」(以下简称「PCT 2025 上海站」)在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隆重开幕。
今年大会以「回归科学本质」为主题,聚焦配方创新、功效验证、感官科学、绿色可持续等核心议题,展现了行业对科学理性和长期主义的再度重视。
本届 PCT 2025 上海站设立 16 大主题论坛,涵盖功效护肤、合成生物、头皮护理、防晒修护、彩妆、情绪护肤等热门议题,邀请 150 余位演讲嘉宾同台分享,内容跨越科研、技术、法规、营销等多个层面。展览区面积达 6000 平方米,165 家参展企业集中展示 500 余款创新产品,吸引超过 3000 名专业观众到场交流。
除了论坛与展览,多场特色活动也营造了强烈的参与氛围。2025 荣格·配方大师奖大众感官测评、情绪护肤测试、逛展打卡集章礼遇、胶囊咖啡茶歇等体验环节,串联起研发、感官、文化的多维互动。
部分参会与参展品牌、机构、供应商包括——
欧莱雅、LVMH、雅诗兰黛、联合利华、科蒂、资生堂、花王、拜尔斯道夫、欧瑞莲、Martha Tilaar 、B&B Labs、安利、上美、百雀羚、上美、贝泰妮、逸仙电商、花皙蔻、花物堂、无限极、麦吉丽、如薇、欧诗漫、黛宜菲、时垠、稀物集、青蛙王子……
巴斯夫、赢创、嘉吉、亚什兰、海名斯、AAK、科玛、仙婷、益瑞石、Provital、茜莱博、IMCD、毕克化学、中科先达、上海麦角硫因、创健、聚源、妆莱、蒂普、克琴、斯拜科、优然、恒碳、润辉、微理智成、尚捷优蓝、爱奇士、环特、唯铂莱、湃肽、珈凯、植纳、奥利、甄萃、青然新护、广州纤连、安赛搏、杉海创新、赛雅、莱博、华测、欧易、灏图、盛评、博溪、WGSN、欧睿国际、用户说了……
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学、江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中国日用化工协会、中国药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上海大学、云南省皮肤病医院、上海皮肤病医院、华山医院、瑞金医院……
首日论坛与展览精彩纷呈,技术创新与市场趋势交相辉映,这篇文章将带你一起回顾亮点时刻,感受「回归科学本质」主题下个护产业的蓬勃活力……
Part 1
回归科学本质
在过去短短十八个月里,个人护理行业的脚步已经悄然加快,许多企业来不及应对这股由“理性成分党”与“场景护肤”共同催生的新浪潮。荣格工业传媒创办人及董事长 Michael R. Hay 在开幕致辞中,用“碎片化“与“科学化”来形容当前的消费变革,并指出,越来越多消费者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功效宣称,而是用放大镜审视配方、工艺和数据。这种转变背后,是信息透明度的提升,也映射出消费者心理从“感性偏好”到“科学信任”的迁移。
Michael R. Hay,创办人及董事长,荣格工业传媒
Michael 提到,术前术后护理成为新兴品类,直接促使企业在产品开发中引入精准化、定制化的研发路径。他还着重分析了“场景护肤”在渠道端的影响——三四线城市的功能型护肤需求正加速放量,线下门店的专业化、体验化改造成为品牌竞争的必修课。此外,“情绪感知护肤”是下一个值得深挖的突破口。在这个多变的市场里,正如 Michael R. Hay 所言:“每一次技术迭代,都是一次信任的重建。” 在个护美妆这个理性与感性交织的市场里,谁能抓住真实需求,谁就有机会塑造下一个黄金赛道。
PCT 2025 上海站的主会场由荣格工业传媒《happi China 国际个人护理品生产商情》杂志主编解超先生主持。
解超 先生,《happi China 国际个人护理品生产商情》杂志主编
很多人或许想不到,皮肤也能“闻见”气味。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项蕾红教授在题为《皮肤的嗅觉:维护皮肤健康的重要机制》的演讲中展示了一组新研究:目前已在皮肤中发现 145 种嗅觉受体,其中 36 种存在于角质形成细胞。她指出,这些异位嗅觉受体不仅仅是气味感知的“残影”,而是真实参与调节伤口愈合、屏障功能和黑素生成的活跃因子。
项蕾红 教授,皮肤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项蕾红的演讲分三部分揭示了皮肤嗅觉受体的功能机制。首先,OR2AT4 等受体通过调节 Ca²⁺流入和 MAPK 信号通路,加速角质形成细胞迁移和再生,有助于伤口闭合。其次,OR2AT4 在毛囊高表达,檀香气味剂刺激它可促进 IGF-1 分泌,延长毛发生长期,这一机制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第三,她的研究团队最新发现,OR51E2 在黑素细胞显著表达,B-紫罗兰酮特异性激活后能增强黑素细胞迁移并提升黑色素生成,这为色素性疾病干预提供了新路径。项蕾红提到,目前逾 75% 的皮肤嗅觉受体仍尚无明确配体,高通量测序与 AI 筛选将成为下一步研究关键。她也提醒,与挥发性芳香化合物结合的递送系统仍是技术难题,未来纳米载体或许能成为打开这扇“感官之门”的钥匙。
许多品牌在拼命寻找“神经美容”与“情绪护肤”的新叙事时,中科先达(广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刘二刚博士的演讲《天然产物的超分子缓释技术一水溶性广藿香精油》给出了一条极具操作性的路径——把传统草本用现代超分子技术重塑,让古老的广藿香精油变成高度稳定的水溶性活性物。
刘二刚 博士,副研究员,中科先达(广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
刘二刚首先指出,广藿香作为《中国药典》收载的经典南药,其精油拥有超 26% 广藿香醇含量,在抗炎、镇痛领域应用广泛。但由于极性差、溶解性差,长期制约了其在水剂配方中的开发。团队采用超分子微乳技术,将难溶的精油包裹进稳定的载体,使其在高速离心条件下依旧不分层沉淀,透皮吸收率大幅提升。中科先达的 SynCalm CB2 3%舒缓乳霜在 28 天人体试验中,皮肤红区面积下降 9.5%,经皮水分流失降低 15.55%。同时,0.5%浓度在 20 分钟内就能显著退红,短期和长期效果兼具。刘二刚强调,未来超分子缓释将是情绪美容与神经舒缓结合的关键突破口,伴随纳米递送与植物活性共晶工艺不断成熟,天然药食同源成分在敏感肌赛道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
在抗衰老市场被视为下一个千亿风口的当下,上海麦角硫因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巍先生的演讲《ReishiReal——源自中国灵芝的抗衰成分》把目光拉回一种被称为“生命复活因子”的天然分子——麦角硫因。这一源自灵芝的水溶性氨基酸,市场曾一度报价高达 3000 万元/公斤,如今在生物法量产和专利晶型工艺加持下,已成为大牌配方中的“隐秘武器”。
张巍先生,创始人,上海麦角硫因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麦角硫因通过专属转运蛋白 OCTN-1 精准靶向受损线粒体,发挥清除过量自由基的作用。” 张巍介绍道。人体功效测试显示,连续使用 0.3%麦角硫因霜4周,皮肤黑色素降低 62.86 a.u.(p<0.001),皱纹参数-SEW改善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他强调,这种“智能抗氧化”能力,已超越传统维生素E数十倍。口服胶囊4周可显著提亮肤色,VISIA 色斑指标提升 18.44%,验证了“内外同修”的全链路抗衰策略。随着灵芝甾醇、三萜等油溶性活性物协同应用,麦角硫因正逐步走出高端护肤品的“神秘配料表”,成为国产原料产业链高价值突破的一个生动注脚。
在消费者对“再生修护”寄予前所未有期待的当下,LVMH 路威酩轩美妆亚洲研发中心产品宣称和科学沟通负责人陈海丽女士在《自然与皮肤再生学的融合:黑蜂科技在间充质基质细胞研究中的应用》的演讲中,聚焦于再生医学的核心细胞——间充质基质细胞(MSCs),通过前沿研究数据揭示了 MSCs 与衰老之间的关联。她指出,随着年龄增长,MSCs 会逐渐转变为衰老的 MSCs(senescent MSCs),且氧化应激会严重损害 MSCs 的生物学功能,使其迁移能力下降近 99%,同时显著上调衰老标志物的表达,这正是皮肤衰老难以逆转的核心。
陈海丽 女士,产品宣称和科学沟通负责人,LVMH 路威酩轩美妆亚洲研发中心
在演讲中,LVMH 旗下娇兰品牌 Beelab 科学计划的最新研究成果尤为瞩目。该项目与雅典大学药物化学系主任 Skaltsounis 教授团队深度合作,开创性地探索了“黑蜂科技”在皮肤再生领域的应用。研究团队历时多年,从全球 300 余种珍稀蜂蜜中筛选出三种具有卓越生物活性的黑蜂蜂蜜,并运用代谢组学技术构建了全球首个蜂蜜活性成分数据库。研发团队发现这三种珍稀黑蜂蜂蜜(法国乌埃尚岛、挪威绰斯特德、爱尔兰康尼玛拉)中的特殊活性成分能显著逆转衰老的 MSCs,使其迁移能力提升近 3.4 倍。从实现全皮层修复效应——该复合物不仅能激活表皮修复(内皮蛋白增加 77%),更能深层刺激真皮结构重塑(I型胶原蛋白提升 30%,弹性蛋白激增 110%),实现从表层到深层的协同抗衰。其次,陈海丽特别强调,黑蜂(Apis mellifera mellifera)作为冰河时期幸存物种,其独特的黑色体色、强健体型及百万年进化史赋予其极强的环境适应力。娇兰通过建立黑蜂保护区,不仅保护濒危物种,更将这种"自然界的再生力"转化为抗衰科技,推动美妆研发从单纯成分添加转向“生物多样性-细胞再生力”的深度对话。
当下,中国的功效护肤品已进入“强监管+高增速”并行的新周期,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皮肤病医院何黎教授的分享《遵循 NUTE 原则,赋能中国功效护肤品高质量发展》为行业给出一条清晰的科学路径。36.1%的中国人存在敏感性皮肤问题,这一高发比例让“必要性”成为功效护肤品研发的第一原则。
何黎教授,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皮肤病医院
她用“NUTE”原则串联起整个演讲——N 代表临床需求,要从皮肤屏障修复、抗炎、抗氧化等真实痛点切入;U 是独特配方,强调天然复配协同增效,避免单一成分的安全隐患;T 是科技赋能,微胶囊包裹、仿生渗透等技术正在显著提高活性成分的渗透率和稳定性;E 则是循证医学证据,人体临床试验要严格遵循盲法与多中心研究设计,才能支撑功效宣称。
何黎提醒,功效护肤品研发已从粗放走向精准,未来评价将依赖高等级循证证据。2024 年,药监局对功效宣称管理的收紧更是倒逼企业从“概念营销”转向“科学立项”。何黎最后强调,NUTE 不仅是一套可行的研发方法论,更是中国功效护肤走向高质量、国际化竞争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根据 iiMedia 数据,中国轻医美市场以年均两位数的增速逼近 2000 亿元规模,光电类治疗成为消费者偏好的主流项目。然而,干燥、泛红、暗沉返黑与灼热紧绷等术后不适,依旧是影响医美体验的普遍痛点。雅诗兰黛集团中国创新研发中心临床与宣称副总监吕奉祥先生在《医美术后联用护肤品增强皮肤年轻化的功效研究与探索》的演讲中指出,东亚人皮肤屏障天生更脆弱,若未进行系统性修护,炎症后色素沉着与满意度下降往往接踵而至。
吕奉祥 先生,临床与宣称副总监,雅诗兰黛集团中国创新研发中心
以一项涵盖 38 名健康中国女性的试验为例,吕奉祥阐述了含重组 III 型胶原蛋白精华的联合应用表现。研究以非剥脱点阵激光为模型,通过影像学、探头和医生评估等多维度手段,验证了试验样品对屏障功能、红斑和不适感的积极改善。术后恢复期间,试验侧皮肤屏障修复快于对照侧,红斑消退更迅速,亮度提升早于第 7 天显现,并在整个观察周期未出现炎症后色沉。在“增效期”,该精华亦协同提升了淡纹、紧致及细腻度,面中部松垂和纹理毛孔的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吕奉祥特别强调,科学联用高耐受配方不仅有助于抑制急性炎症,还能刺激细胞外基质的再生,成为提升疗效和依从性的重要抓手。
在消费理性化与技术专业化驱动下,术后修护已然成为延续美学疗程价值的“第二战场”。未来,这一领域的标准化研究与产品开发将决定谁能在竞争中赢得更多信任。
Part 2
保湿抗衰的边界消融,从补水到逆龄的市场竞逐
超过 50%的市场占有率——这个数字背后,是补水保湿这一传统功效在美容护肤市场中的绝对统治地位。魔镜数据显示,2024 年抖音平台美容护肤功效销售额排行榜上,补水保湿、抗皱、美白三大功效稳居前三,其中补水保湿当年新增备案产品数高达 357875 个,远超其他功效类别。然而,随着抗皱市场跃升为仅次于保湿的第二大细分领域,传统的单一保湿产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保湿产品开始融入抗老宣称,这场功效升级的竞赛正在重新定义整个赛道的游戏规则。
在下午的「保湿抗衰会场」,八位来自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专家分享了各自在保湿抗衰领域的新探索。
上海百雀羚日用化学品有限公司张晨娟女士率先发表了题为《衰老十四大标志与化妆品抗衰老创新技术》的演讲,为抗衰老机制的系统性理解奠定了基础。江苏创健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总监纪白慧女士随后分享了《基底胶原蛋白的创新开发和应用》,深入探讨了胶原蛋白在抗衰老产品中的应用前景。浙江诸暨聚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孙成硕先生带来了《“解码胶原纤维,抗衰新纪元”——重组V型胶原蛋白的市场机遇》主题分享。妆莱集团技术支持与应用研发经理王佳女士则以《从防御到反击:抗光老原料的"反PUA"科技战》为题,展现了抗光老技术的新进展。花皙蔻创始人兼 CEO 龚天贵先生介绍了《肌肤抗衰——牡丹生物"芯"科技》,展示了中华传统植物在现代抗衰技术中的应用。广州蒂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外首席营销官沙拉夫·阿卡布内先生分享了《千日菊—连接自然与科学,打造创新抗衰方案》。上海克琴科技有限公司活性物产品总监周宝萍女士探讨了《多种包裹递送系统赋能维生素衍生物的应用》。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美妆护肤研发高级经理太美灵女士压轴分享了《肌龄科技:解码中华草本的年轻力量》。
张晨娟 女士,上海百雀羚日用化学品有限公司
纪白慧 女士,产品总监,江苏创健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孙成硕 先生,产品经理,浙江诸暨聚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王佳 女士,技术支持与应用研发经理,妆莱集团
龚天贵先生,创始人兼CEO,花皙蔻
沙拉夫·阿卡布内 先生,海外首席营销官,广州蒂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周宝萍 女士,活性物产品总监,上海克琴科技有限公司
太美灵 女士,美妆护肤研发高级经理,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
从胶原蛋白的创新应用到植物活性成分的现代化改造,从递送系统的技术突破到传统草本的科学解读,这场深入的技术研讨清晰地勾勒出保湿抗衰赛道的发展脉络。单纯的补水保湿时代正在落幕,复合功效和精准抗衰将成为品牌突围的关键武器。
Part 3
修护赛道的焦灼与突围,舒缓科技的深水破局
过去一年,修护舒缓市场在喧嚣中攀上新高。TID 大数据显示,2024 年修护产品备案数量同比暴涨 177%,短短一个 4 月就涌现超 900 款新品。全球敏感性肌肤护理市场规模也在持续扩容,2024 年已达到 107.1 亿美元,预计 2033 年将接近 200 亿美元。然而,当小红书上“泛红修复”的搜索结果动辄数百万条,足以说明消费热情与科学供给之间仍隔着一道深不见底的沟壑。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只遮住表面问题,他们想要即时褪红、要感知可视的修护,还要真正增强肌肤屏障。庞大的需求与持续增长的市场规模,为原料端、技术端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和更残酷的竞争。
八位来自不同地区和专业领域的专家在「修护舒缓会场」分享了各自的解决方案。
Martha Tilaar Group 的首席执行官 Dr. Kilala TILAAR 率先以《植物赋能美妆:印尼植物成分,呵护肌肤健康、天然色彩和可持续配方》,揭开了植物资源在舒缓修护中的多重价值。上海克琴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邢婷媛女士则带来《油痘肌护理:控油祛痘与抗炎舒缓的靶向应对》,关注痘敏共存肌的多维护理。南京斯拜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支持张春艳女士分享了《舒缓修护多维提升肌肤耐受力》,聚焦肌肤脆弱状态下的综合管理。优然生物高级产品经理周琦女士以《创新螯合锌技术:聚天冬氨酸缓释锌,温和长效双优性能》,探讨温和抗炎的创新路径。B&B Labs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Mr. Julius Lim 以《微生物友好型护肤:流行语还是生物必需品》发问行业,再次强调了微生物组在舒缓修护中的角色。嘉吉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嘉吉美丽护理亚太区技术总监张彦先生讲述了《BotaniDesign:一款奢华丰盈的,高皮肤耐受性的天然来源润肤剂》,强调高耐受性配方的重要性。CTI 华测检测化妆品功效实验室技术经理陈映格女士以《基于人体皮肤损伤模型的化妆品舒缓修护功效宣称策略与应用研究》,为功效验证提供了科学依据。最后,上美股份高级研究员秦紫嫣博士通过《敏感肌修护革新:解密青蒿油的肌肤自愈新范式》,把青蒿油的舒缓潜力推向台前。
Dr. Kilala TILAAR, CEO, Martha Tilaar Group(印尼)
邢婷媛 女士,产品经理,上海克琴科技有限公司
张春艳 女士,技术支持,南京斯拜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周琦 女士,高级产品经理,优然生物
Mr.Julius Lim, CEO & Co-Founder,B&B Labs(马来西亚药妆品牌)
张彦先生,嘉吉美丽护理亚太区技术总监,嘉吉投资(中国)有限公司
陈映格 女士,化妆品功效实验室技术经理,CTI华测检测
秦紫嫣 博士,高级研究员,上美股份
植物成分的现代化应用、微生物护肤的科学验证、功效评价体系的标准化建设……修护舒缓市场不再只是情绪安抚的叙事,谁能以确证的科技和耐受的配方回应消费端的急迫,谁就能在这一千亿战场上获得真正的信任与先机。
Part 4
中国智造,合成生物学持续重塑美妆产业
当“生物智造”成为全球创新的共识,合成生物学无疑是极具变革力量的引擎之一。数据显示,2022 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达到 315 亿美元,预计到 2028 年将翻番至 592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 10.8%。在护肤领域,合成生物的价值早已不再是概念炒作,而是实打实的生产力,其不仅重塑原料开发、功效验证、环保溯源等产业链环节,还打破了传统品牌话语权,助推中国品牌走向国际。对中国生妆企业来说,科技与供应链的深度融合是一场必须赢的硬仗,也是一条无退路的破局路径。
「合成生物会场」的会议现场,七位来自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专家展示了合成生物学在美妆领域的新应用成果。
这一场关于未来制造的讨论,由中科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市生物工程学会秘书长王勇博士主持,他并以《基于合成生物学的植物活性成分研究》为首场演讲,聚焦植物分子创新。紧接着,华东理工大学尚亚卓教授带来《生物合成技术驱动的功效化妆品创新剂型设计》,揭示剂型与生物制造融合的广阔空间。广东恒碳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关焕敏先生以《“三非”创新技术生产生物基Biebl 1,3-丙二醇及其应用》,分享绿色生物基原料的工艺突破。润辉生物技术(威海)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负责人殷金岗博士以《绿色赋能,美丽新生——槐糖脂在洗护化妆品中的可持续应用》,展示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可持续潜力。随后,上海交通大学植物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玉亮博士以《基于植物合成生物学的功能性原料开发》,深度剖析植物合成路径的工程化革新。上海微理智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倪国伟博士以《创新油溶功效原料赋能“以油养肤”新未来》,切入油溶原料与皮肤微生态协同的新趋势。最后,麦吉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前沿研发工程师王华博士以《发酵成分驱动的护肤革新:从原料创新到功效验证的全链路实践》,为全链条应用落地勾勒蓝图。
王勇 博士,中科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市生物工程学会秘书长
尚亚卓教授,华东理工大学
关焕敏 先生,产品经理,广东恒碳科技有限公司
殷金岗 博士,技术开发部负责人 润辉生物技术(威海)有限公司
王玉亮 博士,植物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交通大学
倪国伟 博士,创始人&CEO,上海微理智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王华 博士,前沿研发工程师,麦吉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合成生物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改变着护肤品的研发逻辑与生产底色。当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突破与生产优势逐步显现,一个由技术驱动、功效导向的美妆新格局正在形成。
Part 5
防晒美白赛道的技术革新与市场重构
如果说“一白遮三丑”是中国消费者根深蒂固的审美共识,那么美白与防晒,就是支撑千亿市场的两条脊梁。另一边,防晒品类也在迅速分化,专注蓝光防护、全波段遮蔽、修护同步的复合型配方不断涌现。竞争的激烈程度从一个细节就能看出——截至 2025 年 1 月 24 日,拥有药监局批文的美白产品已经累计达到 2796 个,防晒剂备案产品更是层层叠加、更新换代。更精准的靶向防护、更温和的敏肌配方、更持久的水油平衡,成为国产品牌突围国际巨头的突破口,也将技术创新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防晒美白分会场」的议程由上海缙嘉集团首席研发官袁旻嘉先生主持,拉开了聚焦配方科学与技术转化的讨论序幕。
科蒂亚洲研发中心前沿探索与创新部门研发总监马黎博士以《蓝光对 DNA 的损伤作用及防护策略》开篇,引发对光老化全链路防护的关注。海名斯个人护理技术支持王佳玮女士带来《天然矿物黏土助益水包油润色防晒配方性能》,探索天然原料在肤感和防护双重维度的应用潜力。随后,亚什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个人护理品亚太区市场总监宁岭女士以《是谁点亮肌肤光采?亚什兰极光焕白因子》,呈现焕白机制的成分创新。 广州玮弘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林宇祺先生则以《中国防晒剂的发展新趋势》为主题,梳理政策监管与国产新防晒剂的研发格局。北京尚捷优蓝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专家、北京工商大学副教授袁焕祥博士以《分子智组装靶向递送技术——突破护肤效能瓶颈》,提出提高防晒与美白稳定性的前瞻性方案。巴斯夫个人护理品(大中华区)护肤与防晒市场开发马露萍女士则通过《安心之选,敏肌之盾——巴斯夫安全防晒技术及全系产品指南》,详细解读敏感肌防晒的安全技术基准。天津爱奇士科技有限公司个护技术负责人蔡爽女士分享《从海洋守护到人类健康——EHMC替代方案的创新之路》,回应防晒剂环保替代的产业痛点。最后,科玛化妆品(无锡)有限公司防晒与底妆研发中心组长刘玲女士以《利用脂肪酸酯和二氧化钛复合来提升耐水性和贴肤性的研究》,为产品体验的持续升级提供了全新思路。
袁旻嘉 先生,首席研发官,上海缙嘉集团
马黎 博士,前沿探索与创新部门研发总监,科蒂亚洲研发中心
王佳玮 女士,个人护理技术支持,海名斯
宁岭 女士,个人护理品亚太区市场总监,亚什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林宇祺 先生,技术总监,广州玮弘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袁焕祥 博士,研发专家,北京尚捷优蓝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工商大学副教授
马露萍 女士,护肤&防晒市场开发,巴斯夫个人护理品(大中华区)
蔡爽女士,个护技术负责人,天津爱奇士科技有限公司
刘玲 女士,防晒&底妆研发中心组长,科玛化妆品(无锡)有限公司
当消费者对“既白又防”寄予更高期待,科学与情感的平衡就变得尤为重要。环保合规、多效融合、精准防护成为新的竞争焦点,每一次原料的突破,都是产业在高标准合规和真实功效之间不断探路的写照。
Part 6
慢性炎症到 AI 驱动的精准抗衰风口
消费者对健康寿命和肌肤质量的深层次诉求,加之技术革新和平台偏好,抗衰赛道从来不缺故事。线上线下渠道催化,套装组合、局部护理、高端定制层出不穷,消费偏好随平台而分化。无论是借助组学技术解析肌肤状态,还是通过AI推演配方潜力,精准抗衰已从概念走向落地。
「精准抗衰会场」由环特生物化妆品事业部总经理周示玉先生主持,聚焦抗衰路径的多维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李霞教授以《慢性炎症:被忽视的肌肤衰老加速器》切入,揭示低度炎症在肌肤衰老中的隐蔽影响。杭州唯铂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级产品经理何欣芫女士带来《神经酰胺的中国方案——有料好用 Viablife Ceramide》,讨论本土原料的功能边界。浙江湃肽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支持竺鑫杰先生发表《以油养肤新革命:油溶多肽技术的突破与实践》,探索高活性多肽在脂溶体系的应用潜力。仙婷产品经理曹铭先生以《仙婷专利奥婷敏,一招舒缓敏感肌》,关注敏感性肌肤与抗衰修护的交叉需求。随后,上海欧易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与美丽健康创新中心负责人彭章晓先生以《创新组学技术赋能功效护肤产品的差异化和科技力》,强调组学大数据对精准抗衰的价值支撑。灏图品测 FAST 模型项目经理孙晓莉女士带来《感官+AI 时代:从“试错型”研发到“预见型”研发》,聚焦 AI 驱动的功效预测与产品开发。最后,润芳可(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技术总监何益飞先生以《基于中国特色皮肤管理理念的护肤产品开发》,分享面向本土人群的配方创新方法论。
周示玉 先生,化妆品事业部总经理,环特生物
李霞教授,皮肤科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何欣芫 女士,高级产品经理,杭州唯铂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竺鑫杰 先生,技术支持,浙江湃肽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曹铭 先生,产品经理,仙婷
彭章晓先生,研发与美丽健康创新中心负责人,上海欧易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孙晓莉 女士,FAST模型项目经理,灏图品测
何益飞先生,产品技术总监,润芳可(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抗衰老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精准化是整个行业研发模式的重构。当组学技术、人工智能与传统护肤理念深度融合时,一个更加科学、更加个性化的抗衰新时代正在到来。谁能在验证机制、技术突破和文化理解上找到平衡,谁就更接近这条赛道的长久红利。
Part 7
以天然之名,在绿色与科技交汇处探寻护肤新路径
绿色浪潮正从标签营销走向透明实效,消费者对产品的真实功效和安全性的关注空前高涨。在中国,年轻一代也在对成分纯净和环境友好提出更苛刻的要求,倒逼品牌把“天然”理念延伸到全链路生态设计、可持续供应链和循证配方研发。对企业来说,天然不再只是宣称,而是融合科学验证与用户信任的长期工程。能否在“绿色”与“功效”之间找到平衡,已成为下一轮竞争的关键分水岭。
在「天然安全会场」,青然新护(杭州)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开发总监邵奇妙博士担任主持。雅诗兰黛集团产品创新副总监顾烨义博士率先发表《绿色配方设计:推动可持续美妆创新》,探讨如何在全生命周期落地环保理念。青然新护(杭州)科技有限公司总监赵娜女士分享了《Retavia 开启天然视黄醇的全链路抗衰》,关注纯植物来源活性物的临床转化潜力。益瑞石(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亚太区技术支持经理巴伊斯玛女士以《天然更自然——来自法国的天然矿物解决方案》为题,介绍天然矿物在护肤配方中的应用价值。AAK 中国个人护理品技术负责人王倩女士带来《AAK Soft 技术平台——改善结晶及肤感的天然油脂新选择》,探索油脂原料在感官体验和稳定性上的创新突破。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化学教研室主任李医明教授在《精神压力调控色素过程的研究及中草药干预》中,结合东方传统与现代科学,解读情绪与色素代谢的关联。杭州佳嘉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首席产品官陈迪先生则以《从极境野生菌株驯化技术,到植物油脂应用新场景发现》切入,聚焦生物发酵与驯化在天然原料中的应用前景。最后,上海交通大学植物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专务主任李磊先生分享了《植引未来:中国特色植物资源的化妆品创新与消费者需求驱动》,呼应国潮趋势下的本土植物力量。
邵奇妙 博士,产品开发总监,青然新护(杭州)科技有限公司
顾烨义 博士,产品创新副总监,雅诗兰黛集团
赵娜女士,总监,青然新护(杭州)科技有限公司
巴伊斯玛 女士,亚太区技术支持经理,益瑞石(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王倩女士,个人护理品技术负责人,AAK中国
李医明教授,中药化学教研室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
陈迪先生,首席产品官,杭州佳嘉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李磊 先生,植物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专务主任,上海交通大学
天然护肤的价值不再依赖讲故事,而更看重科学验证,以及深入洞察消费者体验。市场期待更多品牌在理性和情感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真实坐标。
Part 8
头皮经济正崛起,在微生态与组学创新中寻找新增长
在脱发与头皮问题逐步年轻化的当下,2024 年头发头皮护理线上 GMV 已达到 123.9 亿元,电商平台销量同比增长 15.6%,但传统头发护理的增速逐渐放缓,防脱、乌发、微生态平衡等更精准的细分方向成为品牌布局的重点。尤其是头皮护理,虽然目前仅占头发养护 GMV 的 11.48%,但其多样化的产品形态与功效宣称,正加快培育市场接受度。与护肤行业相似,“量肤定制”理念也正在渗透到头发护理领域,叠加消费者对生活质量和外貌管理的高期待,这一细分领域或将迎来新一轮爆发。
「头皮与毛发护理会场」聚焦行业前沿的科学研究与应用探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吴文育教授首先发表了《中国头皮毛发健康产业发展趋势》,回顾了行业近年的关键变化和未来走向。苏州肤莱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张伟阳博士以《基于组学和 AI 研究的防脱、乌发产品进阶开发思路》为题,介绍了大数据在精准防脱研发中的应用。上海旻隽实业有限公司市场经理姜岚女士分享了《洗护专题——“护肤式护发”产品升级策略》,提出以护肤思路重塑洗护逻辑的新视角。广东菁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毛勇进博士带来了《茶皂素——前景广阔的纯天然植物表面活性剂》,探讨天然表活在温和清洁和可持续领域的价值。欧莱雅(中国)研发和创新中心医学总监牛悦青博士则在《头皮毛发洗护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中回顾了多项科研成果。日中化妆品国际交流协会理事长、Off & Relax 首席研发官杨建中博士带来《“菌”衡三部曲—微生态视角下的头皮健康新解法》,剖析了微生物群落调控在头皮平衡中的作用。安利(中国)研发中心产品开发团队负责人姜秀玉博士则以《植物来源成分修护发丝的作用机制研究》收尾,分享了植物活性物对发丝强韧修护的探索。
吴文育教授,皮肤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毛勇进 博士,总经理,广东菁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张伟阳 博士,研发总监,苏州肤莱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姜岚女士,市场经理,上海旻隽实业有限公司
牛悦青 博士,医学总监,欧莱雅(中国)研发和创新中心
杨建中 博士,日中化妆品国际交流协会理事长、Off & Relax 首席研发官
姜秀玉 博士,产品开发团队负责人,安利(中国)研发中心
消费需求的理性细分和技术壁垒正在逐步抬高,头皮与毛发护理市场的增长动力正逐渐转向科学驱动、功效验证和差异化体验的比拼。护肤级的精准护理理念与先进的生物技术深度融合时,头皮健康管理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Part 9
智创、智造、智变 | AI 驱动合成生物技术重塑个护产业未来
在行业普遍追求绿色生产与高性能原料的当下,合成生物技术正成为个护领域颠覆式创新的发力点。尤其是以酵母发酵、微生物工厂为代表的新路径,正迅速改写原料制造的成本曲线和碳排放指标。根据森瑞斯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介绍,10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其排列组合数量已超越宇宙中所有原子的总量,如何高效筛选其中的优质序列,曾经是阻碍产业化的巨大瓶颈。而如今,AI与高通量自动化实验的深度融合,正在打破这一边界。通过生物大语言模型和深度学习算法,合成生物企业能在几天内预测蛋白结构和性质,快速迭代生产工艺,使原料研发不再依赖冗长的试错过程。
PCT 2025 上海站的「森瑞斯专场」以「智创•智造•智变——AI 驱动合成生物技术重塑个护产业未来」为主题。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森瑞斯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罗小舟博士率先发表了题为《智创——战略驱动的技术革命》的演讲,全面梳理了合成生物如何在人工智能辅助下打通实验室到工厂的闭环创新。暨南大学化妆品与医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刘忠教授随后带来了《智造——酵母角鲨烷的绿色跃迁》,讲述发酵角鲨烷在碳足迹和纯度方面的进步。紧接着,广州荣道化工有限公司研发负责人杨文强先生分享了《发酵角鲨烷配方应用》,介绍这一原料在护肤产品中应用的配方考量和市场反馈。最后,森瑞斯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信息科学家曾梓硕博士以《智变——AI 赋能合成生物学:新范式与洞察》作结,详细解析了 AI 在酶和蛋白设计中的算法模型和应用案例。
罗小舟 博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森瑞斯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刘忠教授,暨南大学化妆品与医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总经理
杨文强 先生,广州荣道化工有限公司研发负责人、12年化妆品配方研发工作经验
曾梓硕 博士,信息科学家,森瑞斯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博士后
当越来越多国产品牌投入到以合成生物为核心的研发竞赛,人工智能将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成为科研体系的“第二大脑”。未来,这一领域能否持续拓展商业边界,或许要看数据驱动与工艺迭代的协同效率是否足够快,足够深。
Part 10
古法x算法x菌法 | 助力植物护肤成分的科技创新应用
中药与植物活性成分,曾在漫长的历史中支撑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如今,面对成分透明化和精准功效的大趋势,如何把千年积累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已成为全行业绕不开的挑战。国内植物活性原料备案产品数量逐年攀升,但在规模快速扩张的背后,功效验证不足和生产工艺落后仍是亟待攻克的“卡脖子”难题。愈发严格的监管要求和消费者对“真实功效”的追问,也将推动生物发酵技术、算法筛选和绿色提取加速落地。
以「古法 x 算法 x 菌法,助力植物护肤成分的科技创新应用」为题的「致臻志臣专场」汇聚了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试图给出答案——能否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工艺革新,为中药护肤注入新活力?
成都中医药大学彭成教授以《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交融:中药化妆品的前世今生》开篇,梳理中药护肤理念的演变与当下实践路径。浙江中医药大学甘礼社教授分享了《绿里奇迹:以高活性物含量的天然原料实现个人护理产品的健康功效》,探索如何在全链路保证原料活性。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吴明一教授则在《破译我国特色药用植物护肤功效密码的思考与实践》中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的筛选思路。北京工商大学王昌涛教授带来《发酵技术在抗衰老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详述菌法在皮肤修护中的进展。暨南大学刘忠教授以《精简护肤时代,发酵技术与合成生物学协同一步法制备天然乳液》进一步探讨新型乳液工艺。最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张冬梅博士以《天然乳油组分在D相乳化中的协同互配设计与配方开发应用》收尾,强调绿色乳化体系的工艺创新。
彭成 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
甘礼社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中医药大学
吴明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王昌涛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工商大学化妆品系
刘忠 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张冬梅 博士,副教授,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系副主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这场“古法 × 算法 × 菌法”的深度对话提示业内一个信号——当传统成分遇见现代生物科学,真正高效又温和的植物护肤解决方案,或许就此孕育出新的增长曲线。
Part 11
技术前沿集结号,探索新物种与新范式
在技术与消费习惯交织演变的当下,美妆个护行业正迎来一波兼具突破性与实验性的革新潮流。从AI算法的加持到高精度合成生物学的渗透,再到富勒烯材料、神经递质干预和线粒体健康的新概念,研发路径愈发多元,也更具挑战性。与以往依赖单一成分创新不同,当下企业更重视跨领域技术融合,打造全链条解决方案。创新不再是停留在实验室的概念,而是在市场端、供应链端、功效验证端同步推进的立体工程。如何在安全性、功效性和情绪价值之间平衡,成为 PCT 2025 上海站的「创新发布论坛」一再被提及的命题。
上午的「创新发布论坛」中,CIC 灼识咨询的朱悦女士率先发表了《AI 赋能美妆个护革命》,探讨大模型与生成式 AI 在配方创新、功效预测、用户交互等方面的潜力。深圳杉海创新技术有限公司周名清博士带来《超分子多酚——内外兼美的新思路》,分享高稳定性多酚的靶向应用。深圳市健元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鲁超操博士在《神经递质在皮肤老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中阐述了神经科学在抗衰领域的前沿探索。上海科麦佳化学有限公司孙彬博士通过《科麦佳自主研发+全链条赋能日化原料》回顾了公司从自主研发到落地应用的进展。大连普瑞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刘禹博士则以《利用植物多能干细胞诱导的类器官培养,实现珍稀濒危植物复杂治疗代谢物的同源生物合成》为主题,介绍了前沿合成生物路径。
朱悦 女士,合伙人,CIC 灼识咨询
周名清 博士,研发副总监,深圳杉海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鲁超操 博士,项目总监,深圳市健元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孙彬 博士,创新中心总经理,上海科麦佳化学有限公司
刘禹 博士,副总经理,大连普瑞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下午,江南大学洪流博士带来《富勒烯基复合材料在个人护理领域中的应用》,分享这一高活性碳材料在抗氧化等方向的实践。深圳柏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濮嘉华博士以《Colamin:全球首创线粒体抗衰长寿分子》讲述线粒体靶向抗衰新策略。元普(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张骊博士在《从基因定制到美丽再生》中探讨基因层面精准护理。三言生物陈伟博士通过《重组纤连蛋白:重塑屏障,激活修复——医美抗衰新纪元》讲述重组蛋白应用进展。沈阳金久奇科技有限公司陆晓祥先生以《基于氢化卵磷脂的化妆品创新剂型开发》为题,分享皮肤屏障友好型载体的优势。山东赛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张弛先生则以《胶原革命:油溶重组胶原穿透式抗衰新方案》,呈现新型重组胶原的应用潜力。压轴环节,天然精油品牌“乾馨.C”总裁皮汨源女士以《香气科学与心灵美学:情绪护肤中的自然疗愈智慧》回到情绪价值,提醒行业在功效竞争之外,也别忘了人的感受。
洪流博士,副教授,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濮嘉华 博士,应用开发部负责人,深圳柏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张骊 博士,董事长,元普(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陈伟 博士,联合创始人,三言生物
陆晓祥 先生,化妆品原料部总监,沈阳金久奇科技有限公司
张弛先生,技术总监,山东赛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皮汨源 女士,总裁,天然精油品牌“乾馨.C”
技术创新的浪潮正在重塑个护产业的边界,生物技术、新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预示着一个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美妆新时代即将到来。
Part 12
技术触手可及 | 产业链协同体验互动立体展示
今年的 PCT上海站的展览区汇聚了 165 家参展企业,从原料研发、生产工艺、包装解决方案,到功效检测、合规咨询、品牌服务,几乎覆盖了个护品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行业头部的设备商、功效原料供应商、聚焦特定领域的创新企业等,都在现场带来了各自的新技术和应用案例。许多展商把“首发”“首展”作为展位亮点,引发了不少专业观众驻足讨论,洽谈合作。
观众的兴趣不止于技术展示,更体现在对产品感官体验的高度参与。2025 荣格·配方大师奖大众感官测评活动在现场开放,来自不同企业和研发团队的参赛配方接受大众的感官评测。现场不少专业观众亲手取样、试用,并在测评系统中上留下自己的使用感受和偏好印象打分。
一旁的情绪护肤测试由荣格·配方大师奖的专业评审机构之一的盛评检测带来,展示了基于脑电波监测的测量设备,通过记录受试者在使用不同护肤品前后的情绪波动,生成报告,不少观众对“情绪护肤”这一新兴理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展区的“逛展打卡”与休憩区同样人气旺盛。资生堂、蜜丝婷、韩束、欧诗漫等品牌提供的礼品兑换活动吸引了大量观众打卡集章。
Optima 胶囊咖啡机持续供应现磨咖啡,旺旺的低糖果干和益生菌零食为现场提供了舒缓的补给。展览区在信息、产品和体验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在行业的新技术趋势密集交流之余,也为专业观众们提供了轻松的交流合作的空间。通过立体化的展示模式,PCT 为个护产业的交流合作搭建了更加开放、更加直观的平台。
更多精彩照片,可长按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现场云相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