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作为全球光伏行业最具影响力的技术风向标,2025年SNEC展会(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展览会)将于 2025 年6月11-13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启幕。
本届展会不仅汇聚了全球超4000家顶尖企业,更见证了N型电池技术路线的激烈角逐——TOPCon与BC电池两大阵营的正面交锋,成为技术迭代与市场格局重塑的核心战场。从效率突破到成本博弈,从应用场景分化到产业链协同,这场技术竞赛背后折射出光伏产业未来五年的关键命题。
来源:荣格可再生能源
Part 1
技术路线之争:效率与成本的双重博弈
BC电池的“极致美学”与TOPCon的“规模红利”:BC电池(背接触电池)凭借其独特的电极布局,将正负极全部转移至电池背面,彻底消除了正面栅线遮光问题。隆基绿能推出的HPBC 2.0组件,基于泰睿硅片与自主研发技术,组件功率达660W,转换效率突破24.43%;爱旭股份的“满屏”ABC组件则以700W功率、25%转换效率刷新量产纪录,成为分布式场景的“美学标杆”。然而,BC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虽达29.1%,但高昂的设备成本(约是TOPCon的两倍)与复杂的制造工艺,导致其良品率长期徘徊在95%左右,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相比之下,TOPCon电池凭借“渐进式创新”策略,在PERC产线基础上实现70%的兼容改造,单GW投资成本从1.8亿元降至1.5亿元以下。晋能科技N型TOPCon组件在Kiwa PVEL的加严测试中荣获“最佳表现”,其210R矩形组件通过TUV北德认证,功率与效率双双突破,印证了TOPCon在可靠性、发电量与成本平衡上的优势。
在本届 SNEC 展会上,BC阵营预计将展示 HBC、TBC等更高效率的叠层电池方案,通过将BC电池与其他高效电池技术叠加,进一步挖掘效率提升潜力,冲击更高的转换效率。TOPCon 厂商则有望推出双面微晶、薄片升级版组件,利用微晶技术优化电池性能,结合薄片化降低硅片成本,在提升发电效率的同时,提高整体系统发电表现。
Part 2
应用场景分化:分布式与集中式的“技术分野”
在分布式光伏领域,BC电池的美观性与高转换效率成为其核心卖点。隆基绿能Hi-MO9组件基于HPBC 2.0技术,组件功率达660W,首年衰减率仅1%,次年衰减0.35%,完美适配欧洲高端户用市场。爱旭股份“满屏”ABC组件通过精准叠焊技术消除片间距,组件受光面积接近100%,成为工商业屋顶的“发电利器”。然而,BC电池的“双面率短板”(55%-65%)在地面电站场景中暴露无遗——河南孟州实证项目显示,晶科TOPCon组件在冬季弱光条件下,凭借75%-85%的双面率,单瓦发电量较BC组件高出4.71%。
TOPCon阵营则通过“双面率+高功率”组合拳,在集中式电站市场占据绝对优势。阳光能源推出的210mm HJT异质结组件,采用0BB(无主栅)技术,双面率突破90%,配合轻质双面玻璃,显著降低BOS成本与LCOE度电成本。在沙漠、戈壁等高反射率场景中,TOPCon组件的背面发电增益尤为显著,成为大型地面电站的首选方案。
Part 3
成本博弈:规模化降本与工艺突破的赛跑
BC电池的商业化瓶颈始终围绕“成本”与“良率”两大难题。经典BC电池设备投资高达3-4亿元/GW,是TOPCon的两倍;激光刻蚀、离子注入等核心工艺的复杂性,导致产线良率长期徘徊在95%左右,较TOPCon的98%仍有差距。这种成本劣势直接反映在市场定价中——当前BC组件溢价空间不足10%,难以覆盖高昂的制造成本。
相比之下,TOPCon阵营凭借“效率+成本”的双重优势,持续扩大市场份额。晶科能源TOPCon组件量产效率已达26.5%,并通过1.6mm超薄玻璃、EPE胶膜等辅材创新,进一步降低系统成本。晋能科技N型TOPCon组件在Kiwa PVEL测试中荣获“最佳表现”,其双玻组件通过IEC 61215:2021 & IEC 61730:2023标准认证,验证了TOPCon技术在可靠性、耐久性上的绝对优势。
Part 4
应用场景分化:技术选择背后的商业逻辑
BC电池的“美学溢价”与TOPCon的“规模经济”,正在重塑光伏市场的应用格局。在分布式场景中,BC电池的无栅线设计使其与建筑外立面、屋顶等空间高度融合,成为高端户用市场的“颜值担当”。隆基绿能Hi-MO9组件基于HPBC 2.0技术,在标准尺寸下实现660W组件功率,较TOPCon高出30W,首年衰减率仅1%,成为海外中高端分布式市场的“利器”。然而,当场景切换至大型地面电站,TOPCon的双面率优势(75%-85%)与高发电增益(月均发电量较BC组件高出3.27%)使其成为央国企采购的首选。河南孟州实证项目显示,晶科TOPCon组件在1月光照较弱时期,单瓦发电量较BC组件高出4.71%,充分印证了高双面率在反射光利用中的核心价值。
这种场景分化背后,是技术经济性的残酷筛选。TOPCon产线可通过PERC产线改造实现70%的设备兼容,单GW改造投资额仅5000万-7000万元,新建产线投资额已降至1.6亿-2.0亿元。相比之下,BC电池产线投资额高达3亿-4亿元/GW,且良率仅为95%左右,导致其度电成本较TOPCon高出15%-20%。这种成本鸿沟,使得BC电池在央国企招标与大型地面电站项目中难有作为。
Part 5
产业链协同:从技术竞赛到生态共建
技术路线的竞争,本质上是产业链协同能力的比拼。TOPCon阵营凭借PERC时代的产线积累,实现了从设备到材料的快速迭代。捷佳伟创等设备企业已推出第五代TOPCon整线解决方案,单GW设备投资额降至1.2亿元以下;福斯特等辅材企业则通过EPE胶膜、1.6mm超薄玻璃等技术,将组件功率提升至700W以上。这种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使得TOPCon技术得以快速规模化。
BC电池阵营则试图通过“平台化”突围。隆基绿能的HPBC 2.0技术,通过将PERC、TOPCon、HJT等电池结构与BC平台结合,实现了理论转换效率29.1%的突破;爱旭股份的ABC组件,通过“满屏”设计将电池片占比提升至100%,组件功率突破700W。然而,这种技术融合也带来了新的挑战:BC电池对基材少子寿命、背面栅线布局等工艺的严苛要求,使得其产业链配套成本居高不下。
Part 6
市场格局重构:从技术路线到生态竞争
SNEC展会的另一大看点,是TOPCon与BC电池在市场定位上的分化。TOPCon阵营凭借规模效应与成本优势,在大型地面电站、央国企采购招标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据中国光伏协会预测,到2030年TOPCon电池市占率将接近45%,远高于BC电池约10%的占比。而BC电池则依托其美观性与高转换效率,在海外中高端分布式户用市场、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
这种市场分化背后,是两大技术路线对产业链话语权的争夺。TOPCon阵营通过PERC产线改造、新建产线快速扩张,形成了从硅料、硅片到电池、组件的完整产业链生态;而BC电池阵营则受制于高昂的设备成本、复杂的制造工艺,产业链配套尚不完善,落地周期较长。
Part 7
展会看点预测
在2025年的SNEC展会上,BC电池和TOPCon电池的展示将成为焦点。
BC电池企业可能会重点展示其高效率、低衰减和无银化技术,强调其在分布式市场的优势。而TOPCon电池企业则可能会突出其高双面率、综合发电效率以及技术延伸性,展示其在大型地面电站中的竞争力。
BC或将发布轻量化、工商业场景新品,如 “星云系列”,针对工商业屋顶等场景,进一步开拓应用空间。TOPCon则着重展示海洋、沙漠等全场景定制解决方案,凭借在不同环境下的出色适应性,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此外,展会还可能展示两种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例如,钙钛矿/TOPCon叠层电池的最新进展可能会成为TOPCon阵营的一大亮点。而BC电池则可能会展示其在新材料、新工艺方面的突破。
2025年SNEC展会上,BC与TOPCon的对决将聚焦效率极限突破、成本控制能力和场景适配性。BC或通过差异化优势(美观、高效)吸引高端客户,而TOPCon凭借规模效应和成熟生态巩固主流地位。最终,两者更可能走向共存,共同推动N型技术时代的多元化发展,为全球光伏产业的持续进步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