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关联万物,智引未来——2025国际激光产业大会现场报道

来源:国际工业激光商情 发布时间:2025-05-28 132
工业激光激光焊接激光切割激光打孔激光增材制造激光测量与检测 人工智能特别报道
中国市场占全球激光市场56%以上份额,华工激光推出AI三级智能体(L1-L3)重构智能制造流程——数字人交互缩短售后响应时间30%,晶圆检测效率提升50%,车载玻璃AI分拣准确率100%。

5月15日至17日,第二十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在武汉举行。2025国际激光产业大会同期举办,大会以“激光改变生活,产业引领未来”为主题邀请海内外激光行业专家学者,就当下行业的热点话题和趋势变化,与现场嘉宾进行了分享交流和观点碰撞。

 

 

人工智能加速行业发展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国际光学委员会副主席顾波博士在《AI和量子技术冲击下的激光加工:机遇与挑战》报告中指出,量子技术和人工智能是当前行业两个非常重要的亮点和研究领域。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可能今天讲到的技术,到了明天就成了故纸堆里的陈旧之物。目前,中国市场占据全球激光市场一半以上(>56%)。尤其在应用端方面,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应用市场。

 

顾波院士做主题演讲


实际上,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影响到几乎所有的激光加工领域,从前端光源到后端应用,将波及所有的应用领域。人工智能正在经历不断地试错,期间企业可以通过采用这项技术来帮助减少研发周期。在增材制造使用AI技术,可以让人工智能参与深层次的部件设计,因为复杂零部件的突破优化非常关键。人工智能可以让设计真正成为非常优化的设计。所以,AI在3D打印上的应用也会非常有前景。


另外,量子技术在激光加工上的应用,比如可以把激光雷达与量子技术相结合,可以大大提升测量精度。如果是医疗植入支架生产企业,原先用超快激光切割可以实现微米级的精度,现在采用量子技术可以达到纳米级的精度,将产品质量再提升一个数量级,把测量精度增加1000倍,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新的应用正在等着开发。


顾波院士认为,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量子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同时,行业还要关注人工智能和量子技术相结合时的协同效应,这一点非常关键。未来,人工智能的玩家只有玩家,一是中国,二是美国。美国在基础研究上面更领先一点,但是中国绝对是应用端的最大市场。而从应用端反馈的真实信息,对于改进和增强人工智能技术十分重要。


这和当初将激光技术引入国内一样,激光加工也是从开始做应用开始,然后逐步攻克光源和激光芯片等核心技术,然后再突破一些应用端的瓶颈,比如将激光测量技术也掌握。他认为,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也是一样,国内激光行业现在不需要急着把应用全部拿下,全世界33%的制造业都在中国,所以未来我们有很大的机会。


现在,行业缺的是有价值的数据,未来数据是金矿,没有好的数据就没法真正让模型得出好的反馈。人工智能在应用层面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就是,算法的可理解性和解释性,需要告知用户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要清晰解释背后的机理。最后,顾波院士谈到,目前行业缺的是复合型人才,就是既懂激光加工技术又懂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才。希望今后国内高校院所能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激光智造与AI的深度融合


华工激光CTO程伟在《激光智造与AI融合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中,向与会嘉宾介绍华工激光通过引入AI技术,进行了工艺和设备升级。首先,他向参会嘉宾们介绍了AI的技术发展路线。其中,AI的发展经历了从人工智能开始到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再到现在的大模型训练,最后是生成式AI和通用人工智能。目前,行业已经来到了生成式AI的阶段,已经具备生成文本图片以及视频的能力,给制造业带来全新的可行性。华工激光正在努力把这些技术用到激光智能制造中,推动产业升级。

 

华工激光CTO程伟做主题演讲


华工激光把握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提出了“Arrive Intelligence”主题,把AI作为智能制造的升级手段。通过使用AI工具,为客户自主描述智能制造场景。公司在应用AI的过程中,始终在思考,并将激光的AI智能体分为了三个层级,第一级是L1,基于知识的互交问答。第二级是具备感知和推理能力,成为行业专家。第三级是在第二级的基础上,除了感知和推理外,还具备自主决策的能力。


华工激光用这三个层级的能力生成具体的应用场景,比如说数字人交互,AI视觉以及智能调度,满足在激光智能制造中的多种应用。第一级作为简单的问答和售后维护,将常规性的简单问答以及售后工作,全部交由AI智能体替代,并将其应用到公司的内部培训上,提高工作效率。第二级的人工智能具备了检测功能,通过检测具备感知功能,然后从感知提供故障判断,以及加工路径或工艺参数的优化。第三极,就是从收集信息之后完全自主地判断,做整个工厂的智能调度,大数据分析,包括故障预测以及自动化编程等。


程总表示,华工激光在将AI应用到智能装备和激光装备上,从AI的研发部分开始对整个创新体系做了革新。首先在研发实践上,更多做的是创新链的协同,因为AI领域需要大量人才去做创新,所以公司现在选择的路线是先和一些创新链上的企业加强合作。在产品层面,华工激光原来只是做制造业的生产装备,主要以单机为主,后来增加了自动化设备,现在引入AI以后,想把单机和自动化产线做得更智能化,做成工厂的智慧化。


对此,华工激光的上级单位华工科技集团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在智能制造和AI领域建立了专家库,并和高校紧密合作。同时,公司还成立了中试基地,设立了全流程柔性智能备料中心,并做了中试线的验证,其中第一期包含了6大智能化单元以及AGV转运系统,集成了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孪生系统、中控调度系统、AI视觉识别分拣系统,实现了整个车间的实时监控以及虚实同步。从结果看,该平台在国产化率、自动化率、数据采集率、零件识别准确率以及物流配送准确率,这5个关键指标全部达到100%。


在产品设备方面,华工激光从视觉+AI,以及三维套料以及工艺参数智能的优化,不断加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将技术应用到单机智能化上,实现智能的行车上料,以及切割、打码再到分拣,其利用率比行业的平均水平高了15%。


演讲最后,主讲人介绍了几个应用AI技术的设备产品。其中国家单项冠军产品——三维五轴激光智能切割装备,是在原有的三维五轴设备的基础上加入了DeepSeek模型,并且引入了决策系统,让简单的问答更准确,实现了L1级人工智能。


现在,华工激光正逐步将其扩展升级到L2级别,也就是想用它做智能编程以及简单的自主维护。以晶圆检测为例,将这类设备加入视觉+AI功能并升级相应算法,从而使检测率有很大提高,检测效率比第一代产品提高了50%以上。


另外,华工激光还通过AI算法升级激光除草机器人,也是国内首个利用激光做农业除草的应用。用AI升级了机器人的植物训练,以前是在单机上完成杂草识别训练,现在做成云平台后连接AI算力,将其打造成一个统一的训练平台,让训练效率提高了很多。


有以上这些成功的基础,华工激光将产线的自动化也应用了很多AI技术,比如车载玻璃的激光开料自动化,在上下料系统加入AI的分拣技术。在激光切割方面,经过AI算法后,设备会根据图档和工艺自动生成最优切割路径。


最后,除智能装备和自动化产线外,华工科技还有做智慧工厂的项目。智慧工厂将采用AI技术实现全方位的智能调度。整个产线通过工业物联网和AI进行深入融合和连接,从上料到加工、分拣以及存储配送,自动推荐最佳的生产方案以及生产参数,将更好地服务下游用户。

 

行业大咖观点碰撞


在大会的圆桌论坛上,受邀嘉宾分享了各自对于当下和未来激光产业发展的思考。针对AI对激光智造的变革以及更多的赋能方向,华工激光总经理邓家科表示,华工激光从2018年就开始从单一装备更智能,围绕单一装备做产线自动化,围绕工厂做整体智慧化。从2023年起,公司就逐渐将AI技术引入到激光加工中,通AI实现智能编程。


期间,公司还做了大量工业软件的国产化工作。在编程中加入AI元素,设备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再结合大量的数据积累和模型迭代之后,将是加工的效率和质量得到双重提高。在邓总看来,激光工艺实际上是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通过AI技术实现智能工艺参数优化,目前已经实现了,但由于版权和涉及公司商业机密不能对外开放。这可能也是之后行业采用AI技术时会遇到的障碍,开源和开放在短时间内无法达成共识。

 

圆桌论坛嘉宾合影

 

针对老生常谈的行业内卷问题,武汉光至科技董事长黄志华谈到,相比国内几家头部大型激光公司,光至科技的资历较浅,但也是内卷过程的参与者并在不断思考如何破局。他认为,行业内卷其实是将更大规模的需求时间节点往前提。为了破除内卷,更多的企业选择“出关”。出关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市场层面,过去几年激光行业的增量就是面向C端的激光装备。过去几年的增量比较大,把现在的工业级激光装备的市场空间,从大B端可能到小B端甚至C端做了深度拓展,带来的市场潜力是量级上的放大,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


另一个是技术层面的出关。去年,黄总在公司内部给自己设立了一个新目标,面向更复杂和前沿需求,比如像面向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面向加速器的光源,面向聚变能源的光源,面向激光武器系统的配套光源等,这些前沿技术涉及很多激光的底层特性,如噪声特性、规模、控制复杂度、光电结合特性,甚至有更多可以应用到AI技术的复杂系统等。同时,公司在突破新技术的同时,也保持“存量激光器”市场的产品质量。


顾波博士对此解释说,随着成本的降低,未来的激光设备会有两条发展路线,一条路线是低端的平民化“B2C”的量很大,单台设备的利润很薄,但是量很大;另一个是走高端路线,走差异化产品路线,越是往高端走,比如微加工、纳米加工,这将是蓝海市场,因为他需要非常高的技术门槛和长期积累,需要有耐心的资本,但回报会是巨大的。


目前,国内激光企业迎来了“出海”热潮,海目星激光作为其中的代表企业,近年来的表现亮眼。圆桌论坛上,海目星激光集团副总裁聂水斌针对企业出海的问题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他表示,企业出海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当地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并且,企业出海的设备一定要在质量上“过硬”。目前,海目星激光最大的出海项目是动力电池装备线,跟随国内动力电池大厂一起出去。


期间,公司在全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聘请了当地人做商务对接和服务,这样的做法能有效解决语言沟通上的问题。他认为,企业出海更重要的是以技术为主,把产品做好。海目星激光通过常年接触和运维海外市场,得以让公司能网罗全球的技术人才和销售精英,同时也具备了敏锐的市场技术捕捉能力,弥补公司的短板。最后,他希望中国激光企业能多多走出去,相信中国的品牌一定会在国际上会打出亮丽的名片。

 

来源:荣格-《国际工业激光商情》

原创声明:
本站所有原创内容未经允许,禁止任何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等机构转载、摘抄,否则荣格工业传媒保留追责权利。任何此前未经允许,已经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平台,请立即删除相关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 荣格激光加工
聚集工业激光加工领域的丰富资讯,涵盖前沿激光技术和工艺在金属、航空航天、3C消费电子、汽车、医疗、新能源等各行各业的解决方案。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