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在产品更新愈发频繁、流行趋势快速更迭的个人护理和洗护市场中,“科研”似乎是个慢动作。但对于长期主义者而言,慢并非迟缓,而是另一种节奏的确定性……
珀莱雅上海研发中心坐落于上海漕河泾,该中心负责人常晓维博士与其团队,正尝试在这样的节奏中寻找功效护理的“慢变量”——从头皮微生态出发,稳步建立产品功效的底层逻辑与可持续的技术路径。
常晓维
珀莱雅上海研发中心负责人
作为复旦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博士,常晓维在日化领域深耕 17 年,曾服务于联合利华、汉高等多家国内外化妆品头部企业,负责过数百个国内外上市产品的研发。在珀莱雅,她全面统筹头皮头发健康领域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带领团队建立起一套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研发体系。
珀莱雅上海研发中心内
此外,她带领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皮肤病医院等多所知名院校、研究机构和三甲医院展开合作,并结合消费者、临床实际问题进行头皮多组学研究,为珀莱雅洗护产品的安全性与功效性奠定技术基础和科学支撑。
在与《happi China 国际个人护理品生产商情》杂志的专访对谈中,她分享了珀莱雅「惊时」品牌在头皮护理科研创新方面的独特思路,围绕品牌研发战略、成分机制研究、微生态观察、跨界协作与科研传播与我们展开了深入对话。
Part 1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研发哲学
近年来,研发周期与消费者需求变化节奏呈现加速趋势,如何在“研发节奏慢”和“市场反馈快”之间实现平衡?常晓维表示,「惊时」采取了“长期科研与市场节奏双轨并行”的策略。
“所有的科研项目均从消费者痛点出发,最终必将在产品中应用,只是时间早晚。”常晓维认为,科研项目必须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这样的科研成果才能真正落地为产品。
她进一步解释:“长期研究致力于为根源问题找根本答案,并不影响产品开发时应用当前热门技术或者使用其他已被验证有效的成分。”
常晓维强调:“慢科研不等于慢产品。”
这句话背后的逻辑在于,企业可以一边进行长期的基础性研究,一边灵活运用市场上已经被验证的优秀技术和成分来满足当下的产品开发需求。
“我们是长期主义者,但不代表所有的原料和技术都要等着长期研究的结果出来才能使用,可以结合市场上现有的优秀技术。”
更重要的是,市场反馈并非科研的阻力,而是科研方向的重要参考。
常晓维认为:“市场时效性反馈反哺科研方向,实现正向循环。市场反馈可以帮助我们验证产品效果,同时指导科研优先级的调整,实现科学研究与用户价值的双向驱动。”
Part 2
坚持“成分协同”的配方理念
与市场上许多依靠单一成分打造爆点的产品不同,「惊时」品牌始终坚持“成分协同”而非“单一成分爆点”的配方理念。这种思路如何在功效验证和安全性方面平衡,常晓维分享了团队的关键突破。
“以我们的控油技术为例,整体设计聚焦于皮脂腺发育、分化、成熟、脂滴合成及释放等多个环节,形成一个从源头调控到外部调理的完整机制链路。”常晓维解释道。这样的成分组合并非简单堆砌,而是根据不同靶点精心设计的"组合拳。
“功效成分机制互补而非重复。”她指出,「惊时」产品中使用的成分会在不同靶点发挥作用。“以撒葡萄愈伤组织提取物作用于皮脂腺细胞上的特定靶点 PPAR-γ,减少皮脂生成与分泌;琥珀酸则具有一定控制马拉色菌生长的作用,同时又是替代水杨酸的天然来源角质剥脱成分。”
要验证这些成分的协同效果,团队建立了多层次的功效验证体系。
“功效验证必须覆盖不同生物学层级。”常晓维介绍,「惊时」团队进行了“细胞层面、3D 皮肤以及人体临床和真实场景使用测试”至少三个水平的功效评估,对其特性重复验证后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才能放心地将其作为核心技术应用在产品中。
Part 3
贴近中国人群特征的研究路径
相比皮肤微生态,头皮菌群生态研究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在这一领域,常晓维团队的研究观察引发了一系列创新性思考。
“油性头皮本身不是问题,但更易成为微生态失衡的‘敏感地带’。”常晓维指出,油性头皮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状态,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由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可能产生了痒、红和气味问题。“我们在开发时会想到对油性头皮来说,预防进一步发展到这些问题头皮,可能需要从微生态层面干预。”
在头皮微生态研究中,常晓维团队聚焦马拉色菌生态,建立更贴近中国人群头皮特征的研究模型。
“限制马拉色菌是近十年多项研究发现可能和头屑、脂溢性皮炎问题强相关的一类菌。其作为油脂的‘吞噬者’可以经其代谢过程产生多余的油酸造成头皮刺激,或者伴有脂质(如角鲨烯)氧化导致头皮敏感或者异味。”
基于这些发现,常晓维团队在开发原料的过程中,会特别评估主要原料对马拉色菌的抑制作用,并建立了针对该菌的体外研究模型,从而提升功效预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我们已在早期完成了对中国部分地区年轻人群的头皮微生态研究,并以研究成果发表于相关学术期刊。目前,团队正进一步开展覆盖更多地区和人群类型的微生态研究,相关研究结果正在积极分析中。”
在推动科研拓展方面,常晓维带领「惊时」团队与多家学术机构和技术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从产品研发角度,在挑选合作伙伴时,我们会重点关注其在特定领域的科研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常晓维介绍,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合作就围绕皮肤微生态与头皮健康开展基础研究,依托其在宏基因组测序与多组学分析技术上的优势,为深入理解中国人群头皮微生态特征、筛选潜在干预靶点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珀莱雅上海研发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
共建“头皮健康联合实验室”
建立高效协作机制,常晓维强调了沟通的透明性与研究目标的一致性。
“在基础研究阶段,学术机构提供前沿科研思路与理论支持;在原料开发和验证转化阶段,生物技术合作伙伴则推动技术落地与应用转化。分阶段合作、各司其职,这样一个工作的机制才是协同合作并持续产出落地的关键。”
Part 4
科研语言到体验语言,重构消费者沟通
将复杂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消费者容易理解的体验语言,是常晓维团队面临的另一重挑战。
如何让“头皮微生态”这样的科研概念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清爽、蓬松、少洗头”,常晓维有着独特思考。
“从科研语言到体验语言,我们会主动设计‘可感知’的研发路径与功效验证。”常晓维表示,“头皮微生态”本质是一个系统性科研概念,但消费者更关心“我用了有没有变得不油了”。
作为研发团队,他们在设计功效时,不仅考虑技术原理是否成立,也会思考消费者能否真实感受到它的结果。
“比如‘控油’最终要表现为‘头发更蓬松’,‘微生态平衡’表现为‘头皮状态稳定、不容易出问题’。这些维度会在我们的功效研究中进行验证,确保科研成果能真实转化为可感知的用户体验。”
常晓维认为,与消费者的沟通是共建认知。“我希望通过我们的科学传播、普及,消费者可以了解到产品背后的科学原理和研发逻辑,建立起对产品机制的信任。”
展望未来,常晓维表示,研发团队会与市场端紧密协作,希望在“消费者共创”和“生活化表达”上探索更多可能。“比如持续通过短片或实验展示,让消费者不仅看到‘结果’,也能感受到‘过程’。”
Part 5
结语
在快节奏的市场中,坚持长期科研是一种难得的定力。而将这种定力转化为可以被消费者切实感知的功效体验,是科研与产品之间最核心的“翻译工作”。
从头皮菌群到配方协同,从数据验证到跨界协作,再到传播语言的重构,常晓维和她带领的珀莱雅洗护研发团队正试图构建一条具有长期生命力的技术路径——它不是孤立的产品创新,而是一套可持续生长的系统。
在与科研对话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品牌如何在头皮护理的慢变量中建立长期竞争力,也愈发意识到,洗护行业正站在一个由科技驱动、需求牵引的转型节点。围绕微生态、功效成分、头皮健康的前沿探索不断深化,研发与市场的协同也日益紧密。
在这样的背景下,荣格工业传媒及旗下《happi China》杂志将于 5 月 28 日 在广州举办 2025 洗护趋势与技术论坛,邀请了众多来自品牌方、原料企业、科研机构的专家代表,共同解析洗护品类的关键技术演进与未来机会。
届时,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功效经理吴瑶瑶女士将围绕琥珀酸和水杨酸在头皮去角质功效上的研究发表现场演讲。如果希望进一步了解珀莱雅在头皮功效机制方面的科研进展,特别是在去角质技术路径上的研究思考,欢迎到论坛现场聆听及面对面交流。
以下为论坛完整议程与报名方式——
来源:
采访&撰稿:John X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