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暂停,或转折?中美关税减免超预期,美妆行业如何布局下一步?

来源:happi China 发布时间:2025-05-13 90
个人护理品原料配料加工生产设备包装设备及材料检测及测试技术其他 市场趋势特别报道产业动态
关税战暂停下的长期隐忧

2025 年 5 月 12 日,中美两国在日内瓦达成阶段性关税减让协议,为激烈的双边贸易战按下“暂停键”。根据协议,原本高达 145% 的美方对华关税将在 5 月 14 日起降至 30%;中国方面对美关税亦同步从 125% 降至 10%。这项为期 90 天的临时减免措施,虽不构成根本性的结构性协定,但为濒临供应链临界点的全球美妆行业争取到了一线喘息空间。

 

 

 

除正式关税减让协议外,美国白宫也于 5 月 13 日宣布修改对中国及香港发往美国的小额包裹(de minimis)关税规则,将此前计划征收的 120% 关税下调至 54%,并维持 100 美元的固定税费。调整将于 5 月 14 日生效。

 

 

《happi China》注意到,此次关税减免宣布后,包括 Estée Lauder、Interparfums、e.l.f. Beauty 在内的多家美妆公司股价明显回升,同时物流与包装企业如 Maersk、Hapag-Lloyd 亦出现反弹。

 

 

不过,在关税“暂缓”背后,美妆品牌、OEM/ODM、跨境电商与原料进口商仍必须面对供应链重构、利润挤压与定价策略调整等核心挑战。

 

 

Part 1

喘息窗口背后的重压现实

 

美妆行业之所以对本轮关税波动格外敏感,根源在于其高度全球化的产业链格局。

 

在美国本土制造比例不足 10% 的背景下,绝大多数品牌仍严重依赖来自中国的包装、瓶器、原料与中间组装部件。

 

数据显示,2024 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美容个护产品总额达 14.5 亿美元,另外还有包材、刷具、玻璃瓶、彩妆配件等类别。关税一旦骤升至三位数,不仅终端售价无以为继,产品组合、交货周期、利润模型也将全面重构。

 

 

以 Interparfums 为例,这家总部设于巴黎与纽约的香水制造商在美国制造约 40% 的产品,但瓶盖、喷头等配件依然主要由中国提供。其 CEO Jean Madar 表示,该公司在 4 月初被迫启动“每日战情室会议”,紧急调整全球采购配置,并计划将部分包材供应转向越南与墨西哥。然而,替代路径的建立需要 6 至 9 个月,相关配套模具、检测验证、法规适配亦需额外投入。

 

另一家独立品牌 Dieux Skin 虽已在纽约、新泽西设厂生产,但其核心原料依赖法国与中国。联合创始人 Charlotte Palermino 直言,“我们正被迫在高关税与品牌坚持之间做选择。”为了避免涨价带来的市场流失,Dieux 决定短期内牺牲利润率,并考虑提前囤货。但这类策略同时带来库存积压、现金流紧张等连锁反应。

 

对于头部企业而言,短期内虽可通过全球产能调度与定价策略消化部分成本,但中小品牌则无此回旋余地。一位美妆行业分析师在接受某外媒采访时表示:“这是一场生存战,不是品牌溢价战。”

 

 

 

Part 2

全球品牌的集体压力测试

 

对美妆行业而言,中美关税临时松绑虽然为进口成本带来暂时缓解,但并未终结“政策冲击”的系统性风险

 

过去一个月,145% 对 125% 的双边极端税率,已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品牌正在进行一场事关“成本承压能力”与“结构调整意愿”的集体压力测试。

 

全球大多数美妆产品,尤其是中高端市场,早已依赖一套跨国分工体系——原料多元来源、组件全球采购、包装制造外包、最终组装集中于中国或东南亚,这种效率最优的分布方式,在高关税之下反而成了风险源。短期内,“吸收成本”与“价格上涨”成为主要策略选项,而长期,则必须面对是否重构整个供应链体系的根本问题。

 

不少品牌方当下正普遍采取“三路并进”的防御策略——

 

第一,紧急调整订单节奏和入仓计划部分品牌已开始提前备货,试图赶在 90 天减免窗口内完成关键产品的清关与投放。

 

第二,加快“多区域制造”布局,提升本土化比例。无论是将瓶盖、泵头等部件分散至墨西哥、越南,还是尝试将特定 SKU 的生产回流美国或欧盟,都意味着品牌必须打破既有“单一性价比最优解”,转向更分散、更冗余的战略弹性方案。

 

第三,加强中国产线与品牌的“去美国依赖”改造。从中国企业角度来看,面对出口美妆产品暴跌,不少工厂已开始将重心转向国内市场或“一带一路”沿线市场;部分 ODM 工厂则同步推进品牌化与直销渠道,试图降低对美国订单的依赖。

 

但这三条路径无一容易——制造迁移意味着新一轮打样与验证、系统搭建成本和人力投入;分散采购则可能降低议价能力、拉长交期。更关键的是,即便构建完成,下一轮政策变化是否会否定当前战略,也无人能保证。

 

可以说,中美关税谈判带来的不是确定性,而是提醒——在全球化供应模式已不可逆的背景下,品牌的竞争力不仅来自产品与营销,更来自其对政策风险的“弹性设计能力”

 

美妆品牌与供应商面临的不仅是成本压力,更是决策的不确定性。

 

在 2025 年初的高关税冲击下,大量企业不得不重新评估其供应链结构与市场布局,而本轮“减免关税”的 90 天窗口期,并未真正解决结构性难题,反而强化了部分企业对“去风险”(de-risking)和“供应链再本地化”的长线投入。

 

品牌方的动作日益分化。

 

一方面,头部企业倾向于通过区域化制造与本地化供货来缓冲波动,例如加大北美产能、优化在墨西哥与加拿大的工厂布局;另一方面,出于保守与成本考量,中小企业则采取更短期的应对方式,比如抢单入仓、压缩库存周转周期。

 

对于代工企业而言,美国订单的不确定性促使其加速寻找替代市场。中国制造商一方面强化对东盟、中东、拉美市场的销售渗透,另一方面也在跨境电商领域加大布局,尝试绕过传统出口通道。部分 ODM 厂商开始从原本的纯制造向品牌自营或平台渠道转型,意图在多变的关税环境中掌握更大主动权。

 

与此同时,曾被忽视的“中间地带”也开始获得关注。

 

在全球范围内,韩国、日本、波兰、土耳其、越南等国正在被视为“中性制造基地”,既可服务美国市场,也能满足亚太与中东客户。部分企业正通过 OEM 合作、双重备案等方式,构建“多节点、多路径”的灵活产能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碎片化制造趋势并不意味着一刀切的“脱钩”。

 

实际上,大多数品牌并未彻底放弃中国制造,而是在此基础上引入冗余结构,以备应对下一次政策冲击。也正因为如此,“回流”并非简单地搬回美国,而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最优弹性路径”。

 

全球供应链的再定位,本质上是对“政策波动性”的结构性应对——品牌希望在不牺牲成本效率的前提下,增强自身抗震能力。而这,也正在塑造一个更加多源、多速、去中心化的美妆生产格局

 

 

 

Part 3

从价格到品牌,中国市场的下一轮应对逻辑

 

关税压力表面上是成本问题,但对中国市场而言,其深层影响或许是品牌定位与消费者心智的重塑。

 

在本轮关税博弈中,曾依赖“性价比”打入中国市场的美系品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关税加码之后,原本就处于竞争边缘的中端定位几乎难以为继;而高端线则需重新证明其“溢价逻辑”是否仍成立。

 

2024 年,中国自美国进口美容及个人护理产品总额达 17.6 亿美元,其中彩妆与护肤为主力品类。在125% 的进口关税之下,一款美国进口的眼霜售价将被迫上涨近三成,零售价动辄突破 500 元。尽管短期内部分品牌会选择以“品牌不涨价、自己消化”方式稳住用户,但长期来看,盈利模型难以持续,市场份额或将被「C-beauty」和日韩品牌进一步蚕食。

 

 

更关键的是,消费者态度正在发生变化。

 

在小红书、微博等平台上,关于“国货替代”的讨论热度明显上升,一些内容博主甚至晒出“抵制美妆进口”清单,强化“民族消费”情绪。部分品牌虽未在明面上被封杀,但其市场流量已明显下滑。品牌价值一旦与地缘政治挂钩,就难以靠单纯的产品力挽回。

 

在这种背景下,若美妆品牌仍想留在中国市场,必须超越原有“价格-渠道-广告”逻辑,构建更深层次的用户联结。从趋势来看,有三类策略正在成为行业共识——

 

首先是「重新定义本土化」,不再停留于在中国开店、请中国代言人,而是推动包括产品线设计、功效诉求、配方偏好、视觉语言、社交传播等在内的全链条在地化。2025 年开年,部分美妆集团已宣布扩大在中国的“产品设计中心”或“体验研发团队”,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

 

其次是「双品牌运营」策略,即将美妆集团原有的“全球品牌”与“亚洲子品牌”平行运营,通过不同价格带、不同文化语言与本地用户建立多层次连接。此类模式已在日韩品牌中取得验证,也被认为是缓冲政治风险的有效方式。

 

第三是「文化对话替代文化输出」,在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的背景下,单向“价值主张”难以奏效,品牌更需要建立一种“双向共创”的品牌语境。以护肤功效为媒介、以肤质研究为桥梁,强调“共同解决真实肌肤问题”的姿态,有助于减轻消费者对“身份标签”的抵触。

 

简而言之,美妆品牌在中国的下一轮竞争,将不再是比谁更便宜、谁更大牌,而是比谁更懂得如何在地化运作、如何做出“不是进口品牌的样子”。只有那些真正理解中国市场结构变化的品牌,才能在这轮价格与信任双重重构中找到新的支点。

 

 

Part 4

危机之中,看见结构性变局

 

90 天的关税暂停,换来的不仅是暂时的成本缓冲,更是一次对全球美妆产业链、品牌战略和市场认知的系统性检验。

 

中美之间的关税“休战”,未必意味着真正的缓和,反而突显出结构性问题——单一依赖、路径依赖、话语依赖,已无法支撑品牌在复杂国际格局中的稳健运行

 

对中国市场而言,这场博弈提供了一个窗口,观察海外品牌在高压之下如何调整身位,也倒逼本土品牌思考自身的成长路径——是简单替代?是价格补位?还是价值体系的重构?对于所有身处其中的企业,真正的考验不是90天内能否“扛住”,而是能否在不可控的全球变量面前,建立起更有韧性的业务逻辑与组织机制。

 

《happi China》看到,产业正在逐步从“应对式全球化”迈向“战略性区域化”,从“去中国化”与“去美国化”的二元思维,过渡到更精细的本地运营与多元供应链配置。在这个过程中,美妆产业所代表的高价值消费制造体系,或许会成为第一个完成结构转向的行业。

 

下一轮竞争,不属于单一国家背景的品牌,而属于那些能够在多变之中保持柔韧、在风险之中重建信任的企业。

 

 

参考自中国商务部、中国医药报、路透社、Vogue Business 等相关企业新闻稿、政府公开资料、媒体报道等来源

 

 

来源:

作者:John Xie

关注微信公众号 - 荣格个人护理
个人护理、美容、化妆品、香水、包装等行业专业人士必读。美国《happi》与《Beauty Packaging》杂志在中国唯一合作伙伴。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