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丰田的汽车增材制造: 复杂应用面临的挑战

来源:国际工业激光商情 发布时间:2025-05-08 66
工业激光激光增材制造 3D打印
丰田全球部署200+工业级3D打印设备(覆盖DMLS/SLS/FDM/SLA),却受困材料认证体系(PPAP/SQAM流程)、抗疲劳性(发动机部件需>10^7次循环)及热稳定性(>300℃工况)三大瓶颈。

在我开始报道增材制造行业时,最早了解到的信息之一就是汽车制造业始终位列该技术应用的前三大垂直领域。然而随着深入观察,我越发意识到增材制造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发展实则举步维艰。这种困境究竟源于工业界追求的复杂应用技术挑战?还是商业模式本身存在问题?我们以丰田公司的实践案例为焦点,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深度剖析。

 

丰田工厂使用Zortrax M300 Plus 3D打印机3D打印的阀门杆盖

 

为何选择丰田?


公司增材制造工程师William Martin向《3D ADEPT Media》透露:丰田早在2000年代初就开始探索增材制造技术,最初主要用于快速原型制作。到2010年代,该技术在生产应用和更广泛领域的拓展开始加速。这家汽车巨头的技术探索起步于行业对增材制造普遍存疑的时期,而如今其应用已遍布全球。


他补充道:丰田已将增材制造技术整合到全球各大生产基地,应用于原型制作、模具开发,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直接生产功能部件。这种全球化布局有效优化了生产流程、降低成本,并推动各市场与制造工厂的创新设计。丰田长期多维度探索增材制造的实践,或许正揭示了该技术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发展受阻的深层原因。

 

技术应用全景


丰田全球化的增材制造实践,生动诠释了这项技术如何从多维度塑造企业的发展轨迹。在亚洲地区(尤其是日本本土),我们重点关注其金属增材制造的应用;而在欧洲市场,则大量报道了该企业对熔融沉积成型(FDM)技术的运用。


目前丰田在全球部署了200余台工业级3D打印设备,涵盖熔融沉积成型、光固化(SLA)、选择性激光烧结(SLS)及直接金属激光烧结(DMLS)等多元技术体系。这些设备不仅用于原型开发与模具制造,还能直接生产功能性部件,显著提升了制造流程的效能与创新性。


尽管增材制造技术在他提及的应用领域取得进展,但其在复杂汽车制造中的推广仍面临重大挑战。从技术层面来看,材料性能与认证标准、工艺控制与可重复性,以及生产速度与规模化能力,仍是亟待突破的关键瓶颈。尽管成本约束因素也需纳入完整分析,但该议题需要专章探讨。


以材料性能与认证为例,当前多数3D打印材料在强度、抗疲劳性和热稳定性方面仍无法满足汽车工业的严苛要求——特别是在发动机部件、结构件等极端工况下的应用。


假设某企业需在特定期限内生产500件特定零件。这些零件必须采用经过测试认证的标准化材料,并在指定3D打印机上完成制造。但若在此期间材料供应商突然变更配方,将迫使整个团队重启认证流程——这种不确定性会带来巨大挑战。


那么,这种困境是否源于工业界追求的复杂应用技术挑战?对此,Martin提出了独到见解:最具挑战性的往往并非复杂零件本身。他谈到:我经手过最复杂的量产部件,恰恰改变了人们对增材制造的认知。它通过取代传统模具、缩短交付周期,证明了这种技术在符合行业标准的同时能有效降低成本。


但真正的挑战在于推动增材制造通过生产件批准程序(PPAP)和供应商质量保证管理(SQAM)流程——在产业化应用中确保符合所有质量标准和检测要求,这曾是巨大障碍,但却是验证制造可行性的关键环节。

 

商业模式演进


虽然丰田尚未将增材制造应用于整车量产,但已逐步将该技术整合到制造体系的多个环节。丰田汽车社长丰田章男(创始人丰田喜一郎之孙)在2018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演讲中提出,要将丰田“从汽车制造商转型为移动服务商”,并强调其决心“创造全新的移动连接方式——无论是跨国家、跨城市,还是仅仅跨越一个房间的距离”。实现这一愿景意味着探索超越车辆销售本身的交通解决方案,这些方案需要依托以互联技术、电动汽车乃至自动驾驶为核心的技术路径。


这些创新理念或将推动增材制造的更广泛应用。以电动汽车(EV)为例,Martin认为该技术能有效实现三大突破:减轻零部件重量、优化结构设计、加速原型开发。他特别指出:增材制造在生产复杂轻量化部件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可显著提升电池效能、优化冷却系统并强化结构件性能。更重要的是,该技术既能实现定制化部件生产,又能简化供应链流程——这对电动汽车制造具有决定性意义。


尽管认同他的观点,但不得不提请读者注意的是:当前增材制造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仍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要么相关讨论严重不足,要么现有对话未能切中要害。要推动该领域的实质性知识共享,参与特定行业活动或是有效途径。这类活动需具备以下特征:增材制造技术供应商能与(潜在)用户开展“零销售压力”的技术对话。


回归核心问题,丰田对增材制造的应用决策实则是技术挑战与商业模式双重考量的结果:技术层面,如何满足大批量量产部件所需的材料性能与精度仍是关键瓶颈;商业层面,汽车产业对规模效应的依赖,使得增材制造技术当前更适用于原型开发与小批量部件生产。

 

作者:Kety S.(3D ADEPT Media平台编辑和内容运营)

 

来源:荣格-《国际工业激光商情》

原创声明:
本站所有原创内容未经允许,禁止任何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等机构转载、摘抄,否则荣格工业传媒保留追责权利。任何此前未经允许,已经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平台,请立即删除相关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 荣格激光加工
聚集工业激光加工领域的丰富资讯,涵盖前沿激光技术和工艺在金属、航空航天、3C消费电子、汽车、医疗、新能源等各行各业的解决方案。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