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乳化剂是乳化型护肤品BASE(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BASE的肤感常见影响因素有:润肤剂、增稠剂、乳化剂。乳化剂的选择对化妆品肤感至关重要。本文挑选了12种经典乳化剂,并将其进行了13种组合。采用相同的配方结构设计了13款面霜,测定其理化指标,并采用5名专家组评分对其肤感进行测试、评价,测试部位为手部。理化指标包含pH、粘度。肤感指标包含:涂抹中的粘滞感、丝滑感、有无“白头”,涂抹末期的油腻感、吸收性,用后的柔软感等。并对面霜BASE配方设计中的乳化剂组合选择进行了推荐。
引言
2021年是护肤品功效元年,市场上有句话:无功效不护肤。回望中国护肤品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强调稳定,到2000年初开始强调肤感,到本世纪20年代开始强调功效。对于刚步入护肤品行业或者经验尚浅的配方师来说,得益于功效护肤的进步和快速发展,对于活性物的功效的总结归纳,相关信息、资料可以“触手可得”。或许是配方师的“敝帚自珍”,或许是被视为“看家本领”,对于“肤感”,尤其是较为经典的乳化剂及其组合的表现,尚较缺乏相关文献总结。本文,从此角度入手,将市面上较为经典的乳化剂及其组合的肤感表现加以归纳、分类推荐,以期加强行业的信息分享,减少工作的重复性。
化妆品体系简介
化妆品可以分为表活体系、水剂体系、油(膏)体系、散粉体系、乳化体系。其中乳化体系是护肤品中常见剂型,其可应用于乳液、低粘度的化妆水、含油分的精华、面霜、眼霜、护手霜等。影响BASE(基质)的肤感常见影响因素有:润肤剂、增稠剂、乳化剂[1]。对于润肤剂、增稠剂、新型乳化剂(蔗糖酯类乳化剂、聚甘油类乳化剂)供应商研究、归纳较多,但对于经典的乳化剂由于缺乏相关利益驱动,这类总结并不多见。然而,当前常见的面霜,其乳化剂组合仍以经典的乳化剂为主。
乳化剂简介
乳化剂属于表面活性剂大类,常见的乳化剂又分为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其HLB值常常分布于5-16之间。得益于乳化剂、增稠剂的发展,当前水包油体系,已较少考虑HLB值,配方设计时,依据经验,通常将单个或组合的乳化剂HLB值设定在12左右。
感官评价简介
感官评价是唯一将人与产品、工厂与市场、产品与品牌、生存与享受紧密关联起来的分析技术,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来评判化妆品的一门技术[2]。肤感评价主要是利用触觉来评判,采用专家组评分的方式进行。肤感详细的划分为涂抹前(粘度、光泽、挑起性),涂抹前期(质感、铺展性、清爽感、霜状感),涂抹中期(铺展性、粘滞感、层次感),涂抹末期(油腻感、吸收性),用后感(残留膜、最终油感、最终柔软感、光滑感、光亮度)等[3]。
实验部分
实验材料
(1) 面霜基础配方设计
面霜基础配方及原料见表1。润肤剂选择清爽(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环己硅氧烷)、中等质感(辛酸/癸酸甘油三酯)、稍滋润(角鲨烷)3种常见组合(有机硅来源硅油+合成来源油脂+植物来源油脂)。增稠剂选择常见的聚丙烯酸酯类+黄原胶组合。多元醇选择常见的甘油+丁二醇组合。
(2) 乳化剂及乳化剂组合说明
12款乳化剂明细见表2,本文选择了较为经典的乳化剂。13款面霜及乳化剂组合、添加量见表3,选择SIMULSOL 165,是因为其非常经典,在面霜中应用非常广泛,选择165+其他乳化剂组合,方便在165的基础上进行肤感比较、分析,以展示其他乳化剂的特点。
实验仪器
面霜制备及测试仪器
IKA (RW20 digital) 乳化均质机,艾卡(广州)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IKA RW20型搅拌机,艾卡(广州)仪器设备有限公司;NDJ-1型旋转式粘度计,上海越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ME精密天平ME802E、ME4002E,梅特勒托利多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雷磁PHS-3C pH计,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一恒HWS-24(双列四孔) 水浴锅,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烧杯、标签纸、药勺若干。
面霜制备工艺
(1) 先在烧杯中称取水,然后加入CARBOPOL® Ultrez 20 Polymer,待其完全润时后(水表面无小白点),加入A相其他原料,开启搅拌,于水浴锅中升温至80-85℃,搅拌均匀(搅拌速度350-400rpm),保温20-30分钟。注意KELTROL® CG-T XANTHAN GUM(黄原胶)用1,3-Butylene Glycol(丁二醇)预先分散后再加入。
(2) 在另一合适大小的烧杯中称取B相原料(油相),于水浴锅中加热至80-85℃,适度搅拌,待其溶解均匀。
(3) 在一合适大小烧杯中称取C相原料,搅拌溶解,备用。
(4) 将B相加入到A相,开启均质,均质速度为8000-10000rpm,均质3-5分钟。搅拌降温。降温至60-65℃,加入C相,继续搅拌均匀(搅拌速度350-400rpm),继续降温。
(5) 降温至40-45℃,加入D相,搅拌均匀(搅拌速度350rpm左右)。
(6)降温至室温左右,停止搅拌,测定pH和粘度。
肤感测试指标选择
本文从消费者及配方师角度,选取了6个指标进行评价,如表4。它们是:涂抹中的粘滞感、丝滑感、有无白头,涂抹末期的油腻感、吸收性,用后的柔软感等。从消费者角度,这6个指标中,白头、油腻感,是多数消费者不喜欢的肤感,为减分项。丝滑感、吸收性、柔软感是多数消费者喜欢的肤感,为加分项。涂抹中的粘滞感指标是中性的。为了更好的区分,我们设定了0.5分值的分辨率。
结果与分析
理化测试结果
13款面霜的理化指标见表5,pH参考《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采用稀释法测量[4],指标4.60-6.88之间,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1857《润肤膏霜》关于pH的要求[5]。粘度为即时测量值,指标21,000-59,000之间。其中165+O1000或165+E1000组合,粘度最高,是适合做稠厚质感面霜的乳化剂组合。165+Montanov L或165+ Sensanov WR组合,粘度最低,是适合做轻盈质感面霜的乳化剂组合。
比较乳化剂组合1-3,单甘脂(甘油硬脂酸酯)并不会对粘度造成较大影响。乳化剂组合1-3中,单甘酯含量分别为2%、1.5%、0.75%。比较乳化剂组合4-6,山梨坦橄榄油酸酯对粘度的影响要大于鲸蜡硬脂醇,其增稠作用更佳。组合4-6中,山梨坦橄榄油酸酯、鲸蜡硬脂醇含量分别为0.6%、0%;0.6%、0%;0.45%、0.15%。另外,比较乳化剂组合2、3、10,可以发现,就165复配单一乳化剂(不含脂肪醇和山梨坦橄榄油酸酯),其粘度间差别不大,分别为55000 mPa.s,57000mPa.s,53000mPa.s。从以上可以推论,就对膏体增稠的影响:山梨坦橄榄油酸酯>鲸蜡硬脂醇>甘油硬脂酸酯。
肤感测试结果
本文对面霜的肤感,采用专家组评分的方式,进行打分统计评价,结果如表6。
为了更好的识别和比较,雷达图中,我们将白头、油腻感采用减分的处理办法,即用5-相应分值,例如白头评分4分,雷达图中为1分,即5-4=1;例如油腻感评分3分,雷达图中为2分,即5-3=2。不同乳化剂组合面霜肤感特色雷达图见图1:
依据评价,对面霜BASE配方设计中的乳化剂组合选择进行了归纳,如表7。
比较乳化剂组合1-3,就粘度来看,差别非常小(55,000-57,000mPa.s),但肤感多个指标有差异,可以看出,影响肤感的原因,受乳化剂结构不同的影响比较大。肤感涉及到膏体和手(脸)的相互作用,受到膏体的流变特性、膏体微观结构、与皮肤脂质的相互作用。所以,单从膏体的流变特性来推论肤感特色,我们认为是非常欠缺的一种线性思维。
比较乳化剂组合1、7、8,可以看出组合乳化剂比单一乳化剂的肤感表现更优,可能和皮肤脂质的多样性,以及膏体结构的多重变化性有关。消费者偏向于喜欢有变化、层次的肤感而不喜欢单调的肤感。
综上,比较乳化剂组合,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乳化剂组合对肤感的影响还是较大的。此外,含磷酸酯类结构的乳化剂(例如乳化组合10、11)的,涂抹的丝滑感表现较好。至于其他肤感指标和乳化剂的结构关系,从本次实验来看,未能总结出确切的结论,有待进一步设计实验推论验证。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选取了经典的乳化剂12种,采用相同的配方结构设计了13款面霜,其pH值(稀释法) 介于4.60-6.88之间,粘度介于21,000mPa.s和65,000mPa.s之间。
(1)若是希望面霜不添加硅油,且白头无或较少,可以选择165+O1000(或E1000,或Montanov L,或CE,或Amphisol K),或者Care 450+Amphisol K。
(2)若是希望面霜丝滑,可以选择165+CS20P(或O1000,或E1000,或K10,或CE,或Amphisol K)。
(3)若是希望面霜吸收性好,可以选择165+18酸(或E1000,或K10,或CE,或Amphisol K,或Sensanov WR)。
(4) 若是希望面霜有柔软感,可以选择165+CS20P(或O1000,或K10,或CE)。
(5)若是眼霜,可以选择165+O1000(或Montanov 68),又或Care 450+Amphisol K,可以带来滋润的肤感。
(6)稠厚质感面霜乳化剂可选择165+O1000或165+E1000组合。轻盈质感面霜乳化剂组合可选择165+Montanov L或165+ Sensanov WR组合。
综合以上,我们发现乳化剂组合的肤感比单一的乳化剂肤感,相对平衡,能兼顾多个方面。较优的乳化剂肤感组合是:165+E1000,兼有无白头、丝滑、易于吸收的特点。165+O1000,兼有无白头、丝滑、柔软感、滋润感的特点。165+CE,兼有无白头、丝滑、易于吸收、吸收后肤感柔软。
另外,我们还意外发现,从粘度指标来看,就对膏体增稠的影响:山梨坦橄榄油酸酯>鲸蜡硬脂醇>甘油硬脂酸酯。当然,此发现是否在不含165乳化剂的组合中,仍有相同结论,仍待实验验证。
肤感涉及到膏体和手(脸)的相互作用,受到膏体的流变特性、膏体微观结构、与皮肤脂质的相互作用。单从膏体的流变特性来推论肤感特色是不妥当也是不可行的。
含磷酸酯类结构的乳化剂(例如乳化组合10、11)的,涂抹的丝滑感表现较好。至于其他肤感指标和乳化剂的结构关系,从本次实验来看,未能总结出确切的结论,有待进一步设计实验推论验证。
化妆品配方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从单一成分的结构出发,希望从理论角度来演绎,可能比从实践角度来归纳,更为困难。
采用关键词“乳化剂”、“感官评价”或“肤感”,在数据库“中国知网”检索,我们发现直接讨论乳化剂和肤感指标之间关系的论文非常缺乏,只检索到2篇文献,分别为《常见乳化剂的感官性能研究》[6]、《排序法在膏霜类化妆品感官评价中的应用》[7]。前者文章中未对乳化剂的在配方中的用量进行明确,仅标注未适量,一方面,后续的研究者难以复样,另一方面,就行业认知来看,同一乳化剂的不同用量对肤感的影响也比较大,甚至对粘度指标影响都较大。后者文章未对具体乳化剂进行明确,仅用四种样品来描述,同样的,后续的研究者难以复样,经验无法积累。且文章中,乳化剂在配方中的用量为4%或6%,如此高的用量,实际上超出了常见上市护肤品中的乳化剂的添加量,实用性不强。两篇文章讨论的感官指标,也过多,前篇文章14个指标,后篇文章13个指标。然而,很多指标,对消费者来说,并不太在意,即对产品优劣评价,并无太多价值。
希望更多的同行在允许的情况下,分享更多的实验结果,且在配方设计时,明确乳化剂的种类、添加比例,且添加比例需要贴切实际市售产品,使得研究结果可以重复,经验可以积累,方有可能完善理论的大厦。
作者:王一宇、蓝方毅、芒奇金,巢归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琼汉W威切斯,周华隆.润肤剂与乳化剂在化妆品中的复配效果[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4,12(12):37-40
[2] 丛琳,邓慧,邓燕柠等.感官评价及其在化妆品上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5,42(13):161-162
[3] 王硕,赵华,董银卯等.模糊评判法在膏霜化妆品感官评价中的应用[J].香料香精化妆品,2011,2(1):42-46
[4] 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1857《润肤膏霜》
[6] 吴梦洁,王平坚,林文强. 常见乳化剂的感官性能研究[J]. 北京日化,2016年第三期。
[7] 周兆清尹月煊吴金昊等. 排序法在膏霜类化妆品感官评价中的应用[J]. 第十一届中国化妆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67-273
来源:荣格-《 国际个人护理品生产商情》
原创声明:
本站所有原创内容未经允许,禁止任何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等机构转载、摘抄,否则荣格工业传媒保留追责权利。任何此前未经允许,已经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平台,请立即删除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