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医学上把痘痘称为痤疮,它是目前皮肤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属于一种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等,通常情况下也可以观察到皮脂溢出的情况,在青春期男女的面部最为常见,因此也被称为“青春痘”。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痤疮无法完全治愈,会反反复复地生长,甚至还会留下比较多的痘印痘坑,难以消除,严重影响人们的外貌美观,个人的自信心以及社交生活。痤疮的发病机制是比较复杂的,是皮脂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发生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定植、炎症反应与免疫及饮食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1]。目前,痤疮患者常采用口服药物治疗法、外用药物治疗法、物理治疗法、化学治疗法等进行痤疮的治疗[2]。
近年来,许多研究均表明痤疮患者本身存在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的情况:皮脂膜成分发生改变、表皮pH值改变、经皮水分流失增加等[3]。皮肤的屏障功能损害程度与患者的痤疮严重程度成正相关。不良的饮食习惯、毛囊皮脂腺分泌过多皮脂、炎性反应、皮肤表面微生物菌群失调、痤疮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化学焕肤等均可导致皮肤屏障受损,而皮肤屏障受损又会进一步加剧痤疮,从而产生恶性循环[4]。
在进行痤疮治疗的过程中,许多患者或者皮肤科医师只注重痤疮的治疗,却忽视了皮肤屏障功能的修复,这可能是导致痤疮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肌肤三进制理论是从表皮角质层屏障、免疫屏障、微生态屏障三大平衡失衡方面解决肌肤问题的症结所在。这篇文章应用肌肤平衡三进制理论结合实验及临床实践,提出以下痘肌调理辨证治疗新思路。
表皮角质层屏障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主要由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脂肪层组成。表皮层是皮肤的最外层,包括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这5种不同的结构。角质层是表皮层的最外层,其主要由角质细胞和细胞间脂质构成,它可以抵御紫外线、病原微生物、化学物质等外部刺激和污染物质,可以防止营养物质的散失,能够承受外界机械压力作用,并且具有保湿和调节皮肤经皮水分流失(TEWL)的功能[5]。
大量研究表明痤疮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处于受损状态。陶宇等研究了轻中度痤疮患者痤疮部位与健康的皮肤部位皮脂分泌量,角质层含水量及pH值的差异,发现与周围健康的皮肤部位相比,痤疮患者痤疮部位皮脂分泌量明显增加,表皮角质层含水量明显降低,pH 值有所减小[6]。黄勇等运用无创性皮肤生理功能检测仪,测量受试者前额及脸颊的皮肤油脂、角质层含水量、TEWL、皮肤表面pH值、皮肤血红素等。研究发现,痤疮患者与健康人相比,角质层含水量降低,TEWL、血红素含量及皮脂含量升高[7]。上述研究表明痤疮患者的表皮角质层屏障受损,表皮角质层屏障失衡。而当角质层屏障受损时,皮肤也失去一部分保护功能,更容易受到细菌、污染物和其他侵害因素的影响,这种情况会进一步导致毛囊和皮脂腺堵塞,加重痤疮以及引发痤疮反复。
表皮角质层屏障受损与痤疮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可以从表皮屏障失衡方向出发,加入一些修护表皮角质层屏障的功效物,促使表皮屏障恢复至平衡状态,缓解痤疮,避免痤疮的反复。
免疫屏障
皮肤炎症是一种免疫反应,通常作为对外界刺激或损伤的生物学响应。炎症过程包括血管扩张、白细胞浸润、细胞因子释放等,旨在清除病原体、恢复受损组织。然而,当炎症不受控制或过度激活时,可能导致皮肤疾病的发展,如湿疹、痤疮、银屑病等。
痤疮是一种慢性炎性皮肤病,它的发展的过程中基本都会伴随着炎症的发生,痤疮的严重程度会随着炎症的发展而增加。大量研究表明痤疮患者皮肤炎症程度明显升高。李红霞等研究了痤疮患者外周血 IL-8、TNF-α表达水平与皮损炎症程度的相关性,发现痤疮患者血清中IL-8、TNF-α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清中 IL-8、TNF-α表达水平与痤疮皮损炎症程度与炎症皮损数量呈正相关,IL-8 及 TNF-α可使炎性细胞聚集于患者皮损处造成组织损伤,甚至发展成疱疹、脓疱或者囊肿[8]。Jeremy等采用痤疮患者微粉刺作为研究对象,发现亚临床炎症反应发生在毛囊皮脂腺周围的皮肤在增生或异常分化发生之前,CD4+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大量增加[9]。任由炎症发展不加以控制,痘痘恢复后很大可能会导致痘印、痘坑的遗留。
炎症和免疫系统是密切相关的。免疫系统是人体对外来病原体的防御机制,而炎症则是免疫系统对感染、损伤或其他刺激的反应。长期持续的炎症反应,可能对免疫系统产生多种不利影响,如炎症介质的过度释放、细胞损伤和免疫耐受状态的建立等。皮肤免疫状态的改变也会使痤疮患者的皮肤对许多因素更加敏感,及时有效地控制炎症反应对于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通过抗炎,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增强皮肤免疫力,促使免疫屏障恢复至平衡状态,避免痤疮的反复。
微生态屏障
人的皮肤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皮肤表面有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的存在并维持着动态平衡,我们把它叫做皮肤微生态或人的皮肤微生物群。人的皮肤微生态和人是共同代谢、相互调节的关系。人体皮肤微生物群伴随人的一生,与初始免疫系统的形成、个体发育、疾病的发生以及衰老都息息相关。
皮肤菌群通常可以被划分为常驻菌群和暂住菌群两组。常驻菌群包括葡萄球菌、丙酸杆菌、马拉色菌、棒状杆菌、微球菌、肠杆菌等,与皮肤健康密切相关。暂住菌群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及肠球菌等,它们是引起皮肤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在皮肤未受创伤或发生疾病时,常驻菌的菌群数量处于相对恒定的状态。暂驻菌群暂时存在于皮肤表面,可能是致病菌,也可能是非致病菌[5]。
正常情况下,皮肤微生态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一旦外界的影响超出皮肤微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就有可能进入一种失调的状态,导致有益微生物的减少以及有害微生物的增加,进而可能会引发皮肤疾病,如痤疮、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的发生。王睿等人研究发现表皮葡萄球菌是痤疮患者皮损局部体表和健康人群皮肤表面样本中的绝对优势菌种,而在痤疮组样本中痤疮丙酸杆菌的检出率较高,痤疮患者的皮肤检出细菌种类数是明显少于健康人皮肤检出细菌种类数的,皮肤的健康可能与皮肤表面菌群的高多样性密切相关[10]。
痤疮的发生、发展可能与皮肤微生态的失衡及皮肤表面菌群多样性的下降息息相关。可以从调节微生态屏障方向出发,促使微生态屏障恢复至平衡状态,减少痤疮的反复发作。
肌肤平衡三进制理论应用实例——羽安修
羽安修是应用肌肤平衡三进制理论,从调节表皮屏障、免疫屏障、微生态屏障三大屏障平衡方面,选用棕榈酰三肽-8、六肽-5、糖类同分异构体进行复配得到的复合物。
糖类同分异构体可与角质细胞角蛋白中赖氨酸的ε-氨基结合,这种独特的绑定机制使其作为保湿活性成分不易被冲走,持续改善皮肤水合作用,直到角质形成细胞自然老化脱落而终止。同时糖类同分异构体可促进丝聚蛋白的基因表达,促进皮肤中天然保湿因子的含量,增强保湿效果,也可促进透明质酸酶-3的表达,促进真皮层透明质酸的合成,增强皮肤储水能力,可以促使表皮角质层屏障恢复平衡。同时糖类同分异构体可以发挥益生元作用,调节皮肤菌群平衡,维持稳态。
棕榈酰三肽-8可以通过抗炎增强皮肤免疫屏障,与MC1-R(黑皮质素-1)结合,控制炎症因子释放;减少由P物质释放所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减少炎症细胞因子IL-1β、 IL-8和TNF-α 的释放,缓解血管扩张,预防和减少外部刺激的激惹,减轻皮肤瘙痒、刺痛、红斑、水肿等症状,维持正常的皮肤敏感阈值,使皮肤保持健康状态。
六肽-5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物体内的小分子多肽,能够抵御外来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对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能直接起到杀灭作用,可以替代抗生素,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肌肤没有伤害,可以有效调理肌肤微生态。
祛痘功效验证
试验方法
为了验证羽安修的祛痘功效,羽素委托检测机构进行将含有1%的羽安修的面膜进行了人体功效检测。检测机构招募了至少30名受试者连续使用测试样品7天,经皮肤科医生对受试者面部皮损数量进行计数,利用VISIA-CR采集及分析受试者面部红区相应参数,利用Antera 3D采集及分析受试者面部痘痘相应参数,并通过测试探头TM Hex进行皮肤经表皮水分流失TEWL值测量,比较使用前后各指标变化,判断产品的舒缓、修护、祛痘效果。痘痘皮损的改善效果越好,提示产品的祛痘效果越好;TEWL值下降越多,提示产品修护效果越好;皮肤泛红面积越小,提示产品的缓解泛红效果越好。
使用7级评分法,对调查问卷中关于产品的使用效果、温和度、满意度进行评分,受试者在试用产品7天填写问卷,评分≥5分的为认同,由此分析受试者对产品使用感受及功效评价。
实验结果
结果显示,使用含有1%的羽安修面膜7天后,受试者面部粉刺的数量减少,痘痘体积减小,皮肤经皮水分流失降低,面部泛红面积减少,说明产品具有舒缓、修护、祛痘的作用。并且在主观评价中统计学上超过50%的受试者对产品给予积极的评价,83.33%受试者认同痘痘粉刺数量有所减少、痘痘不反复、降低长痘频率;76.67%受试者感觉痘痘及粉刺区域红肿有所舒缓;90%受试者认同产品温和不刺激,说明产品具有舒缓、修护、祛痘功效。
综上所述,痤疮患者本身的皮肤屏障存在受损情况,而在痤疮治疗的过程中,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或者化学治疗可能会进一步导致皮肤屏障的损伤。皮肤屏障受损与痤疮反复发作密切相关。因此在痤疮的治疗中,除了针对发病机制进行治疗外,还需要注重皮肤屏障的修复,本文应用肌肤平衡三进制理论从表皮角质层屏障、免疫屏障、微生态屏障三个维度出发,提供了痘肌调理新思路,并研究了该理论的应用实例羽安修的祛痘功效,结果显示含有1%的羽安修面膜有舒缓、修护、祛痘的作用,可以减少痘痘的反复,降低长痘频率,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肌肤平衡三进制理论用于调理痘痘肌肤的合理性。应用肌肤平衡三进制理论,从修复皮肤屏障着手应对痘痘,或许可以减少痘痘的反复,为日后临床治疗痤疮提供借鉴作用。
投稿:羽素皮肤学化妆品研发实验室
作者:张慧、陈剑晖、王浩宇、韩鹏、徐加明
参考文献:
[1] 潘清丽,邵蕾,陈丽洁,等. 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8,25(6):377-380.
[2] 江佳慧,吴辰,慈超. 痤疮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 当代医药论丛,2021,19(7):82-84.
[3] 宋凡君,张邵婕,肖斌,等. 痤疮与皮肤屏障[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8,11(2):97-100.
[4] 郭明权, 郭晓奎. 人体皮肤微生态及其与皮肤病的关系[J]. 皮肤科学通报, 2019, 36(4):10.
[5] 杨扬. 皮肤角质层的相关屏障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J].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158-161.
[6] 陶宇,王艳东,李杰,等. 轻中度痤疮患者痤疮部位与正常部位皮肤生理参数的差异[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20):2543-2545.
[7] 黄勇,陈丽云,程方,等. 轻中度痤疮患者面部皮肤生理指标分析研究[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7(12),52:126-129.
[8] 李红霞,张梦羽,杨惠君. 寻常痤疮皮损炎症程度与外周血IL-8、TNF-α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3,38(4):522-525.
[9] Jeremy AH,Holland DB,Roberts SG,et al.Inflammatory events are involved in acne lesion initiation[J].J Invest Dermatol,2003,121(1):20-27.
[10] 王睿,周圣宜,翁露璐,等. 苏北某医院痤疮患者皮损局部体表皮肤菌群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21,37(11):1919-1921.
来源:荣格-《 国际个人护理品生产商情》
原创声明:
本站所有原创内容未经允许,禁止任何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等机构转载、摘抄,否则荣格工业传媒保留追责权利。任何此前未经允许,已经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平台,请立即删除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