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5月24~26日,第十六届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暨展览会(SNEC 2023)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来自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共2600余家企业齐聚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共启盛会。展会期间,中国光伏协会刘译阳副秘书长在百忙之中接受了“荣格可再生能源(以下简称REFC)”的专访。
REFC: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在背景下,您认为光伏行业可以有哪些作为?光伏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扮演什么角色?
译阳副秘书长: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实现能源转型,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比例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大力发展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已被公认为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重要路径,当前,光伏发电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最有竞争力的电源形式之一,预计未来全球光伏市场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我国,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发展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加速推进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光伏发电将进入到一个更大规模、更高比例、更高质量的跃升发展阶段。
光伏等新能源不仅是一种发电产品,还关乎能源安全和就业,是稳增长、扩内需的重要手段,和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推进国内光伏市场发展,不仅是贯彻落实“双碳”战略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将推动诸如电网、储能等能源技术进步。
光伏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力军。光伏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煤炭与新能源优化组合,并且逐渐扩大在工业、建筑、交通、农业、乡村振兴等新型领域的应用规模。
2022年,我国地面光伏系统的初始全投资成本为4.13元/W左右,其中组件约占投资成本的47.09%。预计2023年,随着产业链各环节新建产能的逐步释放,组件效率稳步提升,整体系统造价将显著降低,光伏系统初始全投资成本可下降至3.79元/W。
REFC:您能否以今年第一季度为例,谈一谈今年国内(或近期)光伏产业的发展态势?
译阳副秘书长:2023年一季度光伏行业实现“开门红”。应用端:一季度光伏新增装机33.66GW,同比增长154.8%。其中工商业分布式新增装机9.13GW,户用分布式新增装机9GW,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占比再次突破50%。累计装机达到4.26亿千瓦,超过水电,实现可再生能源装机第一,仅次于煤炭,成为全国第二大电源。制造端:一季度多晶硅产量27万吨,同比增长58.8%;硅片产量115GW,同比增长59.7%;电池片产量105.3GW,同比增长67.1%;组件产量92.7GW,同比增长71.7%;四环节同比增长均在58.8%以上。进出口方面,一季度出口总额约143.9亿美元,同比增长15.8%。技术方面,n型组件产业化进程加速,预计2023年n型组件市场占比将超过20%,部分央国企集采中n型产品占比突破50%。
2023年,国内新增装机预测为95—120GW,全球新增装机预计为280—330GW。
REFC:我国电池及组件技术目前在全球是怎样的一个存在?您认为,光伏电池的技术走向是怎样的?
译阳副秘书长:2014年起,我国企业/研究机构晶硅电池实验室效率已打破纪录56次。2022年,我国企业/研究机构刷新效率纪录14次,其中10次为n型电池技术,充分体现和引领了当今光伏产业化技术的发展方向。此外,2022年也是我国钙钛矿电池技术取得大丰收的一年,无论是纯钙钛矿电池,无机钙钛矿电池、还是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全钙钛矿叠层电池及柔性钙钛矿电池都取得了可喜的突破。
2022年,规模化生产的p型单晶电池均采用PERC技术,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3.2%,较2021年提高0.1个百分点;采用PERC技术的多晶黑硅电池片转换效率达到21.1%,较2021年提高0.1个百分点;常规多晶黑硅电池效率提升动力不强,转换效率与2021年持平,且未来效率提升空间有限;铸锭单晶PERC电池平均转换效率为22.5%,较单晶PERC电池低0.7个百分点;n型TOPCon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4.5%,异质结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4.6%,两者较2021年均有较大提升,XBC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4.5%,今后随着技术发展,TBC、HBC等电池技术也可能会不断取得进步。未来随着生产成本的降低及良率的提升,n型电池将会成为电池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2022-2030年不同电池技术路线市场占比变化趋势
n型组件产业化进程加速,主流企业积极布局n型组件量产产能。预计2023年n型组件市场占比将超过20%。
大尺寸薄片化降本提效优势显著。相同用料下,增大硅片尺寸可以有效减少拉晶和切片的次数,从而有效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大尺寸+n型是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
REFC:当下,掣肘光伏行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何避免企业间的同质化竞争?
译阳副秘书长:首先是扩产量级提升、竞争程度加剧。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初至2023年4月底,我国光伏规划扩产项目超过460个,多晶硅规划产能超过440万吨、硅片规划产能超过670GW、电池规划产能超过1400GW、组件规划产能超过900GW。尽管这些项目能否最终落地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但是毕竟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扩产规划基数,它预示着更大的竞争压力正在酝酿之中。
其次,消纳问题较为突出。2023年1月及2月,全国光伏发电利用率平均分别为96.8%及98.9%。部分地区电网消纳限制分布式光伏增长,额外项目成本压力增大。例如在山东、河北两个户用光伏发展最好的省份,电网公司提出用户光伏的接入上限为村级变压器的80%。导致出现光伏系统安装完毕,但受变压器容量限制无法并网的情况。
第三,光伏电站配储成本进一步增加。近年来,光伏电站按容量以某一比例配置储能作为辅助消纳与支撑电网的措施,成为电站开发建设的前置条件。在储能商业模式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强制配储给投资商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且很多省份配储要求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第四,部分省份工商业电价峰谷时段调整,为行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峰谷时段的调整,主要受新能源消纳压力影响,目的是引导用电企业将用电负荷集中到光伏出力的主要时段,增加新能源的消纳。调整之后的峰谷电价机制中,光伏出力最多的时段基本被纳入了电价谷段,分布式项目收益率下滑严重。全国已有甘肃、山东、河北等省份执行峰谷时段调整,不排除其他省份跟进的可能。
第五,强制产业配套现象依然严重。光伏项目强制产业配套已存在较长时间。国家及省级主管部门2022年多次出台文件,明令禁止以产业配套作为风光项目开发建设门槛,但落地效果有待观察。
第六,光伏用地需求受到限制。多个部门针对农田和涉水涉林等新能源用地出台了相关政策,严格管控光伏电站项目建设。而中东部地区土地资源紧张,光伏项目主要以农光、渔光互补类型为主,此两类项目受影响严重;相关用地政策如不能得到完善,可能极大影响中东部地区新增光伏装机规模。
最后,电力市场交易给光伏发电收益带来不确定性。电力现货市场交易形成分时电价,造成电价波动剧烈,与中长期长协交易有较大的不同,颠覆了以往的商业模式。而且不同省份的电力现货交易规则不同,如山西省参与电力现货交易的价格较低,广东省电价包含绿电溢价,可能高于平价,由此造成光伏收益将难以预测,成为新的挑战。
REFC:您认为中国光伏企业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有哪些机遇与挑战?
译阳副秘书长:首先是全球产能过剩。未来5年,印度、美国和东盟等国家硅片产能将增加近五倍,到2027年多晶硅和太阳能电池产能可能会翻一番。中国的产能占比或将从2021年的80-95%降至2027年的75-90%,产量占或将比从2021年的75-90%降至2027年的60-75%。中国计划以比印度、美国和其他国家更快的速度扩大整个供应链的制造业。在最乐观的预测中,这预计将导致2027年的严重过剩,供应将大大超过预期的全球光伏需求。其结果是,中国所有制造业部门的工厂利用率将低至25-30%,约为目前水平的一半。这种供应过剩还可能造成激烈的价格竞争,并导致投资者取消许多已宣布的国内外制造业扩张项目。
其次,贸易壁垒给我国光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带来困难。
美国寻求建立更强大的国内太阳能供应链。2023年3月,美国太阳能行业协会(SEIA)发布《美国太阳能和储能制造业复兴:远离中国的转型管理》,目标是在美国建立更强大的国内太阳能供应链,减少对全球进口,特别是对来自中国的进口的依赖。
欧盟发布《绿色协议产业计划》。与美净零排放产业投资策略相抗衡。通过政策组合高筑贸易壁垒,扶持本土企业,欧盟光伏制造业扩产加速。
印度政府批准生产制造激励(PLI)计划。
REFC:近来,行业在“光伏+”融合发展模式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您如何看待如何看“光伏+”的发展趋势?
译阳副秘书长:分布式光伏与其他产业融合助力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基于光资源的广泛分布和光伏发电的应用灵活性特点,近年来我国光伏发电在应用场景上与不同行业相结合的跨界融合趋势愈发凸显,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林光互补、水光互补等模式不断推广。而随着光伏技术的进步和成本进一步下降,“光伏+”不断得到拓展,应用场景更加广泛。
REFC:就整个光伏行业而言,未来3-5年的趋势又会是怎样的?
译阳副秘书长:未来光伏行业发展将呈现以下新趋势:
能源结构转型超势明确,“光伏+储能”模式快速发展;光伏制造业竞争加剧,跨界入局者面临考验,技术要求提升,驱动度电成本降低;TOPCon、HJT、XBC等技术将会快速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钙钛矿、叠层电池技术值得关注;光伏产品出口持续增长,但国际竞争加剧,国外光伏制造业本土化与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大势所趋。最后,“光伏+”应用场景增多,市场需要差异化竞争。